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丽琴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9,(5)
Payne等发现,志贺菌、霍乱弧菌和脑膜炎球菌在刚果红培养基上正常生长时均呈红色(CR~+)菌落;而变异菌株则很难吸收染料,只能呈浅红色(CR~-)菌落,而且对鸡胚的毒力降低。本文作者发现此种现象在百日咳Ⅰ相菌和变异菌株之间同时存在。百日咳Ⅰ相菌在含0.002%刚果红的改良环糊精固体培养基(CSM)上生长呈红色(CR~+)菌落,而变异菌株生成浅红色(CR~-)菌落。从百日咳Ⅰ相菌中分离的CR-变异株均具有相同的特性和表型,它们缺乏血凝活性、组胺致敏因子(百日咳毒素)、不耐热毒素和 相似文献
2.
何秋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0,(2)
作者用114号百日咳菌株及改良Stanier与Scholte氏综合液体培养基(以下简称S-S培养基)观察脂肪酸对百日咳菌生长的影响。加入培养基内的脂肪酸,除甲酸、醋酸及丙酸为钠盐外,均为游离酸型。含1-5个碳的短链饱和脂肪酸溶于S-S培养基内,除菌过滤杀菌。所有其他脂肪酸溶于95%乙醇不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Bcc以及Bcc与干扰菌的混合物在不同的增菌培养基中能否生长和增殖;探讨不同的 Bcc菌种对增菌培养基的营养需求和抗生素的耐受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Bcc的代表菌株、干扰菌以及 Bcc与干扰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至TSB、10倍稀释的TSB、添加10 mg·L-1庆大霉素的TSB和添加250000 U·L-1多粘菌素B的TSB中培养,划线分离至选择性培养基上观察结果,并对可疑菌落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只接种Bcc的4种增菌培养基均能使之良好地增殖。低量的Bcc(约102 cfu)与高量的干扰菌 (104 cfu)的混合接种,除了神秘伯克霍尔德菌CMCC(B)23010外,4种增菌培养基能使Bcc增殖并被检出。结论:添加抗生素的TSB与未添加抗生素的相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TSB可以作为Bcc检验时的增菌培养基使用。生长缓慢且活力弱的Bcc菌株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会被漏检。 相似文献
4.
李连奋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0,(1)
作者为了探讨牛血清中支持细胞生长的因子,将血清进行如下处理。酸处理:取牛血清25ml,边搅边滴加冰醋酸,在5分钟内加至醋酸最终浓度达0.5M,室温继续搅拌1小时,然后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收集滤液供下述试验:一、超滤:取上述滤液15ml用浸入式分子分离膜(标明能滤除分子量10,000道尔顿以下的物质)滤过。至蛋白质一侧只剩2ml不能滤出的物质为止。此过程在室温进行26~28小时,得两个组分:超滤 相似文献
5.
6.
7.
陈皮为常用中药,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能。历代本草学家都认为以陈久者为良。梁·陶弘景田:“橘皮疗气大胜,须陈久者良”;宋·苏颂云:“以陈久考入药良”;元·李东垣《六陈双》载日:“权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狠毒与莱莫,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王好古田:“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口红皮陈皮”。另外,我们还走访了一些老中医,多数认为以陈久为好。但现代亦有不少人认为,陈皮贮存期越长,有效成分(指挥发油)损失越多,其药效必定越差。然而,中医药理论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的用药经验积累,认为陈皮陈者为良必有… 相似文献
8.
侯启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7,(3)
此项研究旨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诊断在日常条件下各年龄组中百日咳杆菌和副百日咳杆菌的感染。作者将此法应用于百日咳菌苗Ⅲ期试验,同时以标本培养和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种即用型工作菌株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并与新鲜菌液进行比较,对即用型工作菌株的使用提出建议。方法:将2种即用型工作菌株和新鲜菌液涂布接种至3种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比较生长的菌落数。结果:有1种即用型工作菌株的菌落数低于新鲜菌液,统计学分析表明呈显著性差异,提示其活性低于新鲜菌液。结论:即用型工作菌株在制备时经过低温和干燥过程,不利条件有可能会影响到即用型工作菌株的活性。在使用之前应经过充分的试验证明,避免由于活性差异影响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相转移催化方法(PTC)是有机合成反应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技术之一。这种方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从化学观点来看,有的原料在其它条件下不能起反应或易于分解,如用PTC法则可用于制备化合物,并且在多数合成反应中,能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收率。从实用观点来看,相转移反应具有方法简单、后处理方便、所用试剂和溶剂的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 什么是癫(癎)?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癫(癎)(epilepsy)是由于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兴奋性过高,产生阵发性放电并向周围扩散的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按有关神经元的部位和放电扩散的范围,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意识、感觉、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的障碍.这些功能障碍在一个患者身上可单一或数种存在,也可全部存在. 相似文献
12.
自微乳化技术与固体分散技术在改善长春西汀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上的比较(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与比较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SMEDDS) 与固体分散体 (solid dispersion, SD) 在改善难溶性药物长春西汀 (vinpocetine, VIP) 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差异。本文选用中链甘油三酯 (Labrafac)、油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 (Cremophor EL) 和二乙二醇单乙基醚 (Transcutol P) 为材料, 以微粉硅胶吸附制备长春西汀固体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VIP-SMEDDS); 采用泊洛沙姆188 (F68) 为载体制备长春西汀固体分散体 (VIP-SD)。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 VIP在SMEDDS中的溶解度是SD载体中的17.3倍; 体外溶出度实验表明, VIP-SMEDDS的溶出效果和稳定性比VIP-SD更好; 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表明VIP-SMEDDS是VIP原料的1.89倍, 且不受食物影响, 而VIP-SD的生物利用度与VIP原料相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给药2 h后组织分布结果表明, VIP-SMEDDS在Peyer’s节、肠道、肝脏的药物浓度分别是VIP-SD的3.7、2.2和1.5倍。Caco-2细胞转运实验表明VIP-SMEDDS的表观渗透系数 (Papp, cm·s−1) 是VIP-SD的2.65倍。透射电镜下观察, VIP-SMEDDS组Caco-2细胞间隙是空白对照组的9.6倍, 而VIP-SD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 自微乳化技术在改善长春西汀溶解度、溶出度、肠黏膜透过率、淋巴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以及减少食物影响方面优于固体分散技术。 相似文献
13.
1957—1959年以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Walir.)Tul.的Ce5,Ce5-29-1及Ce5-35-1等3个优良菌系分別在大麦、小麦及黑麦等的23个品种上进行了接种栽培。 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有很强的寄生力,在三种麦类上的穗寄生率,黑麦类較大麦及小麦高,且感染力也强,在黑麦类中冬黑麦又比春黑麦易于感染,三种麦类所产麦角千粒重以黑麦类为高,大麦类及小麦类为低。其麦角千粒重分别为37—76克,25—44克及21—34克。 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所产麦角的含碱量为0.078—0.4%,其中以裸大麦麦角含碱量最高,达0.4%。Ce5-29-1及Ce5-35-3菌系,无論从寄生性或是产碱能力方面来看均不次于原菌系Ce5。白麦角变异菌系Ce5-W亦有較强的寄生性,并可产生一定量的麦角碱。經分析証实Ce5及Ce5-29-1 2个菌系在不同黑麦品种上所形成的麦角中含有极有价值的麦角新碱,其含量分別为0.029—0.036%及0.042%。黑麦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的Sc-2-4,Sc-6-2及Sc9-5 3个菌系分別接种在张北等5种黑麦上,其穗寄生率达48—98%;其麦角碱含量最高者不超过0.015%或不含麦角碱。 相似文献
14.
引言流变学(Rheology)是研究液体流动和固体变形的科学.流变学所研究的对象往往具有二重性格,它们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貭同时也带着固体弹性变形的性貭.例如软膏刑在放置时保持着一定的固体形态,搅拌时则显示着流体的流动和变形.此外胶体制剂、乳剂、悬浮液、一些半固体制剂均具有流变性貭.对于这些制剂的流变性质以往多凭经验来确定.譬如软膏的软、硬、稠、稀、粘性、塑性等一向均凭主观的感觉来确定,显然对制剂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对胶原Ⅰ(collagen-Ⅰ)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组,于兔耳腹侧面制作直径为0.5cm的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在愈合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测定各组不同时间增生组织胶原Ⅰ(collagen-Ⅰ)的表达。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兔耳创面后出现了类似人增生瘢痕的组织块,两组增生组织块胶原Ⅰ(collagen-Ⅰ)表达早期均比较显著,随时间逐渐减少。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兔耳腹侧创面后增加了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瘢痕块发生率,其胶原I(collagen-I)表达较高,证实了兔耳瘢痕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应用Gˉ菌感染的兔耳创面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可用于人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1957—1959年以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Walir.)Tul.的Ce5,Ce5-29-1及Ce5-35-1等3个优良菌系分別在大麦、小麦及黑麦等的23个品种上进行了接种栽培。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有很强的寄生力,在三种麦类上的穗寄生率,黑麦类較大麦及小麦高,且感染力也强,在黑麦类中冬黑麦又比春黑麦易于感染,三种麦类所产麦角千粒重以黑麦类为高,大麦类及小麦类为低。其麦角千粒重分别为37—76克,25—44克及21—34克。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所产麦角的含碱量为0.078—0.4%,其中以裸大麦麦角含碱量最高,达0.4%。Ce5-29-1及Ce5-35-3菌系,无論从寄生性或是产碱能力方面来看均不次于原菌系Ce5。白麦角变异菌系Ce5-W亦有較强的寄生性,并可产生一定量的麦角碱。經分析証实Ce5及Ce5-29-1 2个菌系在不同黑麦品种上所形成的麦角中含有极有价值的麦角新碱,其含量分別为0.029—0.036%及0.042%。黑麦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的Sc-2-4,Sc-6-2及Sc9-5 3个菌系分別接种在张北等5种黑麦上,其穗寄生率达48—98%;其麦角碱含量最高者不超过0.015%或不含麦角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腊果(Stauntonia brachyanthera Hand.-Mazz.)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制备薄层色谱法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腊果叶体积分数70%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6个化合物,分别为3β,20α,24-trihydroxy-29-norolean-12-en-28-oic acid 24-O-β-D-glucopyrano-side(1)、牡荆素(vitexin,2)、山奈酚(kaempferol,3)、apigenin-7-O-β-D-neospheroside(4)、3,23-di-hydroxy-akebonic acid(5)、3-O-β-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30-norolean-12,20(29)-dien-28-oic acid(6)。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野木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黄腊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杨锡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4,(6)
以前的研究工作发现,在葡萄糖一天门冬酰胺合成培养基中,生产期仍存有天门冬酰胺时,灰色链丝菌HUT-6037显著地产生链霉素。这种观察似乎反映了谷酰胺在链霉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因为谷酰胺能提供链霉素的中间体(链霉胍和N-甲基-L-葡萄糖胺)生物合成所需要的氨基。提示,天门冬酰胺对链霉素的影响可能是由天门冬酰胺经谷氨酸形成谷酰胺引起的。另一方面,铵盐的高浓度对于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从葡萄糖生成谷氨酸是必要的。因为,铵能控制α-酮戊二酸氧化成琥珀酸,加速葡萄糖的消耗。另外,还曾报道用谷氨酸棒杆菌生产谷氨酸的过程中,铵的浓度进一步增加时,谷酰胺过量生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