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QTc离散度(QTcd)对评估心肌缺血程度,预测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观察了AMI溶栓再灌注对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择发病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8~65岁,平均53.6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18例,急性前间壁12例,单纯急性下壁5例,前间壁并高侧壁6例,急性下壁及右室心梗3例,再发急性前壁并局限前侧壁心梗4例,其中26例给予静脉尿激酶溶栓,22例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所有患者均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同期因心悸、胸痛、临床疑… 相似文献
3.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将7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2例)和未溶栓组(38例)。两组病人发病后QTc间期平均值均延长,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58±52msvs471±60ms,P>0.05)。溶栓后1和3日QTc间期明显延长,与未溶栓组入院后1和3日QTc间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88±51msvs455±52ms,480±54msvs455±44ms,P均<0.05),这种变化可能与溶栓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入院后7日两组QTc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46±56msvs452±41ms,P>0.05)。溶栓组入院后第1,3,7日与入院时QTc间期平均值之差值分别为-(29±10),-(6±9),10±8ms,未溶栓组则为16±8,9±10,19±9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因此比较QTc间期缩短的速度比单纯比较QTc间期对于判定溶栓治疗的疗效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8年1月~1994年1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78例,发现AMI时QTc延长与心律失常和猝死有定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34例)和未溶栓组(41例),观察两组QTc的变化。结果显示:发病后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分别为456±48ms、459±51ms,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后第1、2、4天与未溶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第6、8天两组分别为458±47ms与481±53ms,435±48ms与479±46ms,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并且溶栓再通组QTc问期的最大峰值较未溶栓组提前2d出现,同时其再通后的QTc缩短速度较未溶栓组要快。提示溶栓治疗可以改变AMI患者QTc的最大峰值出现时间,而QTc的明显变化对判断溶栓治疗效果可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焦衡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8,6(3):253-254
急性心肌梗塞经再灌注治疗后常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现将我院近年来经静脉溶栓治疗的一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予以总结。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及分组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121例,男87例,女34例,年龄42~65岁(平均57±6岁)。静脉溶栓治 相似文献
7.
附图注解:*Qwave:软件所设定的分析Q波的触发数值。*Twave:T波与触发点之间的数值。*Crossing:T波在等电位线相交点与触发点之间的数值。*QTp:Q波至T波顶点的数值。*QT:QT数值。*RRint:RR间期数值。上述Qwave是软... 相似文献
8.
9.
分析9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时,不同类型球襄导管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关系.普通球襄导管组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55.4%,而灌注式球囊导管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仅为34.4%,且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远较普通球囊导管组为轻.直接PTCA时,灌注式球囊导管能降低RA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了解各期血吸虫病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变化。方法 2004~2005年对临床诊断为血吸虫病的患者按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组)、慢性血吸虫病(慢血组)、脑型血吸虫病(脑血组)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组)分组;治疗前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应用Bazett公式计算QTc,同时对各组QTc延长患者进行血清电解质检测。结果 晚血组QTc间期延长率为58.82%;急血组和慢血组分别为17.14%和5.00%;脑血组无一例延长。28例QTc延长者的血清电解质检测,晚血组20例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急血组6例中2例异常;慢血组2例无异常。结论 血吸虫病患者的QTc间期延长与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33例左心室肥厚(LVH)者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心电图QTc间期的关系作分析,结果显示LVH者伴随QTc间期延长,两者有直线性相关关系(r=0.51,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出现的特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对5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TIMI血流3级)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再灌注后有48例胸痛迅速缓解,有2例患者在再灌注后胸痛突然加重;有44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40例出现一过性低血压;8例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结论:冠脉血管再通后绝大部分患者胸痛迅速缓解,但大多有心律失常发生,一过性低血压,少数患者可出现ST段一过性胸痛加重;故溶栓后应进行持续心电图和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后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梗(AMI)后通过溶栓(PTCR,IVCR)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重新获得血供,此称为心肌再灌注(RP)。RP后有部分患者病情反而加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RA)、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MOD),甚至出现心源性猝死,此称为再灌注损伤(RI)。RI为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热点之一[1,2],现结合文献对其机理与防治综述如下。1 发生机理RI多发生于再灌注的最初数分钟,其继发性损害可能持续数日至数月。RI的特征包括早期心肌细胞内Ca2 大量蓄积,氧自由基暴发性产生,细胞急剧水肿,氧和基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Tc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例QTc间期缩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及正常健康体检者的两次心电图均仅有QTc间期缩短,无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外,其余病例入院时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病情危重时急查心电图均示QTc间期缩短,伴窦性心动过缓、过缓交界逸搏心律1例,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1例,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心房静止、窦室传导1例,窦性停搏,过缓室逸搏心律1例。且最终均出现过缓室性逸搏心律至全心停搏,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QTc间期缩短在不同临床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预后,在某些临床疾病情况下QTc间期缩短,往往是患者病情恶化征兆,预示心脏电活动衰竭,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及QT离散度(QTd)变化的机制与临床意义.方法 116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对照组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c及QTd,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观察腹水和肝性脑病情况.结果 肝硬化组的QTc延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1.4%Vg 4.0%,P<0.01),肝硬化组QTd显著高于对照组(48.7±18.6ms Vg 34.6±11.1ms,P<0.05),QTc延长的发生率与Child分级、Tbil、腹水量呈正相关,与PTA、Alb、肝性脑病无相关性.结论 肝硬化患者QTc延长及QTd增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QTc延长及QTd增加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可能也是肝硬化患者出现猝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对象与方法对象:选择本院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住院患者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68岁;排除影响修正的QT间期(QTc间期)的一些主要因素如心肌梗死、糖尿病。所有患者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1)糖耐量...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单盲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QTc离散度(QTcd)。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组(n=10)QTcd为75.1±45.2ms,非室颤组(n=60)则为32.0±15.3ms,健康对照组(n=20)为27.2±7.1ms。室颤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前壁心肌梗塞者(n=30)QTcd为36.3±31.1ms,下壁心肌梗塞者(n=40)则为39.5±22.5ms。QTcd≥40ms25例,发生室颤9例(36%),而QTcd<40ms且QTc<440ms的29例中,无一例发生室颤。结果提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颤的发生与QTcd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缪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6,4(2):45-45
目前已证明,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较早的进行溶栓治疗,可以降低近期及远期的死亡率,限制梗塞面积,改善心室功能。但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可以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现总结我院急症室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使用溶栓治疗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镁离子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4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确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同时另开放静脉,选用天普乐欣(注射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于30min内静脉滴入。对照组44例仅用天普乐欣治疗(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24~48h。结果治疗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8例占20%,对照组26例占50%。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补镁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