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有t(6;9)(p23;q34)/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特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8例初诊AML患者进行免疫分型;8例初诊AML患者的骨髓细胞培养24 h后按常规制备染色体,利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扩增DEK-NUP214融合基因。结果8例患者均异常表达AML抗原谱(主要包括HLA-DR、cMPO、CD33、CD13、CD34、CD11b、CD117);8例AML患者均形成DEK-NUP214融合基因,6例伴t(6;9)(p23;q34)易位,4例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患者中,2例检出FLT3-ITD突变阳性;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患者中,1例未化疗即死亡,2例患者第1疗程用IDA标准剂量化疗,1例无效死亡,1例死于感染;2例行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化疗,1例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1.5年死于肺部感染,1例缓解后很快复发死亡。结论伴有t(6;9)(p23;q34)/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是一类独特的、预后极差的急性白血病,检测DEK-NUP214融合基因有助于这类疾病的诊断、危险度分层、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急性红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讨急性红白血病(AML-M6)的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对29例M6初治患者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临床化疗效果,同时随机抽取30例AML-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M6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可见幼稚细胞(2%-10%)及有核红细胞,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19例伴有多系细胞发育异常,累及二系细胞或三系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M6Gly-A(血型糖蛋白A)的表达率高达(66.67±23.86)%,明显高于其在M1,M2,M3,M4和M5中的阳性表达率(P<0.01)。M6高表达HLA-DR[(60.00±24.79)%],CD34[(40.00±24.79)%],CD38[(33.33±23.86)%],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13[(66.67±23.86)%],MPO[(33.33±23.86)%],CD33[(46.67±25.25)%],CD15[(33.33±23.86)%],CD117[(46.67±25.25)%]。部分病例伴有淋系抗原的表达,如CD3、CD4、CD19,其中CD4的表达高达26.67%。M6中CD38、CD33、CD15、MPO的阳性表达率低于M2患者。9例M6患者染色体的检查显示,4例存在核型异常,异常率达44.44%,其中复杂核型异常1例。M6患者化疗完全缓解率为29.41%,低于M2患者化疗完全缓解率(68.18%,P<0.01)。结论:Gly-A是鉴别M6与其他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一个重要标志,M6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学表型,其化疗效果不佳可能与其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伴11q23染色体异常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和临床特征,对210例初治AM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G带或R带核型分析和临床资料.结果表明:13例AML患者存在11q23易位和缺失(发生率为6.19%),其中6例为M5a,4例为M5b,M4Eo、M3和M2各占1例,84.6%的病例为急性单核系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显示伴11q23异常的患者除了高表达造血干/祖细胞标志分子CD34和CD117等外,通常高表达单核系统相关标志分子,如CD14、CD15和CD11b.伴11q23异常组的化疗完全缓解率(CR)与正常核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75),但无病生存期(DFS)低于正常核型对照组(P<0.001).结论:伴11q23异常的AML占所有AML的6.19%,似与单核细胞的分化阻滞相关,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伴有t(7;11)(p15;p15)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对11例伴有t(7;11)(p15;p15)的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预后.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为女性,AML-M2a6例,M4、M5各2例,M61例.11例患者均表达CD33,其中10例表达CD117、CD13,7例表达HLA-DR,6例表达CD34.11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显示有t(7;11)(p15;p15),其中1例伴有+8.共9例患者检测FLT3-ITD、TKD突变,其中1例FLT3-ITD突变阳性.11例患者仅2例存活,1例失访;其余8例均死亡.结论 t(7;11)(p15;p15)异常是一种少见的染色体易位,伴有该异常的AML患者具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升高的临床特征,预后不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patients with t(7;11)(p15;p15).Methods Eleven patients with t(7;11)(p15;p15)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involved in cell morphology, immunophenotype, cytogenetics as well as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Results Eight patients out of the eleven were female, six patients were AML-M2a, two M4,two M5, and one M6.All the 11 cases expressed CD33, 10 expressed CD117 and CD13, HLA-DR and CD34 was expressed in 7 and 6 patients, respectively.Karyotypes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t ( 7; 11 ) ( p15; p15 ), additional trisomy 8 were found in only one patient.FLT3-ITD was positive in one of nine patients who were analysed for FLT3-ITD and FLT3-TKD.Two patients were alive, and one lost to followed up, while the rest of eight were dead.Conclusion The t(7;1 I )(p15;p15) abnormalities is one of rare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ML.AML patients with t(7; 11 ) ( p15 ;p15 ) have clinical features of anemia, thrombocytopenia, higher white blood cell, and po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8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6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采用R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并分析治疗1个月后染色体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65例AML患者中核型异常者31例,畸变率为47.7%;3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AML患者中,t(15;17)9例占29.0%,t(8;21)7例占22.6%,其他核型及复杂核型15例,占48.4%;t(15;17)组缓解率为88.9%,t(8;21)组缓解率为71.4%,其他核型组缓解率为66.7%;组间相比,t(15;17)组缓解率显著高于t(8;21)组、其他核型组与正常核型组为(χ2=9.625,14.267,7.768,P0.05);t(8;21)组与其他核型组、核型正常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0.111,P0.05)。在15例ALL患者中,核型正常8例占53.3%,核型异常7例占46.7%,ALL染色体畸变率与A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05);核型正常患者缓解率为87.5%,核型异常者为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4,P0.01)。结论:对于AML患者,t(15;17)核型异常者能获得较好的化疗效果,核型正常的ALL患者化疗后临床缓解率较高;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白血病患者化疗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首次报道 2例M2 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2 )有染色体t(8;1 9) (q2 2 ;q1 3 )。方法 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并应用R和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例 2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一组单克隆抗体检测其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 ,应用筑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其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例 1的核型为 4 6,XX ,t(8;1 9) (q2 2 ;q1 3 ) [2 8] / 4 6,XX[2 ] ,例 2的核型为t(8;1 9) (q2 2 ;q1 3 ) ,del(9) (q1 2q2 2 ) [2 3 ] / 4 6,XY[2 ] ;例 2的白血病细胞表达CD13(3 8 8% )、CD33(3 1 8% )、CD34 (80 .9% )和CD19(63 .9% ) ,其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为阴性。结论 t(8;1 9) (q2 2 ;q1 3 )是t(8;2 1 )的简单变异型 ,其分子学本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56阳性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四色抗体组合检测342例初治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根据检测结果CD56分成为CD56阳性组和CD56阴性组,结合细胞形态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在342例AML患者中CD56+患者83例,占24.27%,其中M1 10例,M2 45例,M3 5例,M4 6例,M5 17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患者CD56与CD11b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HLA-DR、CD34、CD38、CD13、CD33、CD15、CD117、CD14、CD64、CD2、CD7、CD5、CD3、CD4、CD10、CD19、CD20、CD22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CD56+是AML预后差的标记,但同时对伴有其它免疫标记的AML患者预后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19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探讨其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对192例AML患者骨髓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其中的125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髓系抗原CD13、CD33、MPO、CD117表达最常见于AML。CD117表达于84.6%AML—M3病例中;较强的自发荧光、CD34与HLA—DR双阴性、表达相关髓系抗原CD13、CD33和MPO对于AML—M3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CD14仅在AML—M4和AML—M5中表达;CD64和CD15同时强阳性伴HLA—DR高表达提示AML—M5可能性大。192例AML中,有47.9%伴淋系抗原表达,其中以CD7(20.8%)和CD56(26.0%)最常见,其次为CD19(9.9%)和CD2(7.3%)。125例AML中核型异常者76例(60.8%)。17例伴t(8;21)的AML—M2患者CD19、CD56、CD15表达均明显增加。另外28例t(15;17)均见于M3;2例inv(16)见于M4E0。LymAg^+组CD34阳性患者比例(77.2%)明显高于LymAg-组(48.0%)。结论:免疫表型对AML的诊断与分型至关重要,免疫表型与患者的异常核型改变及临床特征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综合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免疫表型分析,对AML患者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D56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系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D56的表达情况,分析CD56+AML和CD56+ALL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CD56在AML患者中表达的比例为32.1%(18/56);在AML亚型中,CD56阳性患者在M1、M2、M3及M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9)、47.6%(10/21)、9.1%(1/11)及28.6%(4/14).CD56在ALL患者中表达的比例为30.0%(6/20);在T-ALL中,CD56阳性患者的比例为44.4%(4/9);10例B-ALL患者中有1例表达CD56,比例为10.0%;1例NK细胞白血病表达CD56.此外,与对照组相比,CD56+AML患者中CD33的表达率明显增加(P=0.021),而CD56+ALL患者中CD7的表达率亦明显增加(P=0.024).结论 伴CD56阳性的急性白血病细胞,其在各型白血病细胞中的免疫表型各有特点,多见于M2和T-ALL.且CD56+AML患者中CD33的表达率较高,CD56+ALL患者中CD7的表达率较高,研究结果将为CD56+AL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伴11p15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至2010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伴11p15异常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在1725例初发AML患者中检出15例11p15异常,检出率为0.87%,其中t(7;11)异常6例,t(1;11)和t(11;12)异常各2例,t(2;11)、t(11;11)、t(11;14)、del( 11)及inv(11)异常各1例.15例11p15异常患者中,M2 10例,M53例,M1和M4各1例.6例t(7;11)异常患者均为M2型,其中5例患者白血病细胞可见Auer小体.15例患者中12例进行了化疗,7例获得缓解,但中位持续完全缓解时间仅为8(4 ~12)个月;其中13例患者均已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1(2~19)个月.结论 11p15异常为AML中少见的再现性染色体异常,以t(7;11)最常见,并有独特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伴11p15异常的AML患者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红白血病(M6)伴重度核型异常(MAKA)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讨论1例M6伴MAK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经骨髓病理学、免疫组化等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M6a亚型)伴MAKA,核型为45-47,XX,-8,9q-,+18,+22,+M[CP8]/46,XX,9q-[CP2]。经DA等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患者病情缓解,且10个月后复查染色体核型提示恢复正常。至2008年10月,随访13个月,患者仍处于无病生存,持续完全缓解10个月余,病程中各重要脏器功能均正常。结论:急性红白血病(M6a亚型)伴MAKA患者化疗后染色体核型有可能恢复正常,这提示其对化疗反应良好,预后将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例以CD7+和双重t(8;21)易位为特征的近四倍体克隆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方法本例AML患者骨髓细胞分别用R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和细胞倍体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t(8;21)/80-81,xxx,-x,-1,-2,-3,t(3;5)(q29;q31),-4,-5,-7,t(8;21)×2,-9,-16,-17,-18,-19;免疫分型CD7、CD13、CD33、HLA-DR、CD34阳性;细胞倍体显示双峰状(DI=2.05);RT-PCR分析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化疗后未获缓解,生存期4个月.结论四倍体克隆与M2/t(8;21)白血病有密切的联系且为其继发性改变,免疫表型表现为异质性,通常预后差,其可能为M2/t(8;21)的一个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3.
11q23异常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伴 11q2 3异常儿童急性白血病 (AL)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与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32 0例AL中 18例伴有 11q2 3异常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表型检测、R带核型分析和临床预后。以同期核型正常的 2 0例AL患儿作为对照。结果  18例伴 11q2 3异常AL患儿中 1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4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其中M5b3例 ,M2a1例。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的 16例患儿中 ,13例有淋系抗原表达 ,3例除表达髓系抗原外均显示CD34 阳性。异常核型有 6种 :t(4 ;11) (q2 1;q2 3) 6例 ;t(10 ;11) (p13;q2 3) 3例 ;t(11;19) (q2 3;p13) 1例 ;t(11;17) (q2 3;q11) 1例 ;t(8;11) (q2 3;q2 3) 1例 ;del(11) (q2 3) 6例。本组AL完全缓解 (CR)率为 72 .2 % ,与对照组的 80 .0 %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死亡率为 6 1.1% ,与对照组的 2 5 .0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1q2 3异常主要见于儿童ALL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血液学和预后特点。  相似文献   

14.
CD_7~+AML约占AML总数的10%~20%,多同时有CD_(34)~+和HLA-DR~+,而髓系较成熟表型CD_(11b)和CD_(15)阴性。染色体核型无特征性异常。IgH和TCR基因重排多处于胚系状态。白血病祖细胞对IL-3和SCF有较强的刺激增殖反应。主要分布于FAB分类中的M0、M1和M5亚型,部分M2和M4,M3未见。临床上年轻男性患者多见,肝肿大、DIC和CNSL的发生率、外周血平均WBC和原始细胞百分比高于CD_7~-AML。对现行AML化疗方案反应差,CR率低,CR期及生存期短,治疗无效时改用ALL方案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及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多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并观察了给予标准化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4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主要表达CD33(82.9%)、CD13(81.5%)和CD117(78.O%)。30.8%的AML患者伴有淋系抗体表达,最常见为CD7(19.2%),其次是CD19(6.8%),共发现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4例。伴有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 AML)化疗后cR率显著低于未伴有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患者(P〈0.05)。CD7+患者cR率低于CD7-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流式细胞术对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预后分析有重要意义,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CD7+的AML化疗后CR率低。  相似文献   

16.
蒽环类抗生素联合标准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3+7方案)为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标准诱导缓解化疗方案[1].蒽环类抗生素包括去甲氧柔红霉素(IDA)、柔红霉素(DNR)和米托蒽醌(MIT),已经广泛用于治疗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我们对接受DNR+Ara-C(DA)和IDA+Ara-C(IA)方案化疗的74例AML患者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1例以CD7+和双重t(8;21)易位为特征的近四倍体克隆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方法 本例AML患者骨髓细胞分别用R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和细胞倍体分 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进行AML1 ETO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t(8;21)/80 81,xxx,-x,-1,-2,-3,t(3;5)(q29;q31),-4,-5,-7,t(8;21)×2,-9,-16,-17,-18,-19;免疫分型: CD7、CD13、CD33、HLA-DR、CD34阳性;细胞倍体显示双峰状(DI=2.05);RT PCR分析AML1 ETO融合基因阳 性;化疗后未获缓解,生存期4个月。结论 四倍体克隆与M2/t(8;21)白血病有密切的联系且为其继发性改 变,免疫表型表现为异质性,通常预后差,其可能为M2/t(8;21)的一个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技术联合检测伴有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并探讨其特征及诊断意义。取患者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FAB分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新鲜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双色双融合AML/ETO探针及全染色体涂染(CP)探针检测有丝分裂中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并与常规R显带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巢式RT—PCR检测AML1-ETO融合转录本。结果表明:病例1原始粒细胞伴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例2符合以异常中幼粒细胞增高为主的AML—M2b;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FISH检测证实两例患者均存在t(2;21;8)(p12;q22;q22)复杂核型;AMLL/ETO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免疫表型显示CD34和HLA—DR共表达,伴CD19和cD56表达。结论:应用WHO提出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MICM)联合检测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准确诊断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AML的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survivin在实体瘤和白血病细胞中均有表达 ,与疾病转归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支持白血病细胞生存和增殖 ,亦与预后相关。我们以RT PCR技术研究survivin和VEGF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的临床意义。病例和方法1 病例  4 6例AML系住院初治患者 ,均经细胞形态学、组化和免疫表型检测而确诊 ,M3患者PML RARα融合基因阳性。男 2 4例 ,女 2 2例 ,中位年龄 36例 (14~ 6 7岁 )。按FAB分型 :M1 1例 ,M2 9例 ,M32 2例 ,M4 4例 ,M58例 ,M6 2例。诱导缓解方案为 :MEA(米托蒽醌、足叶乙甙、阿糖胞苷 )或IA(去甲氧柔红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标准剂量的IA方案诱导治疗,继以FLAG方案巩同治疗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 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3例初治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R显带技术.诱导方案为IA:去甲氧柔红霉素(IDA)12 mg·m-2·d-1,第1~3天,阿糖胞苷(Ara-C)100 mg·m-2·d-1,持续静脉点滴,第1~7天.继以FLAG方案巩固治疗,即氟达拉滨(Flud)50 mg/d,第1~5天;Ara-C 2 g·m-2·d-1,第1~5天;G-CSF 300μg/d,皮下注射,化疗前1天至第5天.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完全缓解(CR)率为91.3%.良好和中等预后核型患者的CR率分别为100%和91.3%.19例CR患者继之采用FLAG方案巩固治疗,9例患者在FLAG方案1~3个疗程后进行自体干细胞采集,其中6例(66.7%)采集到足够的自体造血干细胞.4例AML患者复发,23例患者中位生存期19.5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为14个月.IA和FLAG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感染,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标准剂量的IA方案诱导继以FLAG方案巩同治疗AML疗效肯定,尤其对于良好和中等预后的AML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1~2个疗程FLAG方案对造血干细胞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