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有无锆离子(Zr4+)共存时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 于10 mL的比色管中,依次加入0.20 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 7.40)2.50 mL,0.10 mol/L NaCl溶液1.0 mL,一定量的HSA溶液,Zr4+溶液,槲皮素溶液,用二次蒸馏水定容至10 mL。HSA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为281/352 nm,激发和发射光狭缝宽度为3 nm,在波长300~500 nm内记录荧光光谱。结果 测得了有无锆离子存在时槲皮素-HSA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结合摩尔位点数分别为1.032×106 L/mol、2.964×105 L/mol,1.13、1.07;确定槲皮素-HSA的作用类型为静态猝灭过程。结论 锆离子、槲皮素对HSA荧光均有猝灭作用,而且二者共存时对HSA荧光有协同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槲皮素与锆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再对H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不是槲皮素和锆离子各自猝灭的简单累加。  相似文献   

2.
曹燚  韩凤梅  陈勇 《医学教育探索》2007,(10):1473-1476
目的研究射干苷与血浆蛋白的非共价结合特性。方法采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别测定射干苷、人血清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及其所形成复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结合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计算复合物最大化学计量比;通过Scatchard方程拟合计算复合物结合常数K;根据反应温度和热力学常数△H、△S推测复合物间的作用力类型。结果射干苷与人血清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K分别为1.914×104mol/L和5.893×104mol/L,结合倍数分别为7.8和3.3复合物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结论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法应用于射干苷与蛋白质结合的研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迅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主要含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离体皮肤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HPLC法测定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累积渗透量(Qn),考察3%、5%、7%、10%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促渗效果。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挥发油中,以5%砂仁挥发油、3%草果挥发油、10%白豆蔻挥发油渗透速率(JSS)最大,分别为1.039、0.951、0.907 mg/(cm2·h);与不加促渗剂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增渗倍数(ER)分别为1.212、1.230、1.383,其中5%砂仁油的ER大于阳性对照10%氮酮。结论 5%砂仁油、3%草果油、10%白豆蔻油均能明显促进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叶酸受体靶向土大黄苷前药(FRHA)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结合作用.方法 模拟生理条件,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FRHA与HSA结合反应的光谱学特征,探讨药物对蛋白质内源性荧光的淬灭机制,并结合三维、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FRHA对HSA微环境及构象的影响.结果 FRHA-HSA复合物的形成将导致HSA发生荧光淬灭,298、302、306和310 K时FRHA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4322×105、1.1793×105、0.9334×105和0.7896×105 L/mol.由实验计算出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为-38.772 kJ/mol,熵变ΔS为-31.39 J/(mol·K).结论 FRHA-HSA复合物的形成是自发进行的,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是使该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并且复合物的形成使H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改变,进而导致HSA发生荧光淬灭,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5种黄连生物碱(巴马亭、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和小檗碱)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DNA的作用关系及其差异。 方法 将黄连生物碱巴马亭、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和小檗碱均配成浓度分别为0、1.95×10-6、3.9×10-6、7.8×10-6、1.56×10-5和3.12×10-5 mol/L的PBS稀释液后,分别量取1.5 mL与0.5 mL牛血清白蛋白(BSA,1.10×10-5 mol/L)溶液作用,采用F-4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在280 nm激发波长条件下扫描300~500 nm范围的荧光发射光谱。将浓度均为0、1.95×10-6、3.9×10-6、7.8×10-6 和1.56×10-5mol/L的5种黄连生物碱PBS稀释液各量取1.5 mL与0.5 mL百分浓度为0.1%的质粒DNA作用后,在368 nm激发波长条件下扫描480~650 nm范围的荧光发射光谱。 结果 5种黄连生物碱对BSA荧光均有很强的淬灭作用,各生物碱之间的荧光淬灭作用差异不大。5种黄连生物碱与质粒DNA作用后,均能增强发射荧光,且各生物碱之间的荧光增强作用差异很大,荧光增强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小檗碱和药根碱,其中,表小檗碱和黄连碱增强作用远大于其余3种黄连生物碱;5种黄连生物碱的最强荧光作用浓度均为7.8×10-6mol/L。 结论 5种黄连生物碱与蛋白和DNA均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5种黄连生物碱与蛋白之间的作用差异较小,与DNA之间的作用差异较大,提示黄连生物碱与DNA的作用强度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该类分子中9,10-亚甲二氧基和2,3-二甲氧基结构有利于与DNA作用后的荧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槲皮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并探讨葡萄糖对二者结合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谱法研究槲皮苷与HSA的作用机制,以双对数方程和能量转移原理计算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距离;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的作用力类型;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槲皮苷对HSA构象的影响;观察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影响。结果 槲皮苷对H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距离小于7 nm;二者主要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槲皮苷与HSA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色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葡萄糖的加入使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增加。结论 槲皮苷能与HSA结合并改变HSA的构象,生理浓度的葡萄糖可增加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7.
The effects of K+, Ca2+, Mg2+, Zn2+, Se4+ and taurine on the airway responsiveness and the role of bronchial epithelium in the effec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g2+(1.25×10-3 mol/L) and taurine (6.25×10-2 mol/L)could reduce the basal tension of bronchi (P<0.05), while Ca2+(3.13×10-2 mol/L) and K+ (4.88×10-2 mol/L) could increase it (P<0.05). In doses which did not influence the brochial basal tension, Mg2+(4×10-7~2.5×10-4 mol/L) and taurine(2.5×10-3~1.25×10-2 mol/L) could reduce the airway responsiveness to Ach(P<0.001), while Zn2+( 6.25×10-6~1.69×10-4 mol/L) and Ca2+(1×10-5~6.25×10-3 mol/L) could'nt except 3.13×10-4 mol/L Zn2+(P<0.001). K+(1.56×10-5~9.75×10-3 mol/L) augmented the constrictive reactivity (P<0.01). Se4+(4×10-7~5×10-5mol/L) had no effect on the airway responsiveness, but it might damage the bronchi at a concentration of≥2.5×10-4 mol/L. Denudation of epithelium lowered the bronchial responses to Ach, however, the rates of the changes in responsiveness to Ach induced by these elements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ronchi with or without epithelium. The feature of the action of taurine wa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从龙葵青果中分离出龙葵粗多糖;Sevage法除去游离蛋白;10%H2O2脱色,95%乙醇沉淀,分离出龙葵多糖。龙葵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色谱分离得多糖-蛋白复合物;采用SDS-PAGE电泳法检测多糖-蛋白复合物是否为糖蛋白,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MTT法检测多糖-蛋白复合物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多糖-蛋白复合物再经SephadexG-200凝胶柱色谱精制,采用MTT法进行活性检测。结果 SDS-PAGE电泳法测得龙葵多糖-蛋白复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3.0×104和2.5×104的2种糖蛋白的复合物,经MTT法测得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为804.51 μg/mL;多糖-蛋白复合物经SephadexG-200凝胶柱色谱精制得糖蛋白A、B,并测得其对MCF-7的IC50分别为532.96、613.91 μg/mL。结论 龙葵多糖细胞毒活性的物质基础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4和2.5×104的2种糖蛋白。  相似文献   

9.
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特性。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并测量其粒径电位。雄性SD大鼠分别单剂量灌胃给予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后(按吴茱萸碱计,质量分数为250 mg/kg),在预设时间点取血并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样品中吴茱萸碱的含量,用DAS 2.1.1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结果显示,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为180.10 nm和-17.90 mV。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62.60±14.03)和(4 084.31±17.21)μg/L·h,峰浓度分别为(163.40±13.27)和(616.90±21.04)μg/L。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均显著高于吴茱萸碱(P<0.05),且其在结肠的吸收优于其他肠段。其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45.10±6.08)×10-5,(48.20±1.21)×10-5、(22.10±3.18)×10-5、(59.10±1.11)×10-5和(90.00±3.85)×10-5 s-1。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有效渗透系数分别为(44.10±0.51)×10-5、(17.21±0.77)×10-5、(35.36±0.31)×10-5和(40.33±0.34)×10-5 cm/s。综上,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增强了吴茱萸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提高了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相法制备3-巯基丙酸(MPA)稳定的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即MPA-CdTe QDs。研究Cu2+对发射波长为599 nm的MPA-CdTe QDs荧光猝灭效应,发现Cu2+浓度与荧光猝灭强度之间满足Stern-Volmer修正方程的线性关系。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Cu2+浓度在2.28×10-6~18.24×10-6 mol/L和4.8×10-7~12×10-7mol/L两个区间范围内与MPA-CdTe QDs的荧光强度F0/F的多项式关系分别为:F0/F=7.999-2.470c+0.339c2,F0/F=3.154-0.160 c+0.049 c2,拟合度分别为0.991,0.993。MPA-CdTe QDs对Cu2+检测限可达1.326×10-7 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