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斑块成分,IVUS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利用二者的互补性,将OCT与IVUS成像导管集成到同一成像导管中,实现二者的多模态血管内成像,则可以为介入医生提供更加理想的斑块与血管壁的组织学和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的优势在于透射深度大,在管腔结构之外可获取血管壁结构;而OCT则空间分辨率高,与组织学结果高度相关。随着无需球囊阻断血流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的不断推广,OCT临床实用性增强。本文就最新研究进展中IVUS与FD-OCT的成像方式、对病变血管的评估效用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引作用进行对比,以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影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崔连群 《山东医药》2010,(23):108-110
目前,介入术经皮冠状动脉(PCI)已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手段,其中斑块消除术(如冠状动脉旋磨术、定向旋切术、准分子激光成形术)、血管内超声(IVUS)、血管内镜、激光相干断层显像(OCT)、虚拟组织成像(VH)、弹力图、温度图(热图像法测斑块温度)、近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血管内MRI和冠脉内血管镜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药物支架的问世明显的降低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王守亮 《山东医药》2015,(10):100-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多层CT(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即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冠状动脉断层成像技术,其分辨率达10,比目前所有已知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高10倍以上,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介入治疗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的改变。我中心自2005年8月开展OCT检查技术,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项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分辨斑块的细节特征,识别易损斑块,为介入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OCT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1958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被首次应用并成为衡量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20世纪90年代早期,血管内超声(IVUS)被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内形态并用以指导冠状动脉造影。然而,由于灰阶的限制超声难以准确衡量斑块的成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在提供精细的斑块成分信息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死因,冠状动脉造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金标准”。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病变如分叉病变,易损斑块及临界病变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略显局限。因此,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新的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价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创性技术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血流储备分数(FFR)等。他们各有千秋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三十多年的今天,有许多新兴的技术来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IVUS不仅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是否稳定、管腔大小、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判断介入后支架是否贴壁良好、病变覆盖程度、是否有撕裂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冠状动脉内血管镜用来评价血管内膜对支架的覆盖程度、是否存在血栓.目前在日本的一些医院应用.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支架置入,检测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 选择2008年2-7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支血管,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对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结果 除外支架置入的8例(置入6个月~4年)外,其余22例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发现稳定性斑块5例,不稳定斑块17例,其中OCT检出内膜小撕裂4例(IVUS未检出,P>0.05),冠状动脉撕裂伴夹层病变5例(IVUS检出1例,P>0.05),血栓形成5例(IVUS检出1例,P>0.05),偏心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P<0.01).8例曾经进行支架治疗的患者,造影、OCT和IVUS发现2例再狭窄;OCT显示支架内膜覆盖良好,IVUS小能精确看到内膜;OCT检测出1例患者有支架后瘤样扩张.对17例不稳定性斑块及2例支架再狭窄病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支架膨胀不良发生率26.0%,OCT及IVUS检出率相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3.2%,IVUS榆出率低于OCT(10.5%比63.2%,P<0.01);支架近远端撕裂10.5%,IVUS均不能检出;内膜脱垂发生率52.6%,IVUS检出率低于OCT(10.5%比52.6%,P<0.05).结论 OCT与IVUS相比,在不稳定性斑块检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IVUS,更能精确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人.IVUS在操作简便性及反映斑块负荷方面要优于OCT.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世界首位。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仍是目前诊断CHD的金标准,并广泛应用于CHD的诊疗中,但CAG的分辨率较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内膜、外膜和详细病理变化的观察不够精确。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两种分辨率较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对CHD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也日趋广泛。本文从IVUS和OCT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导和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邓龙祥  刘毅  袁铭 《心脏杂志》2018,30(5):594-59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作为新一代血管内成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接近显微水平的斑块特性,支架内再狭窄,血栓特征等细节,而这又决定它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以及更准确的识别其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OCT对PCI手术的优化及对支架内皮化、新生内膜增生的评价可以改善及预判临床预后,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广度及深度将会显著增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稳定型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进行斑块定性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别对37例SAP患者与34例UAP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影像学检查;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测定最小面积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重构指数等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脂质斑块数明显多于SAP患者(P<0.05),而钙化斑块例数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定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EEMA未见显著差异,而斑块负荷(PA/EEMA)的比较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患者病变处倾向于表现为正性重构,而SAP患者多为负性重构。结论:SAP与UAP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性质及血管重构存在差异,IVUS能有效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指易导致血栓形成或能快速发展为相关病变的所有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有相当一部分冠状动脉并没有明显狭窄,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的。易损斑块是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因此识别易损斑块,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预防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尤为重要。易损斑块的检测有多种方法,可检测的血清标志物有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黏附分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影象学方法有血管内超声(IVUS)、磁共振(MRI),冠脉内导丝温度测定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采用红外线来显示生物组织中的表层下结构,分辨率高,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逐渐拓展。本文将对这一技术在易损斑块鉴别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最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0.98)vs.(4.8±1.17)mm2,P=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的结果,明确IVUS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1例患者IVUS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病变部位斑块特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2例患者血管壁光滑或仅少量内膜增生;34例为软斑块;10例纤维斑块;6例钙化斑块;支架内膜增生5例;斑块破裂2例;壁内血肿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软斑块(脂质斑块)为主,多数发生阳性重塑,血管腔偏心明显;而阴性重塑者纤维、钙化斑块比例较大。比较中度狭窄病变的肉眼,计算机定量冠状动脉成像及IVUS测量的病变狭窄程度,发现肉眼观察的病变狭窄程度最高,IVUS测得的面积狭窄率最小。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IVUS能更加精细地观察血管壁的斑块性质和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的分析,以及斑块形态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42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检查(ICUS),定性分析斑块形态和性质,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对比两组超声斑块形态和性质发现A组病变以软斑块多见(A组66%,B组31%,P<0.05),B组则以纤维斑块更常见(B组54%,A组17%,P<0.05)。结论ICUS对病变形态和性质的分类与临床综合征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微观成像。OCT定义的薄纤维帽斑块是指纤维帽厚度不足65um的脂质斑块,常用作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可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支架边缘夹层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目前最先进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临床主要用于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随访。该文主要介绍OCT评估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