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074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748例,非高血压组326例。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监测血压,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高血压组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水平与非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动态24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在正常范围,但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高血压家族史、吸烟、糖尿病、既往患有心脑血管病史等人数比率以及体重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脉压是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应注意适度降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心电图的特点,并结合临床分析,为临床高龄老年高血压防治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214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高龄老年组(≥80岁)96例;B组:低龄老年组(60~79岁)118例。采用24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技术,记录血压和心电图变化,同时采集多次住院病历,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情况,心律失常以及靶器官损害发生情况。结果高龄老年组的大部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24h动态血压水平两组之间仍有明显差异,高龄老年组心律失常、心脑血管事件次数、糖尿病、体重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等均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结论与低龄老年组相比,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明显,其24h动态血压水平与动态心电图改变及肾损害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异特点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级数分为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三组,每组70例,使用动态心电血压记录仪分别记录每组患者24h动态血压,观察其变异特点及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三组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差值依次减小(P0.05)。三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SD,舒张压-CV和收缩压-SD,收缩压-CV差值依次减小(P0.05)。三组患者脑血栓、脑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依次增加(P0.05)。结论Ⅰ级、Ⅱ级和Ⅲ级高血压,其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随着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减小。血压级别越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大。  相似文献   

4.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偶测血压 (即诊所血压 )是诊断高血压的依据 ,也是临床医生调整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但高血压患者虽然经过积极的降压治疗 ,心血管病发生率仅下降 1 9% [1 ] ,有学者指出其可能原因之一是降压不足 ,偶测血压 (诊所血压 )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 2 4h的血压控制情况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2 ] 。本文对 1 0 0例治疗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 ,观察血压控制情况。1 资料和方法1 1 资料 :高血压组 :从 2 0 0 1 4~ 2 0 0 1 1 0来本院疗养的离休老干部中随机抽取 1 0 0例降压治疗中的高血压病患者 ,符…  相似文献   

5.
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缬沙坦进行比较。方法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每日口服1片厄贝沙坦及1片缬沙坦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用24h动态血压检测评价用药前及8周治疗后24h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厄贝沙坦组有58例完成治疗随访,降压总有效率达86.2%,缬沙坦组56例完成治疗随访,降压总有效率达85.7%。与用药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两组降压疗效相近,谷/峰比值〉50%。结论厄贝沙坦能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压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6.
刘嘉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16-251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362例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其总胆固醇水平分为高胆固醇组和非高胆固醇组,并对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胆固醇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和夜间平均收缩压(dSBP)均增高(P<0.05).高胆固醇组主要表现为非杓形(66.8%)(P<0.05).高胆固醇组的晨峰血压增高(42mmHg).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规律与降压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TM-2420,日本)观察4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规律、苯那普利联合苯碘酸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其降压谷:峰比值。结果发现肾性高血压患者丧失了正常人体血压波动规律,夜间血压与白昼血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无论是24h平均血压、白昼血压与夜间血压以及24h血压负荷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降压谷:峰比值为收缩压(72.6±11.3)%,舒张压(64.1±9.6)%。治疗过程中发现咳嗽及头痛各2例,轻度腹泻1例。提示:①肾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白昼还是夜间大部分时间处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状态;②联合应用盐酸苯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地控制患者24h血压水平,降低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缬沙坦进行比较.方法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每日口服1片厄贝沙坦及1片缬沙坦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评价用药前及8周治疗后24 h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厄贝沙坦组有58例完成治疗随访,降压总有效率达86.2%,缬沙坦组56例完成治疗随访,降压总有效率达85.7%.与用药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两组降压疗效相近,谷/峰比值>50%.结论厄贝沙坦能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压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降血压方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6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4例,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阿米洛利口服;B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氯沙坦钾片口服。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监测24h动脉血压,分析两组血压变化及OH的发生情况。结果降压治疗后,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A组和B组降压后24h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SBP和DBP中,卧位与立位的变化值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24h内收缩压及舒张压OH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CCB+ARB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24hOH的发生率,是老年高血压较为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3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并设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103例,3组均给予氢氯噻嗪12.5mg/d和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口服,A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氟西汀(百优解)20mg/d口服,共12周;B组给予阿米三嗪(都可喜)1片和谷维素20mg,3次/d,共12周。结果:A组与治疗前及B组相比,其坐位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昼夜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抗抑郁治疗有利于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1.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SPACELAB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14例有症状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负荷值。结果夜间血压下降69例,24h平均血压均偏高16例,夜间血压升高20例,白大衣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9例。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诊断白大衣高血压、评测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和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对偶测血压增高者,不应轻易诊断为高血压或服用降压药物,应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方法评价替米沙坦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庄疗效、顺应性、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替米沙坦对5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前和服药后24周末的24h、白昼、夜间及各时点的动态血压变化及对各代谢参数的影响。结果:替米沙坦服药24周末的24h、白昼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替米沙坦是一种疗效好并能平稳、持续、安全降压的药物特别适合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特点及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和3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13个月,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所有患者都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 积分表示.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血管事件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 h动态收缩压(SBP)、日间动态SBP、夜间动态SBP、24 h动态脉压(PP)、日间动态PP、夜间动态PP都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 h动态SBP、夜间动态P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 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 h动态SBP、夜间动态PP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动态舒张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随访748例经治疗后行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记录调查期间首次发生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动态舒张压<70mmHg组和≥90mmHg组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9/100人年和136/100人年,均比参照组(70~79mmHg)70/100人年明显增高;治疗后的高血压患者动态舒张压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U形曲线关系,即当舒张压<7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反而明显增加,这种关系即使在调整了其地因素以后仍然独立存在。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动态舒张压降至<70mmHg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开始增加。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对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简称ABPM研究的深入,发现过高的血压负荷和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有发生脑卒中的较大危险,并有高的心血管发病率.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国内鲜有报道其对24h动态血压的影响.为此,利用ABPM,观察氨氯地平(Amlodipine,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简称ALD)对25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及血压节律的影响,以进一步评价ALD降压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控制状况,为降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1~11月在我所就诊的正在进行降压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49例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控制率均〉50%,但是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比例控制率较低。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加强对夜间血压的控制,临床需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对降压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晨血压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动态血压室近三个月的24 h 动态血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心脑血管病患者的24 h 动态血压,对其清晨时段的血压状况进行研究。结果308例普通高血压患者中有202例清晨时段血压控制不佳,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有70%~80%清晨血压控制不佳。结论清晨血压升高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危险性大,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清晨血压对隐匿性高血压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以及培哚普利干预的疗效。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100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培哚普利,于服药前后及检测24h动态血压(ABPM)、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昼夜节律性和全天及昼间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脉压差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口服培哚普利4周后,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均值下降明显(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脉压差增大,白天舒张压降低、夜间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培哚普利能24h缓慢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尤其夜间收缩压,改善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病房住院,既往未治疗或已停止降压药物治疗4周以上,且同时完善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160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析其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根据晨峰血压水平是否超过28.67 mmHg(所有患者晨峰血压水平的最高四分位水平)分为晨峰血压增高组(44例)和非晨峰血压增高组(116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非晨峰血压增高组相比,晨峰血压增高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增大,这4个血压变异性指标与晨峰血压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5、0.315、0.316和0.286(均为P0.001);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校正了24 h收缩压水平、日间收缩压水平和血压节律等影响晨峰血压的因素后,除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与晨峰血压的相关性消失外,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与晨峰血压的相关性仍显著存在,OR值分别为2.43(1.06~5.59)、2.23(1.16~4.30)、1.32(1.06~1.64)。结论对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下降程度、24 h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均与晨峰血压明显相关。与舒张压变异性相比,收缩压变异性与晨峰血压的相关性更强。24 h收缩压水平、日间收缩压水平和晨峰心率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晨峰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