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常月经和异常子宫出血机制的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月经周期末 ,黄体萎缩致使雌孕激素水平下降而来月经。月经来潮的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血管活性的变化源于 1 940年 Mar-kee在恒河猴中所观察到月经前内膜血管收缩 ,继而扩张 ,导致组织缺血、坏死而出血。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特有的螺旋动脉是月经出血的基础。近年研究表明血管活性的变化主要受前列腺素、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二是组织破坏。1 96 1年 Hisaw等发现 ,灵长类子宫内膜萎缩 ,螺旋动脉不复存在时仍有月经来潮 ,从而对前述观点提出异议。 1 991年L udwing等发现在正常周期第 2 8日 ,子宫内膜腔…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在正常和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PTH和PTHrP对正常和OA关节软骨作用机制的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PTH和PTHrP可抑制OA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及凋亡,促进其增殖,从而对OA软骨细胞起到保护作用;OA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对PTH的反应下降。结论 PTH、PTHrP可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软骨降解和软骨下骨重塑,并对OA进展起到延缓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可导致和加重肺损伤.现认为生物学损伤是引起机械通气肺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细胞因子起着关键的作用.单肺通气是一种特殊的机械通气,也可引起肺损伤,甚至更为严重.研究机械通气致肺生物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提出新的防治策略,对单肺通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通过建立绝经大鼠模型,将雷洛昔芬(RLX)与不同剂量结合雌激素(CEE)配伍,观察两药合用对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9~10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8组:绝经前基线组、绝经前对照组、绝经后基线组、绝经后对照组、RLX组、CEE组、RLX+低量CEE组及RLX+高量CEE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造绝经造模,术后一周开始药物干预,共10周.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浆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 (TXA2)水平.结果 大鼠去势后血浆PGI2和TXA2的水平同步升高,RLX及CEE治疗后PGI2和TXA2的水平同步降低,两药合用的效果与单用RLX或单用CEE相似.结论 CEE与RLX合用对去势大鼠的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与单用CEE或单用RLX相似,没有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探讨感染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N-甲基-D-天冬所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和Ca^2+-通道阻滞剂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百日咳菌液诱导感染性脑损伤模型,Fura-2/AM负载突触体,测定突触体胞浆内「Ca^2+」i变化级MK-801和尼莫地平对其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正常肺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肺功能正常、在全麻下行胃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小潮气量组(A组):潮气量6 ml/kg,频率15次/分;大潮气量组(B组):潮气量11 ml/kg,频率12次/分;治疗组(C组):潮气量11 ml/kg,频率12次/分。机械通气开始前静注地塞米松10 mg。于机械通气前、通气后1 h和3 h分别采集病人外周血3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的浓度。结果(1)各组血浆中IL-6的水平在气管插管前差异无显著意义,A组病人各时段IL-6水平差异亦无显著意义;B组血浆中IL-6的水平在通气后3 h时与插管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C组中各时段血浆中IL-6的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与B组通气后3 h时相比IL-6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2)各组病人血浆中TNF-α水平在插管前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通气后3 h时与插管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C组中通气后3 h时相比同样增高显著(P<0.05)。结论大潮气量机械通气3 h后可引起正常肺病人血浆IL-6和TNF-α水平升高,这可能是造成机械通气性肺损伤的原因之一。而通气前给予地塞米松可能对这种肺损伤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线粒体活性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条件培养基修复受损成骨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提取、培养HUMSCs及制作其条件培养基,建立成骨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组、晚期氧化蛋白(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s)刺激组、常规培养基组、条件培养基组,培养1 h后用流式细胞仪以及Mito Tracker Red分析成骨细胞凋亡率、线粒体活性,并用蛋白-凝胶成像法(western-blot,WB)分析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差异,从而评价HUMSCs条件培养基对遭受氧化损伤的成骨细胞的保护、修复、逆转作用,以及线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HUMSCs条件培养基可以增加氧化应激作用下成骨细胞内线粒体活性;HUMSCs条件培养基可降低成骨细胞凋亡率,减少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结论HUMSCs条件培养基通过缓解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导致的线粒体功能与结构损伤,并下调Caspase-3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OB凋亡。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随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诊疗方法的不断丰富和改进,病人生存得到改善。但远处转移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影响HCC病人的总体预后。肺是HCC远处转移的最常见器官。由于个体差异和肿瘤异质性,HCC肺转移疗效仍令人失望,中位总生存期少于1年。目前尚无HCC肺转移标准治疗的规范,临床医师通常结合晚期HCC和肺癌的治疗指南对HCC肺转移病人进行治疗。尽管过去几十年关于HCC侵袭转移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肺转移详细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回顾HCC肺转移机制的研究及其治疗的进展,显示肝内病灶控制和肺转移灶处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朱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4):362-365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PVS)的应用是近年来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治疗中的重要进展。ALI/ARDS患者采用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改善气体交换和氧合,降低肺泡及循环内炎性因子的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1,2]。但对于非ALI/ARDS需要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病人,采用LPVS是否受益尚不明确[3]。胸部和腹部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本文对腹部和胸部手术中LPVS应用的研究进展文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正常体重与肥胖患者麻醉手术中肺气体交换及P50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硬膜外阻滞下,对40例正常及超标准体重达30%~60%的胆道手术患者术中气体交换、动脉血氧及PSO的变化观察结果发现:正常体重患者除P50外,其它指标无显著变化,肥胖患者之AaDO2、RI、P50、PaO2、SaO2和pH等指标均发生抑制性变化。两组参数对比分析表明,除P50呈平行性改变外,其余参数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0.001)。结果提示肥胖患者术中肺气体交换和动脉血氧合受抑制。 相似文献
17.
在免疫受损机体中骨骼系统的感染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剧烈的临床表现和不常见的致病菌在免疫受损机体更为常见。诊断的延误会导致关节破坏和病废。准确的诊断对微生物检验有特殊的要求,需将标本涂在霉菌、分枝杆菌、病毒和支原体培养介质表面。有效的治疗要求对免疫受损患者的骨骼、肌肉感染行切开引流术或清创术,并延长杀菌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目前临床研究证实了长时间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是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作的危险因素.对通气参数和呼吸模式的不适反应,激发大脑皮质诱发电位,造成一系列的神经心理改变和谵妄发作. 目的 了解肺脑交互在MV致谵妄中的作用. 内容 综述MV诱发谵妄发作过程中的肺脑交互作用机制及其高危因素与防治. 趋向 通过对MV患者谵妄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完善MV危重患者的管理方案,减少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一氧化氮(NO)在肝肺综合征(HP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 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NO在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①HPS时肺内NO生成增多;②HPS时肺内NOS活性增强。HPS时肺内内皮型NO合酶(eNOS)合成增多的原因,可能与肝硬化患者内皮素1水平增加与血管扩张有关;也可能与HPS患者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有关。结论 肺内eNOS合成增多是HPS患者肺内NO生成增多的主要原因。NO生成增多后发挥其舒血管效应,使肺血管扩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从而导致低氧血症。但有关eNOS合成增多的原因和其它细胞因子与NO生成增加间的关系尚未阐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Michenfelder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中,就麻醉药对缺血/缺氧的脑保护或脑复苏的研究结果,一直与Safar教授持不同意见,成为一家之言。在90年代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飞速发展,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又有所深入(例如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此文介绍了Michenfelder对他自己的研究的重新阐述,本期另有两篇关于脑保护的综述,为温故知新开拓思路,故予一并刊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