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中医学研究的可视化及客观化技术手段之一,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中医药学发展中越发重要,如何将辨病与辨证进行客观化可视化分析,是当今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就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医辨证及辨病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和针灸研究领域已有较丰富的应用,在推拿研究领域也有一些尝试。以"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仪"、"infrared thermal imaging"、"infrared thermometer"等为篇名或主题词,检索科学领域为推拿,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文献资源库,共检索到文献109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22篇。通过分析文献,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推拿手法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旨在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推拿领域研究的应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国内外红外热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现况及趋势,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5个数据库获得从建库到2021年3月所有以红外热成像为主题词的临床应用文献,收集文献的基本信息,按照疾病领域进行分类,通过Excel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 151篇文献,其中英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外文文献589篇,中文文献562篇;现代医学研究820篇,中医药研究331篇;诊断类研究848篇,疗效评价类文献303篇。国内外文献均呈现逐年增长的发表趋势,并且在2000—2003年、2005—2009年、2010—2012年及2013—2020年这四个时间段发文量明显增加。现代医学的红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骨关节肌肉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乳腺疾病、皮肤疾病、神经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疼痛疾病等领域。中医研究方面,外文文献主要分布在针刺及针灸疗效等方面;中文文献在此基础上还涉及到穴位热成像、中药疗效、灸法疗效及证型辨识等方面。除此之外,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中医研究,舌部、面部及眼部热成像正在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目前尚缺少多中心的研究。结论?除了局部热成像的观察外,还可以运用红外热成像整体观察的优势,对疾病进行多角度综合考量,为疾病的诊治及中医的客观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红外热像技术是通过光学成像物镜和红外探测器检测目标红外辐射能量,检测到的目标温度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温度彩色图谱,根据不同色彩显示人体不同温度分布。这是一种可以通过不接触人体,无痛安全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红外热像技术在目前许多学科中都得到了高度应用,在中医学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发展尤其迅速。本研究主要介绍红外热像技术原理、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在痹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人体产生的红外热辐射会根据其健康状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采集人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生成红外热像图,从而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总结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随着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标准与规范的产生,红外热成像技术将更加深入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周浩  黄祖波  王罡  张达  唐源  曾月  王超 《四川中医》2023,(3):220-223
人脸识别是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具有高度识别率和准确性。本文详细阐述该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在中医药疾病诊疗中的研究方向和设想,从联合红外热像的人脸识别辅助诊断研究、基于骨性标志定位的人脸特征构建研究、基于腧穴特性的中医人脸远程诊疗研究三个方面探讨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结合中医运气学理论指导,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辨证,形成了“木郁发之”型、“火气来复、阳明闺机不利”型、“肺肾失交”型及“少阴寒化、太阳开机不利”型运气经络红外热成像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并对各型方药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探索。这种诊治模式集传统四诊合参、“天人相应”的时空理论及红外热成像技术于一体,从而更科学的指导方药在相同运气格局下的“异病同治”及不同运气格局下的“同病异治”,为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医用热成像诊断系统,采集不同人群的红外热图,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并总结出关于亚健康态胸痹的临床红外热图特征表现,为亚健康态胸痹的诊断提供便利和依据,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通过门诊及临床选取研究对象分为健康组(60例)、亚健康态胸痹组(240例)分别进行红外热成像数据采集分析。结果:经红外热成像技术,所有研究对象顺利采集到相应温度数据及相应热区分布变化,通过各组之间对比发现了亚健康态胸痹人群的红外热图的特征性表现。结论:亚健康态胸痹的红外热图表现与正常人群有显著性差异,其特征表现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无创、安全性高和无侵入性的检验技术可以对围绝经期患者进行全面的定量(温度)与定位分析,从而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灸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借助红外热成像图的优势探索针刺对该病红外热成像的影响,从红外热成像图表现的特异性探索围绝经期作用机制,促进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的可视化、客观化与针灸影像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仪""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thermal imaging""infrared thermomerter"等为篇名或主题词,检索科学领域为针灸,通过对中国知网与Pubmed等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09篇,中文文献194篇,英文文献15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46篇。通过分析文献,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脉、穴位、刺灸法效应、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旨在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针灸领域研究的应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舌像、脉像、手像、耳像、面像等局部热成像表现,观察这些局部热成像与全身证候的关系,并联合利用其他结构性成像检查同时进行观察,另外还可以配合红外热断层和红外热层析的开发研究进行临床观察。这样,就有可能得到在生理状态下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代谢热的立体红外热成像,通过这样的成像就可以观察脏腑组织之间是如何协调统一的。从而得到在病理状态下病变脏腑组织异常活动代谢热的立体红外热成像,通过这样的成像就可以观察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如何遭到破坏的,以及活动异常的脏腑组织功能是如何通过治疗重新达到协调统一的。从而促进中医基本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临床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医现代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笔者为研究舌诊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文献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截至2019年6月)获取307篇相关研究文章;总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舌象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较早,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理论、方法、产品研发、临床应用研究4个方面;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舌象采集系统、舌体分割技术、舌质舌苔分离技术、特征提取技术。由于缺乏多学科合作、计算机技术与中医思维方法结合不足、相关领域数据库建立不全等问题,舌象智能诊断技术的临床指导作用在中医从业者中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3.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和含量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红外光谱法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起步虽晚,但却发展迅猛。近年来中药质量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中药市场还相当混乱,采取一种分析技术对假、劣伪中药材的鉴定,是改善中药市场现状,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高新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法在中药鉴定和含量测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用NIRS对中药进行定性分析和含量测定,具有高效、便捷、无损、环保,无前期预处理、无污染、无破坏性,结果准确等优势,在中药定性鉴别和定量检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然而近红外光谱的有效信息提取利用率低,对微弱信息识别困难,相对灵敏度低,不适合痕量分析等缺点也是未来需要完善的方向。文章中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材真伪、掺伪、产地、同属中药品种及中成药的鉴别方面和含量测定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李文龙  瞿海斌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9):3511-3514
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谱技术在中药行业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但目前该项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规范,将其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制药过程分析,尚需解决NIR光谱分析技术的适用范围问题、建模样品的代表性及模型的可扩展性问题、光谱采集条件的优化问题、异常光谱的剔除原则问题、模型的评价方法问题、模型的更新及转移方法问题等。只有这些关键问题获得解决,并经过方法学验证,形成规范,才能充分发挥NIR光谱技术的优势,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和制药过程监测。该文将对NIR光谱技术在中药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报道中提出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提出中药NIR光谱的技术规范化研究方法和思路,以促进NIR光谱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研究。方法:在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医临床研究进行中期评估。结果:在10个指标中提取了4个公因子,分别代表研究过程管理、电子数据管理、研究进度和二级监查管理,并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综合评估模型。结论:因子分析法可以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是适合进行中医临床研究中期评估的一种的客观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医疗信息技术快速从大型医疗机构向社区与健康管理机构的迅速渗透,临床诊疗现实环境下的真实世界数据日益丰富,医学研究方法学的内在需求与信息技术相碰撞,资源开始向应用转化,真实世界数据开始向临床研究证据转化,为中医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本文分析讨论了中医真 实世界研究的主要特征,为深化中医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及方法学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余瑶  杨钦河  王洪 《河南中医》2014,(6):1078-1080
目前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遗传学研究开展得较少。将NAFLD遗传学研究技术、方法、成果与中医药相结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将实验室与临床相结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探寻以临床实践为根本的中医药防治NAFLD的遗传学基础,将中医实践中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二者相互影响,更能促进实现中医诊治NAFLD的客观化、规范化和个体化,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观察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三维动态回旋手法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通过光学仪器等系统设备把不可见的瞬间体表温度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达人体的温度变化。通过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局部解剖部位的热成像分析,初步揭示肩关节周围炎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红外热像表达规律和提供三维动态牵伸回旋法下肩关节周围炎疗效分析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研究.方法:在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医临床研究进行中期评估.结果:在10个指标中提取了4个公因子,分别代表研究过程管理、电子数据管理、研究进度和二级监查管理,并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综合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看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文贤 《山西中医》2003,19(6):41-43
分析了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各个时期共存的发展模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临床实践中研究、深化、发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以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建立新学说;引进其他国家、民族医药学治疗方法,补充归化为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引进各种有疗效的药物,补充、增加为中药的新品种。论述了现代中医药学研究和发展应遵循的方向: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误区在于脱离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脱离临床实际;中医药现代研究必须引进现代一切有关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认识、新方法、新技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