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本组28例APL在RA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4例高白细胞(白细胞数>100×10~9/L)阶段。兹将其临床特征和处理作如下报道。一.高白细胞白血病期的临床特点和实验资料本组4例诱导分化期WBC>100×10~9/L,符合高白细胞白血病期。WBC值为110×10~9/L~164×10~9/L。该4例入院时WBC分别为3.1、8.5、20、44.6×10~9/L。WBC高峰值在服用RA后的第7~14天,高峰持续6~18天(WBC由峰值降至50×10~9/L以下)。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出现分化迹象,非特异性颗粒基本消失,核染质结构模糊,异常凝聚,核仁不清或消失。同期外周血中早幼粒细胞百分数为0.77~0.95,其中包含部分分化的幼粒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14岁。因高热2天,皮疹1天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90次/min。四肢、躯干可见融合成片的猩红热样疹。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口腔粘膜充血,草莓舌。心肺(-)。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5g/L,红细胞4.72×10~9/L,白细胞9.1×10~9/L,中性0.93,淋巴0.7。初诊为猩红热。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治疗10天,全身脱屑出院。出院后,因体温仍持续在37.5~38℃,颈、耳后淋巴结大而再入院。查血红蛋白10.9g/L,红细胞3.78×10~9/L,白细胞18.6  相似文献   

3.
许多作者记载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白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90%AMI患者胸痛发作后白细胞增多,通常不超过15.0×10~9/L,多为10.0~12.0×10~9/L。白细胞增多的程度取决于  相似文献   

4.
1990~1992年,我们用病毒唑治疗200例病儿,结果引起白细胞减少10例(1~12岁)。用药至白细胞减少的时间为6~9天,白细胞由治疗前的7.8~9.8×10~9/L降至2.6~3.5×10~9/L。多经及时停药加用升白细胞药物使其升至正常。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男,41岁.因腹痛、呕吐、粘液血便,以菌痢收入传染科.一年内曾患肠炎2次住院.此次入院时为粘液便,白细胞1~2/HP,红细胞0~2/HP,脓细胞1~2/HP.末梢血象:红细胞2.4×10~(12)/L,血红蛋白170g/L,白细胞10.6×10~9/L,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9岁.1983年7月因头晕、耳鸣、颜面发绀2个月,在某院就诊.查:血红蛋白225g/L,红细胞7.9×10~9/L,白细胞10.1×10~9/L,血小板146×10~9/L;骨髓示增生活跃,红系0.21,各阶段比值正常,粒系、巨核系正常范围.患者无心、肺疾患及高  相似文献   

7.
女性,19岁,未婚,因出现迫害妄想约20天经某精神病院门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氯氮平25mgtid4周,无效而收住院。诉咽痛,伴持续高热(39~40℃)。急查白细胞为0.25×10~9/L,诊断为①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氯氮平所致?);②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③败血症?④精神分裂症。入院后即停用氯氮平,给氨苄青霉素8g/d及氢化考的松200mg/d静滴等综合治疗。曾多次查复白细胞均在0.42~0.45×10~9/L,血红蛋白100~120g/L,血小板,124~95×10~9/L,尿常规蛋白++伴白细胞  相似文献   

8.
张××,男、31岁,已婚,1988年6月6日住院,住院号17857。患者自幼即出现贫血、黄疸,反复发作.16年前(15岁时)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行脾切除术.术后贫血、黄疸消失,恢复正常工作.一年前开始牙龈渗血.一月前因左小腿外伤,查血象白细胞200×10~9/L收住院诊治. 家族中其父、姐、子均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已行脾切除术. 查体:皮肤巩膜无出血点及黄染,轻度鞍鼻,胸骨无压痛,左上腹可见15cm手术瘢痕,肝肋下7cm,中等硬度。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33g/L,白细胞362×10~9/L,血小板142×10~9/L,血片和骨髓片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ph(?)染色阳性细胞占16.62%,有三体型。有7个分裂相为47条染色体.经马利兰治疗,症状好转,肝脏缩小,白细胞降至36×10~9/L出院。患者系家族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切脾后基本治愈,而后患慢粒,二者是偶然巧合,还是有何联系难以肯定。  相似文献   

9.
我们采取脐血输注治疗5例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5例均为我院近年收治的住院病人,既往体健,无血液病史.男4例,女1例.年龄25~48岁,平均36岁.住院前因腹泻服用氯霉素者8例,咽痛发热曾用安乃近、APC者3例.入院时5例均有发热(37.8~39.6℃)3例咽腔充血和扁桃腺肿大.3例贫血,1例轻度鼻衄.5例均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入院时5例白细胞均明显减少,平均1.3×10~9/L,其中<1×10~9/L者1例,<3×10~9/L者4例.Hb平均85/L,其中<66g/L2例,<100g/L者3例;血小板平均30×10~9/L,其中<30×10~9/L者2例,<60×10~9/L者3例;网织红细胞平均0.6%,其中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白细胞计数 (WBC)与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ST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34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选 ,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治疗方法。根据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按照四分位法将患者分成四组。结果 各组的白细胞计数分别是 <6 .8× 10 9/ L,6 .8~ 8.0× 10 9/ L,8.0~ 10 .0× 10 9/ L 和 >10 .0× 10 9/ L。第四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P=0 .0 0 3和 P<0 .0 0 1。结论 白细胞计数是一项经济和方便的预后指标 ,可用于判断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360例病程5天至8个月。初诊时血常规白细胞数(0.6~3.8)×10~9/L,血红蛋白(32~101)g/L,血小板(8~86)×10~9/L。按单渊东分类法,原发病为造血系良性病(缺铁贫、巨幼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61例,造血系难治性疾病(再障、PNH、MDS等)  相似文献   

1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化疗后继发恶性淋巴瘤,近来已有个案报告,亦有报告继发其他恶性肿瘤者。我院自1983年5月至1991年4月发现了3例。例1,男,13岁,因腹胀、消瘦、乏力伴肝脾肿大1月于1979年7月28日入院。化验:Hb75g/L,WBC298×10~9/L,早幼粒0.03,中性中幼粒0.04,晚幼粒0.49,杆状核0.20,plt216×1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为主,NAP积分为“零”,诊断为慢粒。给予马利兰治疗,病情控制,白细胞计数10~15×10~9/L出院。以后视白细胞计数高低,间断予马利兰维持量。4年后,发现颈部淋巴肿  相似文献   

13.
用PSE治疗晚血脾肿大伴脾亢20例,经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所有患者的症状都减轻或消失,脾脏明显缩小,脾亢征象得到基本纠正。白细胞由术前(4.30±1.30)×10~9/L上升为术后的(5.99±0.50)×10~9/L;血小板由(90.30土20.50)×10~9/L上升为(181.90±33.20)×10~9/L;血小板由(90.30±20.50)×10~9/L上升为(181.90±33.20)×10~9/L:血红蛋白由88.60±10.40g/L上升为103.0±10.80g/L。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明显缩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减轻。术后主要副反应有发热、左侧胸腹部疼痛、左侧反应性胸膜炎,均于短期内消失。结果提示PSE为治疗晚血脾肿大伴脾亢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男,79岁,工人。1988年9月28日左眼外伤后发热、畏寒、嗜睡,咳嗽,自服感冒药无效。三天后急诊化验:红细胞2.2×10~(12)/L,血色素61g/L,白细胞2.7×10~9/L,血小板69×10~9/L,网织红0.4%,即作骨穿。涂片细胞增生减低。原单30%,幼单45%,单核17%。原单细胞大小不一且不规  相似文献   

15.
胸腺切除术后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2岁。(?)(?)行性面色萎黄、乏力半年,于1994年4月27日入院.患者1993年5月体检时发现左前纵隔有一7cm×1lcm×12cm肿物,并于同年7月1日在北京肿瘤医院做切除手术.手术前血象Hb128g/L,RBC4.42×10~(12)/L.WBC8.3×10~9/L,BPC230×10~9/L,术后病理报告为胸腺瘤混合细胞型,经放射治疗1月半后血象Hb126g/L,RBC4.38×10~(12)/L,WBC3.1×10~9/L,BPC178×10~9/L.自10月2日出现面色萎黄、乏力、心慌症状,在张家口医院附属医院查血Hb53g/L,RBC1.78×10~(12)/L.WBC5.8×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21.6:1.粒系细胞0.855,形态正常,红系增生低下,占0.04,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16.
患者朱××,男性,34岁,干部,因反复发热、乏力8个月伴右侧睾丸疼痛肿大1个月于1988年2月6日住院。查体:体温38~40℃,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肋下刚及,软,触痛。脾肋下1cm右肾区叩痛。右侧睾丸肿大(7×5×3cm),无红肿,质硬,压痛。血红蛋白116~38g/L,白细胞0.9~1.95×10~9/L,血小板40~7×10~9/L,嗜酸细胞计数为0.血NBT试验阳性率13%。尿常规正常。骨髓检查粒:红=0.95:1,意见为增生性贫血。2月27日胸骨骨髓原淋10%,幼淋29.2%,3月25日骼后骨髓  相似文献   

17.
男,52岁.因畏寒、高热、咳嗽并咳腥臭脓痰7天,于1986年2月22日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查体:体温38.6℃,胸廓无畸形,右上肺呼吸音低,未闻及管状呼吸音.心律整.肝脾未及。X 线示:右上肺野见片状阴影,内有一直径5cm 空洞,可见液平.化验:白细胞14.6×10~9/L(中性0.81);血小板1640~1850×10~9/L,血沉40mm/h.痰涂片及培养未找到结核杆菌.骨髓像:增生活跃。各系统细胞形态、比例大致正常,全片可见巨核细胞17个,可见成堆血小板,形态正常.临床诊断:肺脓肿并发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经过:常规青、链霉素治疗,排痰,加用(?)生丁(25mg,每日3次)治疗10天后体温正常,白细胞9.0×10g/L(中性0.69),血小板800×10~9  相似文献   

18.
40例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24 h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3μg·kg~(-1)·d~(-1)(一般100~150μg/d),连续3d;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第1~5天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10~9/L,即每日皮下注射G-CSF2~3μg·kg~(-1)·d~(-1),连续3d或至白细胞≥4.1×10~9 L。结果:G-CSF可有效防止白细胞过度下降,并可使其  相似文献   

19.
1981~1987年,我们收治急性白血病78例,其中存活3年以上15例,均经临床、血像、骨髓及组织化学染色确诊。分析其长期存活的原因与以下几点有关:①年龄:本组≤40岁者9例,>40岁6例。②白血病类型:本组11例为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③血液学及预后:Whittaker认为,治疗前白细胞低有利于患者长期存活。本组13例白细胞<20×10~9/L,2例>20×10~9/L,7例血中无幼稚细胞,8例有幼稚细胞,3例PC<60×10~9/L,12例  相似文献   

20.
脾栓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脾栓塞术治疗13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9例于一次或二次脾栓塞后7~22天血小板升至106×10~9/L~295×10~9/L(平均207×10~9/L)。1例伊文斯综合征患者溶血得到改善。本组病例近期有效率69.2%,与手术切脾疗效相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