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用眼底荧光造影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血眼屏障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2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造影图像的荧光素渗漏现象进行分析。结果:35%的患者眼底出现荧光素的弥漫性渗漏,与骨细胞样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及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相伴随,表现为眼底荧光素的大范围染色和局部聚集共存;10%的患者出现中心性荧光素渗漏,该种渗漏主要出现于黄斑区及其周围的视网膜上,周边视网膜的血眼屏障未受到影响。结论:RP患者的荧光渗漏分型有利于对该病血眼屏障完整性的评价、有利于选择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图像特征。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3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对造影图像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造影图像均显示斑驳状透见荧光,其他较多的特征有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视网膜血管一致性变细和荧光渗漏,较少表现的还有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以及黄斑荧光积存等。结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特征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病变所致的斑驳状透见荧光和荧光遮蔽,以及视网膜血管病变所致的视网膜血管一致性变细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对 36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血管改变进行了观察研究 ,本病伴有的眼底血管改变可分为 3种类型 :Ⅰ型为单纯视网膜血管病变型 ,呈现视网膜血管明显缩窄或闭塞。Ⅱ型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病变型 ,除视网膜血管的变细或闭塞之外 ,还伴有脉络膜血管改变及脉络膜萎缩。Ⅲ型为脉络膜血管病变型 ,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的充盈迟缓和进行性萎缩 ,或伴有轻微的视网膜血管的缩窄。因其具有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改变。因此 ,不难与弥漫性脉络膜萎缩相鉴别。作者认为Ⅰ型可能是本病的继发性改变 ,而Ⅱ、Ⅲ型血管改变可能是本病的原发性症候。此外 ,概述了本病眼底血管病变分型与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视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婷  杨波  刘黎明 《新疆医学》2006,36(2):90-91
RP是一种先天性、进行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组能导致进行性感光细胞变性和视觉障碍的遗传病。临床特点为夜盲、进行性视力下降、视野缩小、视网膜中周部骨细胞样色素沉着。R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多年来有很多探讨,除遗传研究外,还有RPE吞噬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等。本文收集了我院2003年-2005年RP患者30例,60只眼,全部行FFA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报告70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均表现出色素上皮的损害,即色素脱失之透见荧光或伴有斑点状色素遮蔽荧光。39例(78只眼)出现片状脉络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20例(38只眼)出现染料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眼明灵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功能的帮助。方法 对46例(92只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采用眼明灵进行治疗,观察视力、视野变化。结果 92.4%患者的视力得到保护和改善,84.78%患者的视野扩大或得以维持。结论 眼明灵可用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助于增进视力,扩大视野。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病变 ,临床特点主要为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流图异常 ,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虽然多年来许多临床医师一直寻求一种有效药物或手术疗法 ,但由于该病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无定论 ,迄今尚无特殊疗法。眼外肌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手术 ,现笔者仅对该手术进行综述。1 术式提出195 6年Campos首先推出用外直和 或内直肌束植入板层巩膜切除后脉络膜处 ,以重新建立脉络膜血液循环的方法 ,临床治疗难治的原发性脉络膜萎缩、盘状黄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体组织埋藏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RP)患者视力、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变化 ,探讨治疗作用机理。方法 异体组织埋藏法治疗 5 2例 (10 1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术前、术后分别检查视力、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治疗后 ,患者视力显著提高 (P <0 .0 1) ,视野显著扩大 (P <0 .0 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好转 (P <0 .0 5 )。结论 异体组织埋藏法治疗RP可以改善视网膜 -脉络膜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视网膜 -脉络膜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病变,临床特点主要为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流图异常,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虽然多年来许多临床医师一直寻求一种有效药物或手术疗法,但由于该病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无定论,迄今尚无特殊疗法.眼外肌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手术,现笔者仅对该手术进行综述. 1 术式提出 1956年Campos首先推出用外直和/或内直肌束植入板层巩膜切除后脉络膜处,以重新建立脉络膜血液循环的方法,临床治疗难治的原发性脉络膜萎缩、盘状黄斑变性、老年黄斑变性、近视眼底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和环状视网膜病变.1958年Bumsid经过动物实验后提倡用下斜肌单纯前徙于黄斑区,以增加黄斑血液供应,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1960年Tamesis用下斜肌条植入黄斑区脉络膜上腔,据称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脉络膜变性、高度近视、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病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以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致盲性眼部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视野缺损、视网膜电图异常、进行性夜盲,目前临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属于眼科的疑难疾病.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一般先侵袭患者视网膜赤道部,然后向赤道部两侧的视网膜区域发展,最后侵及患者的黄斑区视细胞,使得患者黄斑功能敏感[...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视力预测问题.方法: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按常规方法进行.术后随访3月-12月,检查视力、眼前节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6例视力0.4,0.6,比术前明显提高.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尽管术前视力、视功能欠佳,术后视力有可能恢复到较理想程度。  相似文献   

12.
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电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肝俞、肾俞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作用。方法:应用TEC-150V^ 视觉电生理检测仪,对30例60只患眼治疗前后进行眼电图(EOG)的检测。结果:30例患者60眼EOG的光峰、暗谷振幅以及Q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92%患眼的视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麝香注射液肝俞、肾俞穴位注射治疗RP,可有效地改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膜的代谢,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复合体的功能,对延缓病情的发展、保护中心视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在诊断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意义。方法对96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人进行FFA;在4年中随访40例病人再次进行FFA。结果萎缩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有玻璃膜疣处荧光增强,随时间延长的减弱。渗出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早期见脱离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有渗漏,荧光素积存于盘腔内有强荧光区,出血区显遮蔽荧光。40例随访造影结果:原诊断33例萎缩型有9例转为渗出型。而新生血管部位恰与玻璃膜疣聚集区融合相一致。结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为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为探讨AMD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本文对我科2 0 0 0年1月~2 0 0 3年3月经FFA确诊的2 9例35只眼AMD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9例AMD患者,男2 4例,女5例。年龄6 0  相似文献   

15.
老年黄斑变性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6例(218眼)老年黄斑变性的荧光血管造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发病平均年龄为56岁,萎缩型者168眼(77.06%)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背景荧光减弱,渗出型者50眼。其中活动病变期36例造影早期均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典型形状,晚期染料渗漏,瘢痕期14例造影过程中瘢痕区呈假荧光。  相似文献   

16.
何文安  张虎  代丽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1051-1051
1病例资料 患者,女,37岁。主因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伴夜盲30年于2007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一般情况正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2,左眼0.08,矫正视力无提高。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玻璃体轻度浑浊,有色素颗粒。双眼视盘鼻侧边缘蛙卵状、淡黄色闪烁发亮的半透明隆起物,高度为+3D,遮蔽部分血管。视网膜血管走行尚可,动脉细,色素紊乱,周边网膜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灰暗,中心光反射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正常,视盘鼻侧边缘隆起物遮蔽荧光,表面有颗粒样荧光素着色,  相似文献   

17.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三例第三临床学院眼科崔立华,卢关键词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中图号R774.13[例1]赵某,男,35岁。以双眼视力逐渐下降2~3月就诊。检查视力右0.4,左0.1,均不能矫正。色觉正常。眼前节无改变。玻璃体无混浊,眼底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几种类型视网膜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进行观察研究.方法:8例(16眼)视网膜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双眼改变较为对称,病变相对安静,层次偏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为主,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并可出现低荧光区.与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区别.结论:脉络膜毛细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人体的许多部位存在各种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其中,人类的眼睛之所以能够保持眼内外环境的稳定性,保证视网膜感光功能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眼球的特殊屏障——血眼屏障。  相似文献   

20.
Wang DY  Fan BJ  Chan WM  Tam OS  Chiang WY  Lam SC  Pang C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3):1613-1617
目的研究视紫红质基因(RH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1(RP1)基因在香港地区汉族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它们在RP发病机理中潜在的相互作用。方法运用高通量构象敏感凝胶电泳和直接测序方法,对151例香港地区汉族RP先证者和150名对照者进行了RHO和RP1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检测。对携带基因突变的12例RP先证者的46名亲属进一步作分离分析。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基因型家系不平衡分析研究RHO和RP1基因对RP的作用。结果RHO基因和RP1基因的突变检出率各为1.3%。RHO基因中-26G>A可增高RP危险性,而RP1基因中R872H则可降低RP危险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了RHO基因IVS423G>A分别与RP1基因N985Y和C2033Y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在香港地区汉族RP患者中,RHO和RP1基因的突变率比其他人群中RP患者的突变率低。除了致病性基因突变,非编码区的序列改变也可改变RP的易感性。部分RP患者由双基因突变引起,当然多基因共同作用也完全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