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溶栓后PCI和pPCI两种技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pPCI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溶栓后PCI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心功能指标(LVEF、LVEDd)、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心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VEF、LVEDd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心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缩短恢复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孙颖  俞英  杨钰 《医学信息》2010,23(2):422-423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疗效的评价与分析。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9例与同期药物(包括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32例的比较与分析。结果PCI组在住院死亡率(1.6%)、住院时间(9±3)天及远期死亡率、射血分数、再发心梗率方面较药物治疗组有明显优势。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急诊PCI的患者的长期预后、长期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蛆。  相似文献   

3.
王悦喜  阿荣  任保军  张迎军 《微循环学杂志》2013,(4):37-39,44,I0002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占首位。除传统保守治疗和外科搭桥外,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因不开胸,可重复进行,不需全麻,创伤性小等优势而被迅速推广和普及,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olInfarction,STEMI)急诊冠脉早期再通的最有效方法,可立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无复流现象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行急诊PCI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109例,其中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测出现心肌无复流现象的22例。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水平。评价胰岛素敏感性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及改良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公式计算。结果AMI无复流组与复流组比较,存在高胰岛素血症(P〈0.05)和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P〈0.05)。结论AMI急诊PCI术后出现心肌无复流现象的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在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及改善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急救部接诊救治的7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接诊救治的7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予以传统急救护理流程。对比2组急诊救治通过时间、家属满意度、3 h内患者ST段降低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急诊通过时间(57.81±11.72)min,观察组急诊通过时间(46.12±10.41)min,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家属满意度95.71%,观察组家属满意度100.0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 h内ST段降低率41.43%,观察组3 h内ST段降低率为61.43%,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1.68±5.13)d,观察组住院时间(10.59±5.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明显缩短急诊救治通过时间,为患者的进一步救治赢得机会,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和患者救治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肖红 《医学信息》2018,(4):84-8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我院内二科收治的8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及氯沙坦钾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效果分析。结果 观察组显效13例高于对照组5例(P<0.05)。治疗后观察组LVPW、LVEDD、LVEF和LVESD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LDL-C及CRP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DL-C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BP和Lp-PLA2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O和CI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压及Lp-PLA2水平,改善脂代谢,能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进程,提高患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2例为研究组,16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PLR、NLR水平;随访28d,分析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PLR、NL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发现死亡33例,存活129例,死亡组PLR、NLR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NLR及PLR水平异常为影响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LR、NLR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死亡有关,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NT-proBNP的关系及急诊PCI术对前壁AMI 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的急性AMI患者共263例,按梗死部位分为:非ST段抬高型、下壁和前壁三组。选取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前壁AMI患者为PCI组;各组均测定血清NT-proBNP。结果各AMI组的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P<0.05)。前壁AMI组的NT-proBNP最高(P<0.05)。前壁AMI,行PCI术组的NT-proBNP低于未行PCI术组(P<0.05)。结论血清NT-proBNP可作为评价急性AMI梗死部位的指标。 PCI术可降低急性AMI患者的NT-proBN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物标志物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35例,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71例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34例;不稳定心绞痛(UAP)3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AG)阴性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检测治疗前后NT-proBNP、hs-cTnT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ACS组血清NT-proBNP、hs-cTnT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AMI组NT-proBNP水平高于STEAMI组和UAP组(P<0.05),hs-cTnT水平在AC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STEAMI组两个标志物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NSTEAMI组和UAP组两个标志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6 h后,各组两个标志物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NT-proBNP与hs-cTnT呈正相关性(r=0.625,P<0.05)。结论: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对ACS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减量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从2009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年龄≥75岁(75~84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6例,静脉给药12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同时选取同期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3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溶栓治疗组在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血管再通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采取尿激酶减量(120万单位)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造影、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抢救措施,旨在提出预防措施。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共10800例,其中55例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分析VF发生原因和抢救措施。结果:10800例冠脉介入手术并发VF55例(0.51%),其中冠脉造影术并发VF29例(0.39%),择期PCI术中并发VF9例(0.29%),急性PCI并发VF17例(6.27%)。冠状动脉造影并发VF原因:造影导管超选进入圆锥支10例、造影导管嵌顿9例、气体栓塞6例、冠脉痉挛4例;择期PCI并发VF原因:指引导管嵌顿右冠状动脉开口6例、左主干病2例、球囊加压扩张缺血1例;急诊PCI并发VF原因:再灌注性VF7例、缺血性VF3例、临时搏器电极导致7例;随访结果: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54例进行了12±4月的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发生率不同。冠脉造影术并发VF与导管操作相关,择期PCI术中并发VF与冠脉严重病变相关;急诊PCI术并发VF与心电不稳定相关。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BR)、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三种电生理变化。方法:选择60例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PCI患者(病例组),分别于入院一周之内行BAEP、BR、TSEP检查,观察BAEP波形及I、Ⅲ、V波潜伏期(PL)、峰间期(IPL),计算BR既R1、R2、R2波平均PI。、波幅及TSEP各成分PL,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病例组60例中BAEP异常35例(58%),异常主要表现为I、V波的PL、I—V波的IPL延长和I/V波幅比〉1。BR异常33例(55%),异常主要表现为R2波的PL延长,R2、R2’波幅下降。TSEP检查病例组与对照组PL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BAEP、BR两种电生理检查方法能够较好地检测出PCI患者神经功能异常,联合应用BAEP及BR能够为PCI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单纯药物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年龄≥75岁的UA患者191例分别行PCI和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两组的平均年龄、心绞痛类型、伴发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较药物治疗组多,临床观察分析两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结果从近期疗效看,PCI组无猝死和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但药物治疗组有6例院内猝死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远期疗效看,药物治疗组有8例心肌梗死、27例心因性死亡和19例再次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者,而PCI组分别为2、8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04、6.8385,P〈0.001、〈0.05):PCI组有23例心绞痛复发者,药物治疗组有28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66,P〉0.05)。药物治疗组左心功能不全和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出现心因性死亡者、高脂血症患者心绞痛复发及糖尿病患者、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需再次PCI或CABG者均多于PCI组(均P〈0.05);3支冠状动脉病变者再次PCI或CABG者少于PCI组(P〈0.05)。 结论PCI可明显改善高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存活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前壁STEMI患者在术后测量室间隔心尖段的SRI指标,当收缩末期应变(SES)≥-7%时则纳入研究,并于6个月后复查,评价急性期SRI指标对心肌存活的预测价值。结果 46例前壁STEMI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5例在6个月时SES〈-7%,我们定义为存活心肌;21例随访时SES≥-7%,我们定义为失活心肌。存活心肌组SES、收缩后应变(SPS)、收缩期应变率(SRS)及舒张早期应变率(SRE)等指标明显优于失活心肌组(P〈0.01),而收缩后应变率、舒张晚期应变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SRS、SRE、SPS、SES均能预测心肌的存活,其中SRS曲线下面积最大(0.803,P〈0.01),当临界值取-0.31s-1时,其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68%、76%、71%。结论在行急诊PCI的前壁STEMI患者中,SRI技术能早期预测受累心肌的存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老老年(≥8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心肌梗死组(对照组),其中AMI组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的患者为AMI急诊组,其他AMI患者(AMI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择期PCI,两组合称为非急诊组,对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介入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急诊组PCI即刻成功率(72.2%)低于非急诊组(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MI急诊组并发症比非急诊组和AMI择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9),AMI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老老年AMI患者中,急诊与择期PCI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虽然急诊PCI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两者在院内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焕芳  吕娜  汤红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5):383-384,386
目的探讨不同排便体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PCI术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平卧位组和半卧位组,采用不同体位排便,记录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变化,并计算心肌耗氧量。结果平卧位组患者排便时间为(16.21±6.12)min,半卧位组排便时间为(11.12±5.82)min。平卧位组患者排便较半卧位组费力,P〈0.05。平卧位组患者便前准备和便中后期阶段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半卧位组,代表心肌耗氧量的D-P值也高于半卧位组,P〈0.05。结论 PCI术后患者半卧位排便体位可减少排便过程中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半卧位可考虑作为PCI术后患者床上排便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顿抑发生情况,为急性期心功能的维护提供依据。方法筛选62例首次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19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8.76岁。3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30例为内科保守治疗患者(药物治疗组),于术后或入院后0(即刻)~2d及10~14d静息状态下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内径(舒张末前后径)、心输出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同时监测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找出酶峰值。结果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术后0(即刻)-2d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加(P〈0.01),心输出量明显减少(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1),心肌酶峰值提前出现,且低于药物治疗组酶峰值(P〈0.05);治疗前后比较,PCI组术后10。14d较前左心室内径明显减小(P〈0.01),心输出量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1),而药物治疗组入院后10-14d较治疗前左心室内径、心输出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可有效减少心肌坏死面积,但存在心肌顿抑,因此术后心功能的维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不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患者66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0.5岁。随机平均分为A组(维拉帕米)、B组(替罗非班)、C组(硝酸甘油)。分别记录3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3级的例数、出现无复流到首次开始注射药物的时间、血流恢复TIMI-3级的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PCI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和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与B组血流达到TIMI-3级例数分别为16例、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高于C组8例(P0.05);A组TMPG-3级例数为16例,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出现无复流到恢复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分别为(6.6±2.5)min、(6.9±3.1)min,显著小于B组[(8.9±3.1)min、(13.4±4.5)min]和C组[(11.6±2.9)min、(17.1±4.2)min](P0.05);A组与B组PCI手术时间和X射线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短于C组(P0.05);A组与B组术后1周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3%±7.7%vs 43.2%±8.1%,P0.05),但二者明显优于C组(37.1%±6.7%,P0.05)。结论与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相比较,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心脏功能,是临床实践中改善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老年人陈旧性心肌梗死对肝X受体α(LXRα)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老年病科入住的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其中15例接受冠脉介入术(PCI)+支架植入术(对照组),平均(78.9±6.2)岁;另外15例接受PCI+支架植入术+hUC-MSCs(试验组),平均(79.2±6.9)岁.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心肌梗死面积;使用MRI、SPE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显像仪测定患者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CDU显像仪按照Gimelli检测方法测定LVE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外周血LXRα和sCD40L表达水平与心肌梗死面积和LVEF的关系.结果 随着血管闭塞程度的加重,LXRα水平下降,sCD40L水平升高;采用SPECT检测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8周梗死面积分别为(26.6±3.4)%、(24.2±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9,P<0.0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显像术检测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8周LVEF分别为(38.4±2.8)%、(46.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后8周LXRα (4.2±1.1)μg/mL、sCD40L(7.1±2.0) μg/L;试验组移植后8周LXRα(7.7±1.8) μg/mL,sCD40L(3.1±1.2)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1、98.81,P均<0.05).结论 LXRα和sCD40L表达水平变化与hUCM-SCs移植患者梗死面积的缩小和LVEF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T)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因急性心肌梗死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456例,其中男性319例,女性137例,年龄29~85岁,平均年龄61.30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7.8mmol/L为A组248例,7.8mmol/L≤SG≤11.1mmol/L为B组156例,SG〉11.1mmol/L为C组52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吸烟、既往高血压、心房纤颤、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胸痛发作至PCI时间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多于一个部位心肌梗死、入院Killip’s分级≥2级的比例明显多于A、B两组(P〈0.05);C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A、B组(P〈0.05);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峰值(CK/CK—MB)及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C组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亦高于A组,而B、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CE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C组46.2%和13.7%,B组34.0%和4.5%,A组19.0%和1.6%,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