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心腔(CRT)脉冲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10例,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为140 ms。行CRT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1年应用心脏彩色超声观察CRT起搏器植入前、后患者心功能及病情的变化。结果 CRT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充盈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起搏后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三心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李飞  李晓莉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78-479,484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6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10.2±6.3个月,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6例CHF患者植入CRT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心功能NYHA分级,从~级改善为~级,QRS时限从158.6±31.8ms缩短至129.5±30.2ms(P<0.05),LVEF从0.28±0.05提高至0.35±0.05(P<0.05),LVEDD由术前71.93±10.79mm降至术后65.55±12.35mm(P<0.05)。结论:CRT结合药物优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心力衰竭患者中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情况.方法 入选19例,其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 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9例.共植入CRT5台、ICD4台、DDD7台、VVI3台.收集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心电图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置入起搏器原因等资料,对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随访5年,平均3.7年.其中,置入VVI的3例患者中死亡2例;置入DDD的7例患者中死亡2例;置入CRT的5例患者中死亡2例;置入ICD的4例患者全部存活.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置入情况需优化,使卫生资源应用更合理,便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房双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NYHAⅢ级-Ⅳ级、LVEF≤35%、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CHF患者30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以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月的6 min步行距离、MQOL、QRS波时限、LVEDD、LVEF、TPSD、NT-proBNP为评价指标,观察右房双室...  相似文献   

5.
1.REVERSE研究回顾 REVERSE研究人选610例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①NYHA心功能、Ⅰ~Ⅱ级(既往有心衰症状);②QRS时限≥120ms;③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④优化药物治疗;⑤无置入常规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患者分为CRT关闭组与CRT治疗组,随访1年。此后,所有欧洲患者均将CRT置于工作状态,继续随访1年。该研究主要复合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衰住院、因心衰恶化而转换治疗方式(即CRT状态的改变)、明尼苏达心衰问卷评估。次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10例悼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级,QRS时限≥120ms,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伴二尖瓣反流。经多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例安装三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除1例患者未能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外,其余9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1月余再次因心衰加重入院,术后心功能平均改善I-Ⅱ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对缓慢型心律失常伴有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治疗,心室起搏比例均大于90%,并且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2例。按患者起搏时QRS波时限(paced QRS duration,p QRSd)分为两组,QRS波时限180 ms的为A组(n=26),起搏时QRS波时限≥180 ms的为B组(n=26)。测量并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和术后3个月两个不同时期的血浆N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起搏参数变化。结果:术前两组的NT-pro-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的NT-pro-BNP、LVEDD、LVESD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B组的LVEF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置入时、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阀值、导线阻抗、R波高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并且需要安装心脏永起搏器的患者,RVOT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和术后心功能密切相关,p QRSd越宽,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8.
王兵  江洪  陈玲  丁峰  董艳芬  孙玉玲 《医学综述》2013,19(8):1512-151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电极植入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成功植入CRT起搏器,无并发症,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各项测试参数满意。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明显缩小,QRS波时限由180 ms缩短至130 ms,心室起搏比例超过95%。结论 CRT起搏确能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被推荐来治疗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分级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窦性心律、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时限≥120 ms的心力衰竭患者[1]。但对CRT的反应个体间存在着显著差异[2-4],有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左室完全逆转重构,左室功能几乎正常;而有些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方法1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Ⅲ-Ⅳ级,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中度以上的二尖辦反流(MR)。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TDI)证实存在左、右心室和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患者行CRT治疗。术后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平均随访时间15±6个月。结果(1)手术:10例为经心脏静脉植入左室电极,2例经心外膜植入左室电极,1例行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均无并发症。(2)心功能:术后心功能改善Ⅰ-Ⅱ级。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27.00±3.84)%增加至术后12个月时的(40.36±7.87)%(P〈0.05)。(3)死亡率:因心室颤动猝死1例。(4)QRS时限:由术前(176±10.4)ms缩短为术后即刻的(148±8.4)ms(P〈0.05),左右心室及左室内同步性能明显好转,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结论CRT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心功能,并使患者长期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7例获得成功。心功能NYHA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QRS波群时限〉130ms。随访3~10个月,分析术前、术后评价左心功能有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3~10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二尖瓣返流减轻,QRS波群时限缩短,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了Ⅰ~Ⅱ级,6min步行距离增加。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Ⅳ级伴室内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AAI与DDD两种起搏方式治疗病窦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入医院行起搏器置入的病窦综合征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起搏器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AAI起搏组(42例)和DDD起搏器组(40例),术后1周观察两组患者超声以及心电图指标,随访2年,采用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评估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并观察预后效果。结果:AAI起搏组AVTI值为(29.67±3.64)较DDD起搏组高,QRS宽度为(97.36±12.26)ms较DDD起搏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AAI起搏组心功能Ⅰ级人数占69.05%较DDD起搏组35.00%高,心功能Ⅱ级人数占30.85%较DDD起搏组57.5%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I起搏组房颤的发生率为9.52%较DDD起搏组27.50%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采用AAI起搏可减少对心功能的影响,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10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男6例,女4例,所有病人符合NYHA心功能Ⅲ—Ⅳ级,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20ms,射血分数〈35%。左室内径〉60mm。因严重心力衰竭而长期卧床,经多种抗心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分别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室分支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观察起搏前、后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内径、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电极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起搏后QRS时间明显缩短(P〈0.01),(NYHA)心功能分级进一步改善(P〈0.01),左室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增加(P〈0.01)。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可缓解心衰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增加射血分数,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均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并评价心脏功能[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手术均成功,手术操作时间3~4 h;随访1~6个月,均无死亡、电极脱位、感染、囊袋积血、冠状窦夹层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QRS时限、NYHA分级均优于术前(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且短期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主动导线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被动导线起搏方式对远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植入DDD起搏器的6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其中RVA被动导线起搏组33例,RVOT主动固定导线起搏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QRS波宽度。术后随访观察的时间为植入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半年1次,随访内容为心脏彩超、体表心电图及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并与安装起搏器之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9~42个月。主动导线组手术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73.45±11.21)min vs(68.34±11.43)min,t=2.12,P〈0.05)];X线曝光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9.13±3.04)min vs(7.11±2.21)min,t=3.58,P〈0.01)]。主动导线组QRS波宽度明显窄于被动导线组[(0.11±0.03)s vs(0.20±0.04)s,P〈0.05]。植入起搏器后第12个月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被动导线组为(2.02±0.13)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主动导线组为(2.68±0.19)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室间隔部主动导线起搏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慢性心衰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指标,包括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心电图QRS时限、心脏彩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死亡,其中由于心衰恶化死亡13例,心源性猝死7例,电击死亡1例,脑卒中死亡1例,4名患者失访,2l例患者存活,其中行三腔心脏起搏加体内自动转复除颤的患者全部存活,存活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有明显提高.结论 CRT能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CRT/D能降低心衰患者的猝死,因此对于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积极进行CRT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高位右室间隔部(HRVS)起搏对患者心脏功能、左室重构及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植入VVI型起搏器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为RVA起搏,65例为HRVS起搏。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群宽度、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术后因NYHA心功能Ⅲ/Ⅳ级或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HRVS组LVEF高于RVA组,LVEDD及QRS波宽度均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HRVS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及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的不利影响低于RVA起搏,是更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9.
Lu FM  Wu DY  Fu NK  Guan X  Xu 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4):987-989
目的 观察分析升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的患者更换三腔起搏器,观察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6、12个月行超声检查,对心功能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死亡2例,临床症状改善7例,存活的8例患者平均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B型利钠肽下降[(184±73)ng/L比(545±286)ng/L],左房直径缩小[(43±5)mm比(46±7)mm],肺动脉压力下降[(42±6)mm Hg比(54±13)mm Hg],平均左心室EF提高[(32±4)%比(35±5)%],组织多普勒显示12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136±28)比(97±18)ms]和室间收缩时间差[(52±5)ms比(31±6)ms)]均有改善(均P<0.05).结论 CRT能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NYHA心功能分级,对于右心室心尖起搏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是可靠的治疗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through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chronically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ed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Methods Ten chronically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ed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F)≤35% underwent CRT upgrading. And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over 12 months. Seven of them report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ir symptoms. Two patients died and one patient had no response. As compared with pre-CRT, CR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NYHA classification, decreased left atrium diameter [(43 ±5) mm vs (46 ±7) mm],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42 ±6) mm Hg vs (54 ±13 ) nnn Hg] and BNP [( 184 ± 73 ) ng/L vs ( 545 ± 286 ) ng/L] ( P < 0. 05 ),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EF [(35 ± 5 ) % vs ( 32 ± 4 ) %]. Tissue Doppler imaging revealed the maximal difference of time to peak myocardial systolic contraction of 12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 shortened [(136 ± 28) ms vs (97 ± 18 )ms],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 shortened [(52 ± 5 ) ms vs (31 ± 6 ) ms)] after upgrading. Conclusion CRT upgrading from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may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6例心肌病并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电图QRS波时限大于120 ms的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左室电极起搏参数、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 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脑梗死。其余5例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左室电极的起搏阚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QRS波时限明显变窄;术后6个月心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伴心室间电机械不同步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