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4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各17例。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并记录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营养费用。结果: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肝功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性;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恢复基本相似;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而肛门排气时间时间EEN组快于EN组(P0.05);营养费用EEN组明显低于EN组(P0.01)。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营养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及减少降低费用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33例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n=61)、肠外营养(PN,n=54),及对照组(n=18)。前两组均营养支持8天。分别对三组病人测定术前及术后第8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并发症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N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脂在术后第8天与PN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各组术后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糖均无显著差异,13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EN组1例,PN组4例,对照组3例。EN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及对照组(P〈0.05),后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住院时间EN组明显较另两组减少(P〈0.05),住院费用也较PN组减少(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状况,促进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刘博 《安徽医学》2014,(2):209-2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TPN组)各24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3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对肝癌患者术后肠道恢复、营养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2例肝癌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41例)接受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肝功能、营养指标、免疫功能状态以及肠道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胃肠反应评分、腹胀痛评分、肠鸣音评分低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直接胆红素(DB)、总胆红素(T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D8+、CD4+、NK细胞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肝癌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利于改善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预防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胃瘫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对1 847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分别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917例)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930例)。比较2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恢复时间。结果:联合肠内营养组胃瘫的发生率1.6%,显著低于全肠外营养组的4.4%(P < 0.01);联合肠内营养组胃瘫的恢复时间为(9.6±3.3)d,显著短于全肠外营养组的(24.2±4.5)d(P < 0.01)。结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比单纯肠外营养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40例。EN组和PN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析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术后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N组比较,EN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P<0.01);EN组营养支持费用和感染治疗费用低于PN组( 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方案,不良反应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同时管饲健牌益气中药的可行性,并比较中药辅助肠内营养与完全肠外营养(TPN)的效果,比较对肠功能恢复,病人住院时间及营养药物费用。方法48例胃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中药+EN组和TPN两组,各24例。中药+EN组术后24h后由鼻十二指肠管输注能全力及中药,TPN组经外周静脉进行,共7d。结果中药+EN组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且和TPN组在改善病人营养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EN组较TPN组恢复肛门排气早(P〈0.05),恢复排便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平均药物费用中药加EN组少于TPN组(P〈0.05)。结论胃术后早期健脾益气中药辅助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与TPN比较,健脾益气中药辅助肠内营养可明显促进肠功能的恢复且降低患者药品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肝切除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4)和对照组(n=24)。试验组术前3 d给予口服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术后前3 d静脉输入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联合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对照组术前给予自由肠内营养,术后前3 d静脉输入大豆油长链脂肪乳的配制型肠外营养液联合术后早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肝功能、体液、细胞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变。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恶心呕吐、腹泻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122、4.415、4.761,均P<0.05)。试验组术后7 d体重指数(BMI)和皮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t=2.860,P<0.05);术后第3天和第7天,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t=3.652、4.150,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乳酸脱氢酶(LDH)、直接胆红素(DBI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存在差异性(t=2.312、3.165、4.178,均P<0.05);术后第3天及第7天,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LDH、DBIL、间接胆红素(IBIL)、APPT(t=1.450~6.152,均P<0.05)。术后第3天CD4+、CD8+T细胞在试验组中比例下降低于对照组(?字2=5.750,P<0.05)。结论: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耐受性良好,有助于营养状况、肝功能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腹部严重创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30例腹部严重创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一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剂量由500mL/天递增至1500mL/天。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8天测定血生化、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①术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②经PN和EN支持后,各项指标恢复到术前水平,EN组部分升高明显,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③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P<0. 05)。结论腹部严重创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方面,其作用优于肠外营养;同时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肝功能损害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肝功能损害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肝功能损害的外科病人52例,以拆信封法随机分为EN组(26例)及PN组(26例),术后6 h开始分别给予EN及PN,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监测肝脏酶谱、胆红素及营养代谢指标,记录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营养治疗费用.结果两组肝脏酶谱变化无显著差异;EN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较PN组为快;术后第7天两组均已恢复正氮平衡;肠道通气时间EN组明显早于PN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EN组营养治疗费用约为PN组的1/4.结论肝功能损害病人术后早期EN可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对于高胆红素血症者,EN较PN有利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具有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和价格低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胃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每组38例。术后均给予营养支持7 d。观察两组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排便等情况,以及血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AST、ALT、肌酐水平变化。【结果】PN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5.8 d,EN组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4.1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平均排便时间为4.6 d,EN组平均排便时间为3.2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时,两组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较术前1 d明显下降,PN组和EZ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第4~8天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上升幅度明显高于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两组ALT和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能够早期恢复肠道功能,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郭定刚  陈福春  林加宝 《浙江医学》2005,27(5):332-333,339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胃切除术后病人179例随机分为EN组(90例)、肠外营养(PN)组(89例),进行等热量、等氮量(单位体重)营养支持,EN组经空肠造口管于术后第2天开始滴注能全力,PN组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于术后第1天开始滴注全营养混合液,7d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态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与PN组相比,EN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2A、尿素氮水平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均P<0.05)、营养支持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胃切除术后早期EN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胆汁淤积,降低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手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肠外营养组(PN组)、肠内营养组(EN组),分别给予普通静脉输液、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8d。术前及术后第1、3、6、9天以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PN组术后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8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EN组术后第1天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降低,但自术后第3天起即开始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第3、6、9天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N组(P〈0.05),而CD8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PN组(P〈0.05),术后第9天时CD4/CD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3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8天维持目标量。于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7天检测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白细胞介素6(IL-6)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T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PA高于PN组,术后第7天TP、ALB高于PN组,术后第7天IL-6低于PN组(P〈0.05);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EN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IL-6的表达,对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42)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8)。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7天各测定一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和丙氨酸氨基转换酶,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营养支持后EN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0.01),营养支持后EN组与PN组相比,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增高(P<0.001),临床观察EN组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P<0.001),EN组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的,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它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对比食管癌患者术后7d内行鼻肠管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将我院肿瘤外科2009年10月~2012年2月人选的9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单盲分为A、B两组,A组(48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予鼻肠管EN支持,B组(44例)患者予PN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术前1d与术后7d营养学指标、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期间的并发症,7d后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方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及总胆红素(TBil)均较之手术前下降(P〈0.05),术后7dB组患者以上理化指标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2.3±0.4)d]与住院时间[(16.3±3.2)d]均少于B组[(2.8±0.6)d,(17.5±4.3)d],其中,肛门排气时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腹泻并发症例数高于B组,B组腹胀、切口感染例数高于A组,以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特发性反流误吸5例(10.4%),B组静脉置管处发生静脉炎2例(4.6%);④B组患者舒适性得分优于A组,但经济性以A组为佳(P〈0.05)。结论①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短时间内行鼻肠管EN与PN营养支持达到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相仿;②EN与PN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主要优点集中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与经济性,PN的主要优点在于胃肠道反应较少,患者舒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胃肠手术后病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 ,18例 )、肠外营养组 (PN组 ,16例 )和对照组 (2 0例 ) ,EN组接受能全力肠内营养液 ,共 7天。术后第 3和第 7天测定血浆蛋白、肝肾功能、血糖、淋巴细胞计数、IgG、IgA、IgM和体重 ,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不良反应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 7天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术后体重均有下降 ,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其他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改善营养状态 ,并且安全可行 ,营养支持费用仅为肠外营养的 1 3。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