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的原因及高危因素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早产是围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复杂而又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根据 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凡妊娠满 2 8周 (孕196天 )至 3 7周 (2 5 9天 )间分娩者定为早产 (prematurede livery,PTD) [1] 。早产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未成熟 ,致使死亡率升高[2 ] ,尤其是肺不成熟、肺发育不良 ,其死亡率可高达 2 5‰~ 110‰。早期婴儿的死亡率中 75 %与早产有关 ,死于新生儿期者 15 %为早产儿 ,尚有 8%的早产儿虽然存活 ,但可遗留下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尽管围生医学研究不断深入 ,但早产儿的发生率仍徘徊于5 %~ 15 %之…  相似文献   

2.
早产是一严重影响围产儿结局的疾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清。大多数研究资料证实,早产具有发病高危因素,其中早产史、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史、妊娠期并发症史、高龄妊娠、低体重指数(BMI)以及肥胖孕妇、营养不良等是早产的高危因素。如何早期识别高危因素是防治早产的关键。在围孕期及早孕期通过病史询问可以识别早产的高危因素,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绒毛膜下血肿早产及流产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诊断为绒毛膜下血肿的单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早产及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孕周<8周27例;血肿体积<20cm3(A1组)57例,20~30cm3(A2组)12例,>30cm3(A3组)9例;血肿/孕囊体积比≤10%(B1组)11例,>10%~25%(B2组)25例,>25%~50%(B3组)22例,>50%(B4组)20例。首发孕周<8周组较≥8周组早产率高(P<0.05);A3组与A1组比较,胎盘粘连率高(P<0.05);B4组与其他3组比较,流产率高,终止妊娠周数、足月产率、活产率、新生儿体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高龄及血肿/孕囊体积比≥25%是流产的高危因素,有宫腔操作史是早产的高危因素。结论 高龄、血肿/孕囊体积比≥25%是绒毛膜下血肿患者流产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在我院分娩的早产儿508例作为病例组,并随机选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50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相关情况,围产儿结局,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结果早产儿窒息、RDS发生率及死亡率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显著;孕周越小,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胎盘因素是造成早产的高危因素。应用地塞米松与未应用者相比,足量应用地塞米松与未足量应用者相比,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早产儿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孕35周后早产患者,延长孕周并不能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论早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孕周越小,早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改善早产儿结局的重要治疗措施。35~36^+6周PPROM者建议在破膜48h内分娩,以减少早产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WHO 将孕 37 周之前的活产定义为早产[1]。由于医疗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对早产的下限界定不同,大多数发达国家将早产的下限界定于妊娠 20 ~ 24周之间,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妊娠 28 ~ 36+6周分娩或新生儿体质量≥1000 g 的标准[2]。  相似文献   

6.
早产临床风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影响早产分娩的风险因素以及对早产干预措施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发生在34周前的自发性早产临产、早产胎膜早破、宫颈机能不全、先兆早产4种临床表现类型共221例,比较4种临床表现之间发病的风险因素及影响干预措施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自发性早产临产的风险因素依次为:本次妊娠先兆流产史(OR8.917,95%CI2.308~34.457)、胎次(OR2.179,95%CI1.033~4.598)、宫颈长度改变(OR0.366,95%CI0.259~0.518);早产胎膜早破的风险因素依次为:自然流产史(OR4.922,95%CI1.115~21.720)、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OR5.341,95%CI1.571~18.164);宫颈功能不全的风险因素依次为:早产史(OR9.010,95%CI2.032~39.940),IVF-ET(OR2.603,95%CI1.195~5.670)。发生早期早产分娩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血象升高(OR4.695,95%CI2.065~10.671)、宫颈长度变短(OR0.633,95%CI0.456~0.880)。对早产干预措施的影响因素为紧急宫颈环扎术(OR26.372,95%CI2.770~251.085)和血象升高(OR7.111,95%CI1.769~28.53)。结论影响早产的风险因素较多,应注重IVF-ET妊娠的早产风险;实施紧急宫颈环扎术及注重感染指标监测是减少34周前分娩的重要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7.
早产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8.
292例早产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分析与人工早产和自然早产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993年1月至1999年7月间分娩的早产292例,将早产分为自然早产(250例)和人工早产(42例),分别与同期分娩的足月对照组295例相比,进行早产的临床因素分析.结果孕期母亲未作产前检查、胎膜早破、多胎、产前出血、中重度妊高征、内科合并症、胎儿畸形等均与早产有关;人工早产者产前检查率最低,剖宫产率最高,并主要与产前出血、中重度妊高征、多胎有关;自然早产者产前检查率低于足月对照组,其主要与胎膜早破、不明原因早产有关.结论孕期多种因素与早产有关;且自然早产和人工早产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以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影像学资料为依据,评价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MRI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收治的262例早产儿,全部在7 d内完成磁共振检查,根据MRI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分为病例组134例,对照组128例。并对病例组29例患儿进行二次复查。结果 (1)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局灶性病变表现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T1加权(T1WI)信号正常或稍高信号,伴有或不伴有T2加权(T2WI)低信号;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仅能看到DWI弥漫性高信号,常规MRI无信号改变。复查结果,局灶性病变有两种情况:一是病灶消失,二是DWI高信号消失或稍高信号,T1WI高信号,伴或不伴有T2WI低信号;弥漫性病变,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表现为T2WI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 DWI异常信号消失或高低混杂信号,T1WI高低混杂信号。(2)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母孕期感染、双胎、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氧、机械通气和感染与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模型多因素分析,母孕期感染、低氧和胎儿宫内窘迫是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1)DWI能发现早期脑白质损伤病变。(2)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母孕期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及出生后低氧与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有密切关系。(3)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建议常规行头MRI检查,且脑白质信号异常均需要动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早产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产是一个重要、复杂而又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根据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凡妊娠满28周(196d)至未满37周(258d)间分娩者为早产(prematuredelivery,PT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胎妊娠中不同年龄分层孕妇的早产发生率, 并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孕28周的单活胎孕妇的临产资料, 根据年龄分为适龄组(分娩时年龄<35岁)、高龄组(分娩时年龄35~39岁)和超高龄组(分娩时年龄≥40岁), 比较3组的早产发生率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分娩孕妇48 288例, 有3 351例发生早产, 总体早产发生率为6.94%(3 351/48 288);其中适龄组分娩孕妇42 020例, 早产2 699例(6.42%, 2 699/42 020);高龄组5 061例, 早产491例(9.70%, 491/5 061);超高龄组1 207例, 早产161例(13.34%, 161/1 207)。自发性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72%、4.51%和5.88%)和治疗性早产发生率(分别为2.70%、5.20%和7.46%)均随孕妇年龄增大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的早产分期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超高龄组治疗性早产孕妇中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适龄组, 而适龄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高龄组和超高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自发性和治疗性早产, 母亲年龄都是早产的重要风险因素, 且年龄越大, 早产风险越高;在治疗性早产方面, 与适龄孕妇相比, 前置胎盘是高龄孕妇的高风险因素, 对高龄妊娠治疗性早产发生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产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进行早产危险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724例(早产组)早产病例资料,其中自发性早产病例427例,医源性早产297例;选取同期足月分娩患者50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早产的高危因素。 结果(1)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分娩总数6109例,早产724例,早产发生率11.85%,其中自发性早产占59%,医源性早产占41%。(2)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是胎膜早破71.19%(304/427)、多胎妊娠21.55% (92/427)、臀位22.95%(98/427)、子宫畸形3.04%(13/427)、宫颈机能不全0.70%(3/427)。(3)医源性早产的危险因素是子痫前期41.08%(122/297)、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29.63% (88/297)、多胎妊娠27.61%(82/297)、胎盘因素26.60%(79/297)、妊娠期糖尿病23.57%(70/297)。(4)早产的高危因素为经产(OR=4.428)、胎膜早破(OR=5.149)、子痫前期(OR=2.637)、多胎妊娠(OR=13.958)、前置胎盘(OR=14.586)、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OR=2.677)、妊娠期糖尿病(OR=3.719)、胎儿生长受限(OR=14.378)、臀位(OR=3.66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OR=5.658)。 结论应控制早产高危因素,避免或延迟早产的发生,从而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非治疗性早产患者的高危因素和母儿不良结局。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24例非治疗性早产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孕周分成4组:A组:28~29+6周(38例),B组:30~31+6周(32例),C组:32~33+6周(42例),D组:34~36+6周(112例);分析4组患者的高危因素、产妇及新生儿的不良结局。 结果224例非治疗性早产患者发生早产的高危因素分别为胎膜早破147例(65.6%)、不良孕产史128例(57.1%)、先兆早产病史115例(51.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妊娠87例(38.8%)、未规律产检53例(23.7%)、双胎妊娠25例(11.2%)。4组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9±3.5) h,(7.6±3.8) h,(6.7±2.9) h,(6.8±2.9) h,A组与其他3组比较,Q=1.762,2.719和1.847 (P值均<0.05)。4组急产发生率分别为44.7% (17例),9.4% (3例),16.7% (7例),14.3% (16例),A组与其他3组比较,Q=21.648,8.207和9.783(P值均<0.05)。4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31.6% (12例), 12.5% (4例),7.1% (3例),6.3% (7例),A组与其他3组比较,Q=4.591,15.345和10.834(P值均<0.05)。4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7.7±3.2)分,(9.1±2.4)分,(9.4±1.2)分,(9.4±1.1)分,A组与其他3组比较,Q=2.528,3.281和2.562(P值均<0.05)。4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1 555.9±470.9) g,(1 659.3±342.2) g,(1 990.8±306.5) g,(2 515.0±473.4) g,各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胎膜早破是非治疗性早产发生的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要重视28~29+6周早产高危患者的管理,并应警惕这些孕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卵巢癌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估计女性一生中患卵巢癌的危险 (lifetimerisk)为1 8% ,随着年龄的增长 ,卵巢癌发病率逐渐增加 ,卵巢癌的发生为 40~ 79岁 ,其发病率由 15 7/ 10万增加到5 4 0 / 10万[1] 。卵巢癌的病死率占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尽管做了理想的减瘤手术及系统的化疗 ,其 5年生存率仍在5 0 %以下。卵巢癌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多数已属晚期 ,因此预后不良。要改善卵巢癌的预后 ,必须从病因及早期诊断上着手。尽管目前对卵巢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 ,但已知许多可导致卵巢癌的因素 ,这也称之为高危因素。各种肿瘤的高危因素不尽相同。针对卵巢癌的高危…  相似文献   

15.
预测早产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在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 ,早产仍然是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1 - 3 ] 。过去数十年 ,发达国家的早产发生率没有太大改变 ,大约在 5 %~ 10 % [4- 6]。长久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致力研究如何预测和早期诊断早产的发生 ,研究方法及文章报道也很多 ,现就预测及早期诊断早产的进展综述如下。一、高危因素评分系统利用人口统计学及临床可变因素来作高危因素评分系统已有数十年历史。与早产有关的因素包括 :早产史、多胎妊娠史、社会经济状况差、瘦小体型、种族、烟酒过度、滥用毒品、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多孕多…  相似文献   

16.
儿童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检验手段的日臻完善,人们对真菌感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和真菌血症,致病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条件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河北省早产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至2021年河北省22家监测医院分娩产妇的相关数据,分析早产儿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66212例产妇,早产发病率5.4%(19904/366212),2014年至2021年早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高龄组、非已婚组、小学及文盲组、妊娠≥2次组、产检次数<3次组、子痫前期组、妊娠期糖尿病(GDM)组的早产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妊娠次数≥2次、子痫前期、GDM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产检(产检次数4~7次、≥8次)是早产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子痫前期、GDM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规范管理,重视高龄孕妇管理,加强孕期保健的宣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早产发生,对改善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早产的预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早产往往是隐藏在后面的病理情况的具体表现 ,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方法 (临床表现或胎心监护仪记录子宫收缩 )来预测是否会发生早产 ,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差 ,不利于临床处理。近几年的研究显示 ,通过超声检查了解宫颈管的长度 ,以及测定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预测早产的发生 ,为临床的及时和正确处理提供比较可靠的证据。虽然这些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有所提高 ,但是结果仍然不太令人满意 ,主要原因是造成早产的原因比较多 ,而且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 ,试图用一种方法来预测所有的早产是一种不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北京市二级专科医院早产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北京市5家二级专科医院住院分娩的早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同分娩医院、产妇年龄、分娩时间进行1∶1配对,共统计早产产妇1323例和足月分娩产妇1323例,通过查阅病例、询问产妇来完成问卷调查。结果产前保健、均衡饮食、常住地址为城镇是早产的保护性因素,受教育程度低、负性生活事件、孕期性生活、前置胎盘、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史、胎膜早破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与多种因素相关,需要从个体、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广泛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尽量减少和预防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