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支抗进行羊下颌骨延长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自制的牙支抗骨延长装置进行羊下颌骨延长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8只7-9月龄羊分为4组,每组2只,在下颌第2和第3前磨牙之间行骨皮质切开并造成青枝骨折后,将自制的颌骨延长装置粘固于牙齿上,术后5天开始加力,每次0.25mm,每日2次,在开始加力后分别于第8,第16,32,48天时将动物处死,标本进行大体观察,血管造影,X线检查。结果:大体标本显示,在下凳第2,第3前磨牙之间出现明显的骨延长区域。其表面由正常的牙龈组织覆盖。X线检查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不断形成并趋于成熟,加力结束后保持16天的标本丁颌骨连续性就已恢复,支抗基牙有所倾斜,周围其他组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管[造影显示,在骨延长的各个阶段,下齿槽动脉通畅良好,结论 :利用这种牙支抗的骨延长装置能够有效地进行下颌骨的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自制的牙支抗骨延长装置进行羊下颌骨延长的实验研究,观察其组织学特征。方法:将9只7~9月龄山羊,实验组分4组,每组2只,对照组1只,在下颌第2和第3前磨牙之间行骨皮质切开术后,将自制的颌骨延长装置黏固于牙齿之上,术后5d开始加力,每次0.25mm,2次/d。在开始加力后分别于8、16、32、48d时将动物处死,标本进行四环素荧光标记检查、HE染色及Mallory三色染色观察。结果:四环素荧光标记结果显示:存延长区域内有黄绿色荧光标记的新骨形成;HE染色及Mallory三色染色结果显示:新骨从牵引区两侧逐渐向中央延伸,融合后的骨小梁逐渐改建成熟,纤维束、新形成的骨小梁以及早期的各种细胞均表现为长轴与牵引力的方向一致。结论:新骨有沿着牵引力方向形成与改建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牵引成骨区即刻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后在新骨区即刻牙移动时牙周组织的改建行为及牙移动规律。方法:选择4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2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完成后,即刻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引成骨区;另外2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测量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引成骨区,实验牙未产生倾斜,牙无明显松动,牙根未见明显吸收。实验组牙移动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组组织学观察发现,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牵引成骨区的新生骨质中,牙可以快速而平稳地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区快速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建立可靠的实验平台。方法:选择8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4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牵张完成后即刻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张成骨区;另外4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结果:接受牵张成骨手术的4只犬,双侧下颌骨均被成功延长1cm,前牙出现反合,无实验犬死亡。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实验组牙移动显著快于对照组,X线观察实验组牙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组织学观察压力侧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以Beagle犬为实验对象,用成品牵张成骨器借助种植支抗钉和自制的牙移动装置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可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OPNmRNA与BSPmRNA在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与骨涎蛋白(Bonesialoprotein BSP)在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张,速度为0.25mm/12h,共牵引16天,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天取材,观察颌骨的延长情况;标本常规进行OPN与BSP mRNA的原位杂交反应,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羊下颌骨成功地获得了延长;8天时OPNmRNA少量出现在成纤维样细胞及幼稚的成骨细胞内。之后以成骨细胞内表达为主;阳性细胞数在16天组明显增多,32天组最高,之后减少。BSPmRNA仅见于成骨细胞内,阳性细胞数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论 OPN与BSPmRNA主要在成骨细胞内表达,与成骨细胞的成熟程度一致,表明它们与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的成熟和矿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牵引成骨在正畸牙快速移动中成骨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牙周膜牵引成骨在正畸牙快速移动中牵引侧牙槽骨的成骨速度。方法 6只犬采用自身对照,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移动第一前磨牙向远中,实验侧用自制牙周膜牵引装置。用序列四环素荧光标记法标记被移动的牙张力侧新形成的牙槽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拍照,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量新骨量。结果 实验侧和对照侧新骨形成的量有显著性差别,实验侧大于对照侧。结论 牙周膜牵引成骨术在正畸牙快速移动中比传统的牙齿移动方法可加快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内细胞在增殖及细胞周期方面的变化特点。方法 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引,0.25mm/12h,共牵引16天,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天取材,标本进行常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 cyclin D1免疫组化染色,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PCNA及cyclin D1阳性细胞主要见于骨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内的间充质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以及牵引区内的胶原纤维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随着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结论 牵张成骨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点,cyclin D1可能在此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周期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内组织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 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引,0.25mm/12h,共牵引16d,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d取材、标本固定之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间充质细胞在牵引早期大量增生,并不断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和成骨细胞,后两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出具有活跃的合成和分泌功能,清晰可见新形成的胶原纤维、哈氏管、以及骨基质矿化的过程。结论 牵引区内组织和细胞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处于活跃的改建过程中,这正是新组织再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牙周膜牵张正畸过程中牙根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牙周膜牵张牙齿快速移动技术是一项快速移动牙齿的新方法 ,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牙齿移动的速度[1] 。有关的研究报道目前尚少。本项实验的目的 ,是应用扫描电镜 (SEM )对被牵张牙受压侧牙根的吸收情况进行定量观察。1.实验方法 :成年杂种犬 6只 ,每只犬下颌左右侧分别设为牵张侧和常规加力侧。①牵张侧 :拔除第二前磨牙 ,用齿科裂钻磨除部分第一、二前磨牙牙槽中隔 ,以降低牙槽中隔的阻力。在第一和第三前磨牙上粘接自制的牵张装置 ,每天加力 2次 ,每次 0 2 5mm ;至第 14天 ,停止加力 ,保持至 2 1d。②常规加力侧 :拔牙部位、支抗牙、移动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TGF-β1mRNA与BMP-2mRNA在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引,0.25mm/12h,共牵引16天,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天取材,标本常规进行TGF-β1mRNA与BMP-2mRNA的原位杂交反应,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TGF-β1mRNA与BMP-2mRNA在成纤维样细胞以及成骨细胞内表达,阳性细胞数在8天组开始增加,16天组达到最高,之后逐渐减少。结论 两者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程变化特点,提示它们可能在骨牵张过程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犬牙槽骨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快速移动牙齿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1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行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安装自制牵张装置,5d后加力,每次0.25mm,每日2次;对照侧行传统正畸。持续加力2周后停止。分别于保持期第0,1,2,4,6周处死2只动物。标本行大体、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侧移动牙移动距离为(4.002±0.266)mm,对照侧为(1.154±0.155)mm,差异显著(P<0.001),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利用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牙齿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牙、微型种植体支抗联合支抗牵张成骨治疗齿槽突裂的动物模型,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成年杂种犬实验组6只,对照组2只。首先形成齿槽突裂外科模型,2周后手术截骨形成一含牙的骨运送盘,在骨运送盘上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一周后开始牵引。牵张完成后1,2,3月各处死动物2只,对照组术后1月处死。取标本作大体,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齿槽突裂隙完全关闭,牵张区为丰富的新骨。结论:牙、微型种植体支抗联合支抗牵张成骨能够很好的关闭犬的齿槽突裂隙。  相似文献   

13.
犬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恒牙胚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犬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不同时期内恒牙胚的组织学改变。方法:对6只替牙期犬双侧下颌体部行骨皮质切开术,安置口内下颌牵张器,经5d延迟期后,以1mm/d的速率向前牵引延长7d(共7mm),于牵张结束后0、1、2、4、6、8周各处死1只动物。对照组安置牵张器,但不加力牵引。对标本进行大体、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犬牙根部牙本质有吸收现象,髓腔形成血栓、充血,但牙齿仍可以正常萌出。结论:牵张使牙本质、牙髓和牙周膜等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病理学改变,但牙齿仍可以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14.
犬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移动中牵张侧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犬牙周膜牵张成骨牙快速移动条件下牙周组织的反应。方法:6只犬,每犬下颌左右两侧分别设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向远中移动第一前磨牙,实验侧用自制牙周膜牵张装置一终止实验后,取被移动牙的牙周组织,HE染色及改良Mallory三色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HE染色的切片可见牵张侧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多见.血管丰富,有明显的新骨形成。改良Mallory三色染色法非常直观和清楚地显示了张力侧新骨的形成。结论:传统的正畸牙移动和牙周膜牵张成骨牙快速移动的组织学改变在张力侧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差别,即后者比前者的组织合成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黄丽  王妤  杨正  黄跃  徐小梅  杨四维 《口腔医学》2009,29(7):345-347
目的建立固定牵引频率与不同牵引速率组合的牙周膜牵引成骨快速牙移动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在牵引频率一定情况下的最适牵引速率。方法将6只犬的下颌左右两侧随机分组,按每天牵引速率分为0.2、0.6、1.0 mm/d三组。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行凿骨减阻,用自制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固定牵引频率1次/天,每组分别以不同的牵引速率(0.2、0.6、1.0mm/d)进行牵引,牵引1周后维持3 d。测量每组支抗牙、移动牙移动距离;取材行光镜观察。结果在固定牵引频率为1次/天的条件下,1.0 mm/d组移动牙移动距离最大,0.6 mm/d组次之,0.2 mm/d组最小。组织学结果显示:0.6 mm/d组、0.2mm/d组牙周膜改建活跃,1.0 mm/d组牙周纤维断裂,牙周组织水肿。结论牙周膜牵引成骨可以加快牙齿移动速度,且随着牵引速率的增大,牙齿移动速度也相应加快,但存在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牙、微型种植体支抗联合支抗牵张成骨治疗齿槽突裂的动物模型,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成年杂种犬实验组6只,对照组2只。首先形成齿槽突裂外科模型,2周后手术截骨形成一含牙的骨运送盘,在骨运送盘上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一周后开始牵引。牵张完成后1,2,3月各处死动物2只,对照组术后1月处死。取标本作大体,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齿槽突裂隙完全关闭,牵张区为丰富的新骨。结论:牙、微型种植体支抗联合支抗牵张成骨能够很好的关闭犬的齿槽突裂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观察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间段周围牙槽骨破骨细胞的数目、活性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选用6只成年雄性Beagle犬作为实验动物,随机选择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及第四前磨牙共计24个牙位,分别以12个牙位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侧种植体植入后3、7、15、30、60和90 d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破骨细胞的活性变化.取犬下颌骨进行大体标本观察,拍摄X线片,取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定量组织学分析,对照组拔牙窝的检测方法相同.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破骨细胞的表达活性在种植体植入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实验组破骨细胞的活性表达显著活跃于对照组.结论: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最为活跃的时间在种植体植入后的第7天左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种新研制的正畸牙齿快速移动装置进行临床应用前研究,以验证该装置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杂种犬6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随机选取一侧为实验侧,进行外科减阻游离手术后,粘结自制牵引装置。另一侧为对随侧以传统方法牵引下颌第一前磨牙向远中。结果:实验侧移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78mm,与对照侧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侧支抗牙平均向近中移动0.42mm,与对照侧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O.01)。实验侧移动牙与下颌尖牙间离断处牙槽骨有大量新生成骨细胞。结论:新型牵引装置可以应用于正畸临床的牙齿快速移动。  相似文献   

19.
周蕊  付颖  李新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8):670-67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r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影响。方法:在48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 1.5mg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稳定期第1、3、7、14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应用rhBMP-2 1.5mg效果好。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在同一时间内,应用rhBMP-2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rhBMP-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临床矫治上下颌骨宽度不调一下颌弓狭窄的病例时,既往采用的方法是正畸治疗调整下颌牙列内牙轴的方向。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下颌增宽,矫治后的效果已令人怀疑。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使真正的下颌骨增宽成为可能。本文拟就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治疗下颌弓狭窄的手术程序、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注意事项等作一探讨。方法 3例病人均为发育性下颌弓狭窄,同时伴有下颌后缩或上颌前凸畸形。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下颌骨前部加宽术,全麻下经口内入路行下颌正中截骨术,安置牵引器,按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常规行牵引加力,并按常规拆除牵引器。第二阶段行正颌外科手术矫正主要的颌骨畸形。两阶段之间应用正畸技术调整牙轴方向、排齐牙列并去代偿。结果 第一阶段手术以后,下颌骨前部被延长7mm~10mm,新形成骨骨质良好,经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后病人面型及咬合关系良好,经复查效果稳定。结论 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弓狭窄的病人的矫治,该技术效果肯定,手术并不复杂,术后反应不犬,宜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