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概况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陈永红(综述)鲁长豪(审校)玉米赤霉烯酮(Eearalenone)又称F-2雌性发情毒素,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真菌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它具有动物雌性激素的作用,又是某些真菌的一种性...  相似文献   

2.
小麦、小麦制品及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薄层色谱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罗雪云  胡霞 《卫生研究》1993,22(2):112-115
<正> 玉米赤霉烯酮是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物,该毒素可引起家畜和实验动物外阴肿大、乳房肿胀、子宫增大等雌性激素中毒症状;对大鼠有致畸作用。目前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等。AOAC已将Shotwell等经过协作研究的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定为标准方法。该方法是用三氯甲烷提取样品中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醇(Zearalenol)是一些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ZEN)的衍生物,它的两种异构体为α-玉米赤霉烯醇(低溶点168~169℃)和β-玉米赤霉烯醇(高溶点174~176℃)。已报道前者的雌激素活性为ZEN的3~4倍,后者与ZEN相同。仅前者自然存在于镰刀菌培养物及动物饲料中。 1983年,在意大利南部的Basilicata,作者发现,玉米赤霉烯醇与其它镰刀菌毒素(ZEN、DON)同时存在,并与玉米根腐病及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及检测方法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庆华  许杨 《卫生研究》2005,34(4):502-504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广泛污染谷物食品的真菌毒素,对动物、人类都会产生毒害,人们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会导致肝癌、睾丸癌、食道癌及青春期早熟等疾病。目前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薄层色谱、无毒检测体系和免疫学检测。综述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检测方法及其预防。  相似文献   

5.
杨福江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24-1826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是由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产生的真菌毒索,可引起动物(猪最敏感)和人的雌激素过多综合征,还具有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基因毒性及可疑致癌性等。ZEN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麦等粮谷类作物。为了控制ZEN对人和动物产生的危害,至2003年止,已有19个国家制订了食品中ZEN限量标准,JECFA和欧盟分别制定了最大允许摄入量值(ADI)。为保护我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健康,应尽快制定出风险评估基础上的ZEN的限量标准,风险评估的基础是污染调查,要使污染调查数据更具说服力,则建立稳定、可靠的检测方法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由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在玉米中生长所产生的一种真菌性雌激素,猪摄食后可引起雌激素过多,其典型症状为:阴户肿胀,乳腺隆起(青春期前小母猪)以及子宫肥大;较严重的后果是不生育。当对有这种症状动物的饲料进行分析时,常见有较大量的玉米赤霉烯酮或己烯雌酚,或者两者都存在。然而,有时则不能在这种饲料中测出这种雌激素。最近,作者分析了燕麦和玉米的样品,发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玉米赤霉烯醇(zearalenol),含量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陕西省市售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污染状况,评估居民通过玉米相关食品摄入的玉米赤霉烯酮的膳食暴露量,对陕西居民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2013—2016年,在陕西省10个地市随机采集市售食品,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小麦及小麦制品、玉米及玉米制品、大米、小米)、玉米油、啤酒、婴幼儿辅助食品和焙烤食品(面包、饼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玉米赤霉烯酮进行检测,结合玉米相关食品的膳食消费量,对陕西省居民膳食暴露玉米赤霉烯酮进行点评估。结果玉米赤霉烯酮总检出率为17.27%(206/1193),平均值为13.5μg/kg。玉米油的检出率和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79.37%和149μg/kg,谷物制品中有12份样品超标,超标率为1.64%,均为玉米及其制品。小麦粉及其制品、大米、小米、啤酒和焙烤食品受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较少。婴幼儿辅助食品的检出率为20.83%(5/24)。结论陕西省市售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在不同制品中检出率差别较大。经风险分析,居民经膳食摄入的玉米赤霉烯酮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低,总体安全性好,但玉米相关食品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赤霉烯酮是由粉红镰刀菌和其它镰刀菌所产生的雌激素类代谢物,可引起猪和各种实验动物雌激素亢进症。它对猪的繁殖力影响很大,对牛仅有中等影响。有关赤霉烯酮的代谢,Mizocha(1976)等发现大鼠尿中以游离赤霉烯酮为主。Pathre(1978)等报道了猪经管饲赤霉烯酮后,赤霉烯  相似文献   

9.
对一种“地方性乳房肿大症”病区养麦进行了镰刀菌分离及其毒素提取,并用薄层色谱和质谱方法对提取液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病区养麦中分离到包括镰刀菌在内的四种(属)以上霉菌,总侵染率为100%,镰刀菌侵染率为34%。从病区养麦中提取出在薄层板上呈现Rf值分别为0.23、0.47和0.90的三种物质,经质谱分析,提取液中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文中还对本研究结果及其意义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了常用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提取、过免疫亲和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分析。结果:玉米赤霉烯酮在5~10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回收率在80%~110%之间,定量限为10μg/kg,检测限为2μg/kg。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常用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定量测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小麦、稻谷和玉米在种植、储藏和销售期间易受真菌毒素污染,人和动物摄入受污染的粮食会造成健康损害。通过汇总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研究,发现我国小麦粉主要受到脱氧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及赭曲霉毒素等多种真菌毒素污染;稻谷主要受到黄曲霉毒素B1污染;玉米主要受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污染,储藏期玉米和玉米面污染程度较高,其他粮食作物如豆类、小麦及燕麦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真菌毒素的污染。地域差异、气候因素影响真菌毒素含量,不同的粮食作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污染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四川省小麦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 方法 采集157份四川省当年新收获的小麦样品,用同位素稀释-液质联用法检测15种真菌毒素。结果 样品中检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2种真菌毒素,平均含量分别为172 μg/kg和39.6 μg/kg,超标率分别为4.4%和14.6%。结论 四川地区新收获的小麦样品中真菌毒素污染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为主,川东北地区小麦污染水平较四川其他小麦产区高。  相似文献   

13.
朱群英  索莉莉  胡美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4,(23):4362-4365,4377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同位素内标法同时测定小麦粉中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隐蔽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酮、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7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方法样品中添加同位素内标U-[13C15]-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U-[13C18]-玉米赤霉烯酮,经乙腈-水溶液(84∶16,v/v)提取,Romer Myco Sep 226多功能净化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BEH C18(2.1×100 mm,1.7μm)色谱柱分离,三重四级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方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 7种真菌毒素在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性r≥0.9996,检出限在0.020μg/kg~0.280μg/kg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3.5%~115.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5%~7.91%之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回收率好,适用于小麦粉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982年美国中西部收获的小麦,由于在田间受到镰刀菌感染引起了小麦赤霉病,谷粒中污染有高浓度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并同时检出有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小麦样品采自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二个地区的4个售货点,个别样品来自得克萨斯州和伊利诺伊州。全部样品水份在14%以下,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向仲朝 《现代预防医学》2016,(19):3590-3592
目的 建立啤酒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方法 啤酒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用乙酸乙酯提取,50℃水浴中氮气吹干,用乙腈溶解,过滤,以Zorbax SB-18为分离柱,用甲醇+0.020 mol/L乙酸铵(75+25)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6nm。结果 玉米赤霉烯酮在0 μg/ml~1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7);方法检出限5.0μg /kg。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2.7%,加标回收率为86.0%~100.0%,平均回收率为93.6%。啤酒样品中玉米赤霉稀酮含量为51.6μg/kg~584.0μg/kg。结论 本法具有简便、经济、灵敏、准确的特点,适宜在基层检测机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了检测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快速、准确方法。方法: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教液相色谱法进行毒素的定性和定量。玉米样品采用乙腈-水(9+1)提取,将提取液用水稀释后过Vicam ZearalaTest免疫亲和柱,甲醇洗脱后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为274nm,发射波长为440nm,流动相采用乙腈-水-甲醇(46+46+8)。ZearalaTest免疫亲和柱的吸附效率高于95%,最大吸附容量为4.0μg。结果:在玉米样品中,本方法在0.005—0.5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82.9%-94.4%,相对标准偏差〈10%,最低检出限为0.005mg/kg(S/N=5)。结论: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用于玉米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国15个省份母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方法借助2011年第二次全国母乳调查,在全国15个省份采集的母乳样品,制成混合样品后,采用同位素稀释技术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母乳混样中的10种主要真菌毒素的含量。结果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环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伏马毒素B1、B2等6种真菌毒素在部分省份的母乳样品中有检出;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和赭曲霉毒素A在所有省份样品中均未检出。结论 2011年中国普通人群母乳中真菌毒素的人体负荷平均水平较低,但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伏马毒素对婴儿健康的影响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油中玉米赤霉烯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氯化钠、乙腈-水(9+1)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C18色谱柱分离,乙腈-水-甲醇为流动相,1.0mL/min的流速,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 在0.05~0.25μg/mL范围内,玉米赤霉烯酮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加标回收率为84.5%~87.4%,相对标准偏差为2.6%~3.7%,方法检出限为5.0μg/kg。结论 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适用于食用油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C_(18)-Al_2O_3复合填料固相萃取柱净化,同时检测植物油及谷类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谷类制品先用正己烷-乙酸乙酯(50:50,V/V)提取,然后和植物油一样用乙腈-水(90:10,V/V)萃取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进一步用C_(18)-Al_2O_3固相萃取柱净化,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6μm)进行色谱分离,电喷雾离子化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13)C_(18)-玉米赤霉烯酮为内标定量。结果玉米赤霉烯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的线性范围为1.0~500 ng/mL,在植物油和谷类制品中的检出限分别为0.3和0.2μg/kg,定量限为1.0和0.5μg/kg。当添加量为1~100μg/kg时,玉米赤霉烯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5%~108.0%和92.0%~105.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2%~8.5%和4.6%~7.8%(n=6)。采用该方法对市售的55份样品进行测定,以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含量、检出率最高,最高含量分别为453.1和5.0μg/kg,中位值分别为126.2和2.0μ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净化效果好,灵敏准确,检测成本低,适于植物油和谷类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α-玉米赤霉醇(α-zearalanol,α-ZER)又名右环十四酮酚,是玉米赤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作为外源性激素,低浓度的α-ZER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曾作为促生长剂广泛使用。但家畜饲养中使用α-ZER,可在动物肝、肾等组织中积累,同样药物残留可以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通过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危害与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