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不同阶段应用等剂量七氟醚对体外循环(CPB)下术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 组:手术期间未吸入七氟醚)、七氟醚全程处理组(S1组:手术中全程吸入1 MAC 七氟醚,CPB 期间经膜肺吹入1 MAC 七氟醚)、七氟醚预处理组(S2组:麻醉插管后即刻应用1 MAC 七氟醚到 CPB 开始前停用)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3组:升主动脉开放后即刻应用1 MAC 七氟醚直到手术结束)。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 h(T2)、术后6 h(T3)、拔出气管导管前30 min(T4)行血气分析,计算 M 指数(PaO2/PA O2)、呼吸指数(RI)及氧合指数(OI),并观察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及 ICU 滞留时间。结果术后与 C 组比较,S1、S2、S3组患者在 T1、T2和 T3时刻的肺功能指标水平较优(P <0.05),同时 S1更优于 S2、S3(P <0.05);与 C 组比较,S1、S2、S3组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及 ICU 滞留时间均缩短(P <0.05),同时 S1组更短于 S2、S3组(P <0.05);S1、S2、S3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C 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1 MAC 七氟醚对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全程应用七氟醚优于预处理和后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 S组)和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 SR组),每组20例,术前均予七氟烷吸入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阿托品0.01 mg/kg、芬太尼3μg /kg,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R组采用瑞芬太尼6μg/kg·h持续静脉泵注,复合七氟烷吸入;S组仅七氟烷吸入,手术开始追加芬太尼2μg/kg,术毕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呼吸无异常送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PACU);记录两组患儿诱导前( T0),插管时( T1),插管后5 min (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手术结束(T5)、拔除气管导管时(T6)及拔管后5 min(T7)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脉搏氧饱和度( SpO2)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后呼吸道事件发生情况,对患儿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 PAED)和疼痛评分( FLACC)。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过程平稳,气管插管、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拔管时间、苏醒时间SR组比S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儿PAED评分,SR组术后躁动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LACC评分比较无差异,SR组术中七氟烷用药量少于S组( 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易于维持,苏醒快,术后躁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程吸入不同浓度七氟烷对体外循环(cpb)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根据七氟烷的吸入浓度,将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1%组(S1组)、2%组(S2组)和3%组(S3组),每组14例。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自机械通气开始三组患儿连续分别地吸入1%、2%、3%的七氟烷直到手术结束。在术前(T0)、开放主动脉后6 h (T1)、24 h (T2)、48 h (T3)和72 h (T4)分别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浆肌钙蛋白I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介素-6 (IL-6)、白介素-8 (IL-8)及细胞粘附因子-1 (ICAM-1)的血浆浓度。记录下麻醉诱导以前后、切皮后、开胸骨后和术毕的MAP、HR的变化以及体外循环(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CC)时间。结果三组患儿年龄、性别和体重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三组患儿CPB、ACC时长及各时点MAP、HR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术前cTnI、CK-... 更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婴幼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异氟烷预处理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 42例年龄≤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异氟烷预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n=21),行快速麻醉诱导插管后,异氟烷预处理组持续吸入1 ~1.5 MAC异氟烷,对照组不行异氟烷预处理.两组在术前(T1)、CPB开始5 min(T2)、阻断主动脉(T3)、CPB后30 min(T4)、CPB结束时(T5)、CPB结束后6 h(T6)、24 h(T7)分别采取血样,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S100β和NSE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氟烷预处理组S100β蛋白和NSE从CPB开始到结束后24h内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前S100蛋白及NSE水平与T4、T5及T6时间点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T7时间点相比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S100β蛋白在T5时间点达到最大值,NSE在T6时间点达到最大值.对照组在术后T4~T6时间点与异氟烷预处理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r =0.684)和异氟烷预处理组(r=0.648) 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变化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 异氟烷预处理后能够显著降低婴幼儿CPB心脏直视手术中S100β和NSE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烷全程吸入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矫治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CPB下CHD矫治术患儿38例,年龄0~3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地被均分成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患儿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术后,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至术毕;P组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2 mg/(kg·h)至手术结束。记录患儿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切皮后、劈胸骨后及术毕的MAP、HR,分别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6 h (T1)、24 h (T2)、48 h (T3)、72 h (T4)抽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 (c 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两组患儿CPB时间、ACC时间及T0~T4各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c TnI和CK-MB均在正常范围内,在T1、T2、T3、T4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先吸入对食管癌患者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肺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预先吸入组(SP组)、丙泊酚静脉组(P组)及七氟烷全程吸入组(S组)。3组患者全麻诱导均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3~4 μg/kg,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8 mg/kg,插入双腔管后SP组以七氟烷预先吸入维持麻醉至OLV前,OLV后与P组相同,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七氟烷全程吸入组全程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后(T1)、OLV开始前(T2)、OLV 30 min(T3)、OLV 60 min(T4)、OLV结束前(T5)及术毕(T6) 共6个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值,于T1、T3~T6时取右心房血样,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与T1时比较,T3~T5(OLV期间),3组Qs/Qt有明显增高(P<0.01),PaO2明显降低(P<0.01),T3~T6时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MDA浓度升高(P<0.05);组间比较:与P组、S组相比,SP组在T4时Qs/Qt降低(P<0.05),T5时血清SOD活性升高、MDA浓度降低(P<0.05);S组与P组相比,S组在T3时Qs/Qt降低(P<0.05),T5时Qs /Qt增加(P<0.05),T3~T6时血清SOD活性稍降低,MDA浓度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PaO2在3组各对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OLV前用七氟烷预先吸入可降低食管癌患者OLV的肺内分流率,减轻OLV的氧化应激反应,对氧分压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吴言悟  蔡畅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7):1100-1103
目的 探讨不同时程七氟烷吸入对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择期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90例按不同时程七氟烷处理分为七氟烷预处理组、七氟烷后处理组、七氟烷全程吸入组,每组30例。在术前(T0)、结束时(T1)、术后24 h(T2),术后3 d(T3)、术后5 d(T4)、术后8 d(T5)采取患者心静脉血,对其ALT、AST、SOD、MDA、IL-6、IL-10、TNF-α进行检测,并记录阻断次数、阻断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七氟烷预处理组T2、T3、T4、T5各个时间点ALT、AST、IL-6、TNF-α、IL-10及SOD水平较七氟烷后处理组、七氟烷全程吸入组升高(均P<0.05);七氟烷全程吸入组T2、T3、T4、T5各个时间点ALT、AST、IL-6、TNF-α水平较七氟烷后处理组降低(均P<0.05);七氟烷后处理组T2、T3、T4、T5各个时间点IL-10、SOD水平较七氟烷全程吸入组降低(均P<0.05);七氟烷预处理组T2、T3、T4、T5各个时间点MDA水平较七氟烷后处理组、七氟烷全程吸入组降低(均P<0.05);七氟烷全程吸入组T2、T3、T4、T5各个时间点MDA水平较七氟烷后处理组降低(均P<0.05)。 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可显著减轻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对IL-6、TNF-α的激活和释放进行抑制,从而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和脂质过氧化,激活和释放IL-10,减少肝脏器官与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或后处理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OLV的患者分为4组:全凭静脉组(P组),七氟烷预处理组(S1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2组),七氟烷全程吸入组(S3组),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前(T0)、OLV前(T1)即七氟烷预处理30 min后、OLV 30 min(T2)、OLV 60 min(T3)、OLV结束前(T4)、OLV结束后30 min(T5)采集桡动脉及右心房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 OLV期间,4组患者氧分压较双肺通气时明显降低(P<0.05),但4组间的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肺内分流较双肺通气时明显增加( P<0.05),但S1、S2、S3组的肺内分流较P组低( P<0.05),S1、S2、S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预处理、后处理全程处理能降低OLV患者肺内分流,但3种处理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也不能明显提高动脉氧分压。  相似文献   

9.
王涵  伍志超  包晓航   《四川医学》2018,39(3):320-323
目的观察七氟烷和地氟烷吸入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OPCABG患者60例,年龄5174岁,BMI 2030kg/m2,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n=30)和地氟烷组(D组,n=30)。两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S组患者调节七氟烷浓度为11.5 MAC;D组调节地氟烷浓度为11.5 MAC。在不同时间点:手术开始前(T0)、吻合血管前(T1)、吻合血管后(T2)、手术结束时(T3)和术后24小时(T4)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抽取血液标本进行皮质醇、胰岛素、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检测。结果D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与T0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质醇、胰岛素、CK-MB和CRP与T0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增加更为明显;组间比较,与D组相比S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1和T2显著降低,皮质醇和CK-MB水平在T1T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比地氟烷吸入麻醉在OPCABG患者能更好地控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胡礼宏  徐霞  张凯  韩新生  陆才德 《浙江医学》2015,37(22):1835-1838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麻醉组(A组)和七氟烷预处理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于肝门阻断前吸入2%的七氟烷30min,洗脱15min。于术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1(T2)、3(T3)、5(T4)和7d(T5)等时点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1、IL-10。记录阻断次数、阻断时间、切除肝叶重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不良事件。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AST、ALT、MDA、TNF-α、IL-1水平均明显升高,A组AST和ALT水平在T2~T5时点,MDA、TNF-α和IL-1在T1~T5时点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5),B组AST和ALT水平于T5时点恢复正常;B组SOD水平于术后明显升高(P<0.05),A组各时点SOD水平变化不明显,A组血清SOD和IL-10水平于T1、T2、T3、T4和T5等时点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阻断次数、阻断时间、切除肝叶重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七氟烷预处理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IL-1激活和释放,促进IL-10的激活和释放,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小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择24例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s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至夹闭主动脉前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2%),而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主动脉开放后20min(T1)、停CPB4b(T2)、24h(T3)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3时TNF—α.和cTnI水平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S组T1-3时TNF-α浓度降低,T2~3时cTnI水平降低(P〈0.05)。cTnI与TNF—α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7。结论七氟醚预处理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小儿CPB患者心肌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吸人组分为S1、S2、S3三个亚组,每组10例,体外循环后分别吸入0.5、1.0、1.5MAC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四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过程中麻醉维持、体外循环方法均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体外循环前(T1)、停机(T2)、手术结束(T3)、术后2h(T4)、术后4h(T5)、术后8h(T6)、术后12h(T7)、术后24h(T8)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潮气量(VT)、气道压、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静态顺应性(CStat),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S1、S2、S3组肺氧合功能好转(P〈0.05),顺应性上升(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能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并和七氟烷的吸人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异丙酚在浅低温冠状动脉搭桥体外循环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浅低温组(I组)和中低温组(Ⅱ组)各20例。患者入室后行心电、有创血压、Narcotrend监测。两组患者在锯胸骨前间断推注芬太尼30~50μg/kg,在体外循环(CPB)期间并丙酚0.2mg/(kg·h)静脉持续输注。I组采用浅低温,鼻温控制在33—35℃;1I组采用中低温,鼻温控制在29~31℃,维持平均动脉压(MAP)40~60mmHg(1mEHg=0.133kPa),控制血细胞比容(Hct)在30%~35%之间。记录CPB前5min(To)、CPB开始后5min(T1)、CPB开始后30min(T2)、停CPB时(T3)、停CPB后15min(T4)共5个时间点的Narcotrend NI指数、鼻咽温度(T)、MAP和Hct值。结果组内比较:I组患者的NI、T、Hct和MAP在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NI在T0和T4时要高于T1、T2和T3(P〈0.05),在T2时低于T0、T1、T3和T4(P〈0.05)。组间比较:T2时点的NI在I组比Ⅱ组高(P〈0.05)。两组患者T、Hct和MAP在各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低温相比,浅低温冠状动脉搭桥期间的麻醉深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七氟醚旁路洗入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467岁,体质指数16.767岁,体质指数16.727.3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n=30):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组(S组)。S组于CPB期间通过体外循环机旁路洗入1.0%27.3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n=30):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组(S组)。S组于CPB期间通过体外循环机旁路洗入1.0%3.0%七氟醚,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CPB前(T0)、降温至28℃(T1)、复温至37℃(T2)、停CPB(T3)和术毕(T4)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O2),并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组T13.0%七氟醚,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CPB前(T0)、降温至28℃(T1)、复温至37℃(T2)、停CPB(T3)和术毕(T4)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O2),并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组T1T4时点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iso-PGF2α浓度降低(P<0.05),T1T4时点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iso-PGF2α浓度降低(P<0.05),T1T3时点SjvO2升高,DajvO2和CEO2下降(P<0.05)。结论七氟醚旁路洗入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其机制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降低脑氧代谢率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过程中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Ⅲ级,预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分别在30、60min以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P组在中心静脉置管后以5mg/(kg·h)的速度输注异丙酚,分别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min(T2)、CPB停机后90min(T3)采集两组上腔静脉血检测血清IL-6和IL—10含量。结果两组IL-6含量在T2、T3均较T1升高(P〈0.05),并于T3达峰值,C组T3高于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与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在T2均较T1呈下降趋势,但仅C组T2与T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均较T1、T2升高,两组T3与.T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含量,在T1、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P组IL-6高于C组,IL-10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异丙酚可以抑制IL-6的释放.促进IL-10的分泌.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七氟醚组于手术开始后持续吸入1.1%七氟醚,至CPB开始时结束;对照组不用任何吸入性麻醉药。分剐于麻醉前、主动脉开放后30min、1h、术后8h和24h抽取桡动脉血,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以及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DA、SOD、cTnI、CK与CK.MB均在正常范围,MDA、cTnI、CK与CK.MB在主动脉开放后各观察时点明显升高(P〈0.05),SOD则明显下降(P〈0.05);七氟醚组血清中MDA和cTnI在各观察时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SOD、CK和CK-MB比较没有明显差别。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以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异丙酚、瑞芬太尼配伍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眼压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腹腔镜下单纯胆囊切除手术病人,术前无眼科及其他合并症。随机等分为两组P组(异丙酚组)和S组(七氟醚组),常规诱导麻醉,气管插管,P组配伍应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组维持全身麻醉,S组联合应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组维持全身麻醉。观察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T1)、气腹后20min(T2)、气腹解除后(T3)不同时点上测病人的眼压(IO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结果:与T0时间点比较时,T1、T2各时间点病人的MAP、HR均下降(P>0.05);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两组病人PETCO2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内与T0指标相比,T1、T2各时间点病人的IOP均有所上升(P<0.05)。在T1、T2时间点S组较P组IOP上升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配伍麻醉降低患者IOP的作用明显优于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连续7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9例。S组体外循环开始后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监测转流期间两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并测定两组麻醉前、术后8小时、术后24小时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结果转流期间两组BIS、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和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小时、24小时血浆cTnI浓度S组明显低于P组(P〈0.01)。结论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安全、可行;与丙泊酚相比,七氟烷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慧蓉 《当代医学》2011,17(36):95-97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复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PR)和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麻醉诱导:P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ug/ml),SR组吸入8%七氟醚,两组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ug/kg和顺苯阿曲库铵0.15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P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1.5~3ug/ml),SR组吸入2%~4%七氟醚,两组均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5ng/kg),静脉输注顺阿曲库铵1.2ug.kg-1.min-1。维持BIS45~5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腹前5mi(nT1)、气腹后5mi(nT2)、气腹后15mi(nT3)和气腹放气后15mi(nT4)记录患者PETCO2、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的变化,并取动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肺内分流率(QS/QT)和肺动态顺应性(Cd)。结果与T0比较,T1-3时两组患者QS/QT升高(P〈0.05),于T4时QS/QT有所下降,但仍高于T0水平;与T1比较,T2-3时气道峰压(Ppeak)、PETCO2升高,肺顺应性((Cd))降低(P〈0.05),于T4时恢复至T1水平;与P组比较,S组T2-3时上述各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腹腔快速充气阶段呼吸变化最明显,与七氟烷麻醉相比,异丙酚麻醉时呼吸动力学影响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