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淡豆豉药材发酵前后的异黄酮苷和苷元成分、总异黄酮、纤溶酶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含量变化进行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淡豆豉中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淡豆豉纤溶酶活力。结果原料大豆经过发酵后,大豆苷、染料木苷含量减少,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增加,总异黄酮无明显变化,黑大豆中苷元成分略高于黄大豆。发酵过程还产生一种具有溶栓作用的纤溶酶。结论淡豆豉发酵过程为结合型糖苷向游离型苷元转化的过程,同时产生原料大豆中没有纤溶酶活性,不同原料大豆的发酵,其活性成分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大豆异黄酮苷进行生物法水解,得到活性较高的大豆异黄酮苷元。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筛选水解活力较高的菌株,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法鉴定菌株,采用TLC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法鉴定产物的结构。结果筛选到一株水解活力高的菌株HY-G,该菌株被鉴定为拟诺卡氏菌。对水解产物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水解大豆异黄酮苷中的染料木苷和大豆苷,而不能水解黄豆黄苷。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确认了两种水解产物为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结论海洋拟诺卡氏菌株HY-G是一株较为理想的大豆异黄酮苷水解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菌型淡豆豉发酵底物及前酵、后酵工艺。方法:分别以黄豆和黑豆为底物,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以4种异黄酮成分的含量为指标考察淡豆豉前酵和后酵工艺。结果:以黄豆和黑豆为底物前酵过程都出现大豆苷和染料木苷的含量下降,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含量上升的结果,后酵样品中除黄豆后酵组大豆苷元的含量继续升高外,其他异黄酮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酵后黄豆组结合型糖苷含量低于黑豆组,苷元含量则高于黑豆组。结论:从结合型糖苷的降解和苷元的转化角度分析,生产细菌型淡豆豉不需要后酵过程,以黄豆为底物优于黑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与发酵后混合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差异及最佳配比。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菌种,黑豆与黄豆按3∶1、2∶1、1∶1、1∶2、1∶3比例混合后发酵及发酵后混合制备样本,以色谱柱Symmetry-C18 (4. 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 5%乙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 0 m 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为条件测定样品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结果: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染料木苷总量含量在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大豆苷元含量在3∶1、2∶1、1∶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染料木素含量在3∶1、2∶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总量含量在3∶1、2∶1、1∶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结论: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优于发酵后混合,并以1∶3配比时为最优。  相似文献   

5.
正交设计优选大豆中总异黄酮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是由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在华北地区分布广泛。大豆可以作为油料经济作物,亦可作为常用中药淡豆豉的原料。大豆含有12种异黄酮,分为游离型的苷元(aglycon)和结合型的糖苷(glucoside)两类[1],经发酵后部分苷转变为苷元[2],两种含量较高的苷元成分为:染料木素(genistein)和大豆素(daidzein)[。1]异黄酮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延缓衰老、改善心功能状态、抗癌等广泛的药理作用[3-7]。对大豆提取工艺的研究应以异黄酮为主。本实验以大豆中染料木素为质量控制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了药材粒度、乙醇浓度、提取…  相似文献   

6.
优化HPLC法测定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为Agilent Hyper-sil C18(4.0 mm×250 mm 5,μm),流动相为甲醇-0.09%醋酸(48:52),流速1.0 mL.min-1,测定波长为254nm,检测温度为25℃的色谱条件测定。结果:线性范围:大豆苷40.6~203μg(r=0.9998),染料木苷11.15~55.75μg(r=0.9926),大豆苷元12.05~60.25μg(r=0.9933),染料木素5.5~27.5μg(r=0.9946)。测定精密度:大豆苷RSD=1.59%,染料木苷RSD=1.7%,大豆苷元RSD=0.8%,染料木素RSD=1.6%。大豆异黄酮总量24h稳定性RSD=1.49%,重复性RSD=1.06%,加样回收率:大豆苷为(99.24±3.77)%,染料木苷为(99.66±5.82)%,大豆苷元为(99.41±4.33)%,染料木素为(99.06±7.09)%。结论:本法简便、可靠、灵敏,可作为大豆异黄酮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5,(8)
目的比较分析淡豆豉和黑豆乙醇提取物促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及二者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MTT法对淡豆豉和黑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促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二者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淡豆豉和黑豆的乙醇提取物对大鼠成骨细胞的促增殖率分别可达到36.5%和28.2%,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经液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15个黄酮类成分。结论黑豆发酵成淡豆豉后的成分变化主要体现在由苷类成分脱糖转化为苷元,含有量显著增加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两种苷元主要由丙二酰大豆苷(大豆苷元-G-M)和丙二酰染料木苷(染料木素-G-M)脱丙二酰基和葡萄糖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8.
大豆与其生物发酵制品淡豆豉异黄酮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豆与其生物发酵制品淡豆豉中异黄酮的含量变化。方法:大豆通过传统的发酵方法制备成淡豆豉,通过比色法测定了大豆和淡豆豉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和淡豆豉中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豆总黄酮含量0.637mg.g-1,游离苷元含量0.152mg.g-1;淡豆鼓中总黄酮含量0.731mg.g-1,游离苷元含量1.701mg.g-1。结论:大豆和淡豆豉总黄酮含量基本相当,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游离苷元含量是大豆中的10~40倍。  相似文献   

9.
牛丽颖  石素琴  刘敏彦  王芳  王鑫国 《中成药》2010,32(8):1372-1376
目的:优化淡豆豉的炮制工艺,明确工艺参数,为淡豆豉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淡豆豉中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异黄酮的含量为指标,考察桑叶和青蒿用量比例、药汁拌入大豆时的相对密度、蒸煮时间、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再闷时间和略蒸时间;采用正交试验,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桑叶和青蒿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水量,从而规范淡豆豉的炮制工艺。结果:最佳炮制工艺为取桑叶90g、青蒿100g,加入约生药量18倍水煎煮3次,每次1h,药液相对密度为1.10~1.12g/cm3,拌入1kg大豆中,蒸煮1.5h,发酵温度为(30±2)℃,发酵6~8d。结论:优化的炮制工艺适合淡豆豉的炮制加工。  相似文献   

10.
野葛藤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野葛Pueraria lobata藤茎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甲氧基大豆苷元(1),芒柄花素(2),染料木素(3),大豆苷元(4),大豆苷(5),染料木苷(6),芒柄花苷(7),5-羟基芒柄花苷(8),毛蕊异黄酮(9),6"-O-乙酰基染料木苷(10),6"-O-乙酰基大豆苷(11),葛根素(12).结论: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8为首次从野葛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灵芝菌与玉米须、玉米芯的双向固体发酵,形成新的药性菌质,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不同配比的玉米须和玉米芯为基质,以活性物质多糖和三萜的含量为指标考察菌质的最佳培养基配比,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玉米须和玉米芯以1:0,1:1,1:2,1:3,1:4,1:5,0:1配比,用灵芝菌发酵,形成的菌质多糖含量递增,三萜含量递减;薄层色谱结果显示,与发酵前对比,发酵后色谱斑点由红色转为蓝绿色荧光,并随着玉米须在培养基中比重增加而斑点越明亮;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发酵后原有一些物质峰减弱或消失,并生成新的物质。结论:以玉米须-玉米芯1:5作为基质产生的菌质长势及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发酵前后菌质的物质组成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种不同食(药)用真菌菌株对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双向固体发酵的转化作用,得到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发酵菌质产物。方法经过板蓝根和大青叶平板初筛法和三角瓶复筛法,获得能在大青叶和板蓝根上生长的优势菌株;进一步通过抑菌实验和薄层色谱(TLC)实验,确定发酵得到的菌质产物的抑菌作用。结果复筛得到能够在板蓝根(灵芝11、灵芝13、灵芝7)和大青叶(灵芝2、灵芝11、灵芝3)上生长良好的菌株,其中含灵芝3和灵芝11的发酵液与空白对照相比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TLC结果显示,灵芝2发酵大青叶的甲醇提取物有蓝色斑点为发酵后新增成分。结论板蓝根和大青叶经药用真菌进行双向固体发酵后能够有效提高其抑菌作用,而且有新物质产生。  相似文献   

13.
李羿  李晨  杨万清  杨胜 《中草药》2016,47(9):1520-1524
目的优化茯苓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的发酵工艺,比较天然茯苓、发酵茯苓、药性发酵茯苓和复合药性发酵茯苓等不同茯苓样品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分别以营养培养基、药性培养基和复合药性培养基为初始发酵培养基,开展茯苓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的研究,筛选出最适初始发酵培养基和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利用茯苓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提取分离和定量测定。结果添加薏苡仁和枸杞子的复合药性培养基为最适初始发酵培养基,最佳发酵时间为120 h。测定了不同来源茯苓中总糖、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灰分的量。结论不同初始发酵培养基对茯苓液体发酵有较大影响,不同来源茯苓间的化学成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红曲霉液体培养法制备姜黄素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天然姜黄为原料,姜黄素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发酵时间、料液比、营养比和发酵液pH对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发酵时间5d,料液比1 g·L-1,营养比1/6,发酵液pH 4,姜黄素得率达0.43%.结论:优选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芽孢杆菌发酵炮制中药红花增强溶血栓药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利用具有高纤溶酶活性的地衣芽孢杆菌C213发酵炮制中药红花以增强整体溶血栓药效的研究。方法应用系统数值化及数值系统调控技术对发酵炮制条件进行优化,用角叉菜胶法进行了小鼠尾部血栓实验及测定了大鼠纤溶及凝血指标。结果在同等剂量下(1000U·mL-1)A红发组(红花与C213共发酵组)比其余各组均有缩短血栓长度(P<0.01);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P<0.05)、凝血酶时间(TT)(P<0.05)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1);显著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P<0.01)的作用。结论红花通过C213菌种发酵炮制后可提高纤溶活性、抗凝作用,增强溶血栓药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和鉴定濒危藏族药桃儿七茎部产鬼臼毒素类成分的内生真菌,为保护桃儿七植物资源和发现新的天然活性菌株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对桃儿七茎部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利用TLC和HPLC检测其代谢产物中的鬼臼毒素类成分,检测波长254 nm,流动相乙腈-水(40∶60)。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产鬼臼毒素类成分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9株内生真菌,其中菌株J-1,J-2,J-3的发酵液中含有鬼臼毒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Chaetomium globosum strain MF564,C.sp.4RF3和Pseudallescheria sp.T55。结论:从桃儿七茎中分离到3株产鬼臼毒素类成分的内生真菌,分别来源于2个新属的不同种菌株,为开发新绿色生物能源和实现内生真菌工业发酵生产鬼臼毒素类成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益生菌N-14发酵黄芪总多糖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UV测定总多糖含量,检测波长620 nm。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多糖得率为响应值,底物添加量、发酵时间和灭菌时间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试验优选黄芪总多糖发酵工艺。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底物添加量4 g,发酵时间24 h,灭菌时间15 min,p H 7,接种量1%。黄芪总多糖得率6.56%,与预测值6.69%偏差较小,较水提醇沉工艺的4.17%提高了57.31%。结论:响应面分析法可用于优选益生菌N-14发酵黄芪的工艺条件,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为该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于定荣  麻印莲  顾雪竹  陈畅  程志铭  车勇 《中草药》2014,45(20):2924-2927
目的 优选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发酵菌种及发酵工艺条件。方法 以白芍与硫磺熏蒸白芍用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发酵,以活菌数为指标,综合芍药苷定量测定结果,优选白芍发酵菌种及发酵工艺条件。结果 白芍以酵母菌发酵效果为佳;白芍和硫磺熏蒸白芍最佳发酵工艺均以酵母菌加培养基发酵36 h为佳。结论 白芍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发酵效果优于乳酸菌发酵效果,优选的发酵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槐耳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为主要指标,探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中最佳甘草的添加量和发酵时长。[方法]采用液体发酵技术,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加入甘草提取液,共发酵获得槐耳-甘草共发酵产物,苯酚-硫酸法及DNS法结合测定多糖含量。[结果]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实验中,添加甘草8 g/L、发酵终点设为192 h时,槐耳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达到最大值。[结论]运用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可以提高槐耳生物量及多糖的含量,为深入研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岭南特色炮制工艺中枳壳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按照不同工序分别制备枳壳炮制品(生枳壳、麸炒枳壳、清蒸枳壳、单纯发酵枳壳及广东制枳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鉴定不同枳壳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从生枳壳、广东制枳壳、单纯发酵枳壳、清蒸枳壳、麸炒枳壳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54,44,25,31,32种。其中岭南特色制枳壳的挥发油中新增化合物最多,且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较生枳壳和麸炒枳壳升高。结论:提示发酵与清蒸相结合的岭南特色炮制方法对改变枳壳炮制品的质量并增强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