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控制N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N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发生的情况及原因,2012年将PDCA循环应用于N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管理,将PDCA循环应用前后1年的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控制后的N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PDCA循环能有效降低N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中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7月收治的32例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予以PDCA循环法监控。 PDCA循环法的具体实施为3个月一轮,重点监控对患者护理当中的缺陷,比较管理前后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并分析患者对PDCA循环法实施的满意度。结果①3个月后,比较管理前后,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2例患者中,对PDCA循环法感到满意者23例,较满意者8例,总满意度为96.88%。结论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管的发生率,分析总结对4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结果 34例耐药菌转阴后转科,6例好转后自动出院。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有效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手卫生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法 ,可有效防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扩散,保证医疗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7,(14):158-161
目的观察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探讨防控ICU多重耐药感染的综合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288例ICU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结果 2012~2015年我院共发生感染882例,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288例,占比32.65%,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在这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88例患者共分离307株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14株,占比69.71%,革兰氏阳性菌88株,占比28.66%。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占比27.04%,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占比14.66%。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比53.13%,其次是泌尿系统,占比12.15%。结论 ICU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对策控制和预防其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对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ICU住院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监测,结果监测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11.43%,根据2010年的监测资料,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并于2011年1月开始重点强化实施,2011年1月至12月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5.77%,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P〈0.01)。结论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对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7,(14):1916-192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ICU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西安航天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ICU医院感染患者246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为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140例)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组(106例),分析多重耐药菌组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和耐药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2011-2015年,10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435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43%),且整体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单因素分析显示,ICU住院时间、低蛋白血症、急性脑血管疾病、肾功能异常、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动静脉置管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留置胃管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种类、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血管疾病、应用抗菌药物种类、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是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816、1.582、1.26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40,5.151),(1.085,2.306),(1.131,1.415)]。结论: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防控和干预措施,以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朱彦  李健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74-1675
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感染类型、感染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9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开展目标性监测,重点了解多重耐药菌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高达40.5%,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达84.7%,下呼吸道合并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100.0%.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ICU病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加强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ICU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朱彦  李健 《中国基层医药》2010,18(21):1674-1675
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感染类型、感染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9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开展目标性监测,重点了解多重耐药菌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高达40.5%,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达84.7%,下呼吸道合并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100.0%.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ICU病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加强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ICU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ICU患者116例资料,按是否感染多重耐药菌将其分为感染组58例和非感染组58例;统计并经单因素分析其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ICU住院时间、导尿管或双J管留置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进入ICU病房次数(次/年)、合并糖尿病、合并慢阻肺、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的差异,并对其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对策。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感染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导尿管或双J管留置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进入ICU病房次数、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48h与非感染组患者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这些单因素经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导出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48 h为ICU患者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生素使用过多、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48 h等因素均为ICU患者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采取控制ICU患者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等均可有效预防ICU患者致多重耐药菌感染,遏制了其感染的发生,确保了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周宴 《海峡药学》2014,26(1):124-125
目的 探讨以危急值管理方式对ICU住院患者发生的多重耐药菌(MRB)进行管理并评价管理效果.方法 比较干预前后ICU患者MRB发生率,以χ2检验对其差异性进行统计.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共调查1435例患者,发生MRB医院感染103例次,感染率7.2%;经干预后(干预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降至5.6%(88/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P<0.05).结论 以危急值管理方式对ICU住院患者发生的多重耐药菌(MRB)进行管理并进行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ICU病房MR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的价值。方法本院急诊科自2012年5月起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护理质量管理中,分别于2012年4月及2012年12月各选取140例有可比性的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量表请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于实施PDCA前后对消毒隔离合格率、无菌物品合格率以及一医一患执行率进行抽查和统计。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在各方面对护理满意程度均有明显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可达94.00%,明显高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85.14%的比例;经过PDCA循环护理后,护理消毒隔离合格率、无菌物品合格率以及一医一患执行率分别为97.62%、100.00%和95.29%。明显高于对照组90.48%、96.23%和82.76%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模式,通过4个阶段环环相扣地不断循环,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不断地改进,逐渐提高护理的质量,并促进护患关系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常见菌种及耐药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ICU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和真菌敏感试验。结果 824例患者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108例,感染发病率为13.11%;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为常见,占53.04%,其次为泌尿道(31.3%)、血液(6.08%)、肠道(4.36%)等;在所分离的115株真菌中,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46.09%)、光滑假丝酵母菌(23.48%)、无名假丝酵母菌(11.3%)及热带假丝酵母菌(10.43%);所有分离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部分耐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低蛋白血症、激素应用等是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抗感染药学》2020,17(2):226-229
目的:分析流程再造模式对提高多部门参及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l,MDRB)感染管理中的效果,为指导医院多部门协作管理防控MDRB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间MDRB感染患者110例资料为流程再造前组,另抽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间流程再造后MDRB感染患者106例患者为流程再造后组;比较和分析流程再造多学科协作模式前后发现医院内MDRB感染报告时间、院内感染的检出率、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比较和分析医务人员对MDRB的知晓率及防控措施依从性差异;标本的送检率、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DDDs的差异。结果:流程再造后组患者所在病区接收到从检验科发出的MDRB报告的时间明显早于流程再造前组(P<0.05),MDRB的检出率、医院感染率均低于流程再造前组(P<0.05),医务人员对MDRB的知晓率及防控措施的依从性均高于流程再造前组(P<0.05);流程再造后组标本的送检率高于流程再造前组,而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DDDs值)均低于流程再造前组。结论:流程再造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各部门的参与度,也提高了院内感染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樊裕  王旋  潘韵  姜翠敏 《中南药学》2014,(10):1043-1047
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 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 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 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肿瘤患者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对我院ICU 215例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VAP与年龄、入院时卡氏(Karnofsky,KPS)评分、持续使用呼吸机时间、是否有创通气、口腔护理次数、制酸剂的使用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预防VAP的发生,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7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VAP危险因素以及制订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未发生VAP患者37例,发生VAP患者33例,机械通气时间、意识状态、误吸等与VAP发生有关。结论重症监护室VAP患者病死率高,临床需要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规范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加强消毒隔离,避免声门下吸引防误吸等,对降低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本院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皮肤性病门诊科收治的皮肤性病患者共250例。对比科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没有采取严格的医院管理措施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侵袭性操作,理疗室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手部污染有关,感染比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患者的营养情况则与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其中2011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4.40%,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1.20%,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诊断高危因素进行相关的防治对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黄小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305-1307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策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技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48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后,随机分为无创序贯治疗组(A组)和有创通气组(B组),每组24例。A组治疗方法:拔出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PSV+PEEP)通气,逐渐减低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B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以目前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分别为1例(4.16%)和9例(37.50%)(P〈O.05),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32±1.87)d和(15.36±2.161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5.85±2.72)d和(25.12±3.121d(P〈0.05)。结论:有创通气及肺部感染明显控制后的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缩短重症监护和总住院时间,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AVA与PSV两种机械通气方法在COPD患者撤机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8例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满足撤机条件后,分别采用NAVA方法与PSV方法撤机治疗,对比两种撤机方式在COPD患者撤机中的差异。结果 24例应用NAVA撤机的患者中23例(96.8%)撤机后未再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无撤机后行无创呼吸机序贯辅助通气,1例(3.2%)患者撤机失败。24例应用PSV撤机的患者20例(83.3%)撤机成功,4例(16.7%)患者撤机失败,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与PSV组比较,NAVA组有创通气时间缩短[(4.29±1.46)d比(5.25±1.03)d,P<0.01],ICU住院天数显著缩短[(4.67±1.57)d比(6.17±1.88)d,P<0.01]。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 NAVA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的机械通气模式。根据膈肌电位触发呼吸机辅助通气,在COPD患者撤机方面较传统的PSV撤机方式具有更接近生理、撤机成功率高的优点,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李惠珍  周妍  娄加陶 《中国医药》2014,(10):1547-1549
目的 探讨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内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1和2012年度胸外科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1和2012年度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病房共分离出菌株43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77株(17.6%).痰液、胸腔积液和中段尿液中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为60株(77.9%)、16株(20.8%)和1株(1.3%).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敏感,药物敏感率为100.0%;耐药率达100.0%的有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011年度为57.5%,2012年度为62.2%).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痰标本中的检出率最高,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严重的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