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岳阳张氏正骨在发展过程中,基于"筋骨并重"的正骨理念,强调"治筋"在骨科临床中的重要性,将"筋骨并重"的理念贯穿于骨伤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辨证、手法、用药、手术、康复及护理等各个阶段,发展了中医筋伤理论及一系列"治筋"方法,并逐步形成"手法+微创+中药"三位一体的治筋体系。分析张氏正骨"治筋"理论源流及发展,简要介绍张氏正骨治筋技术体系中主要的特色技术与方法,认为张氏正骨治筋思路及其技术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2.
《医宗金鉴》对张氏正骨流派学术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宗金鉴》是清代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综合性医学丛书,其立论精辟,尤重实用,对后世影响甚大。湖南岳阳张氏正骨始于清末,在张氏正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并结合了《医宗金鉴》等医学著作和民间特色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创新,强调“筋骨并重,内外调和”、“去瘀生新,气血相和”,逐渐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张氏正骨学术思想。本文着重探讨《医宗金鉴》对湖南岳阳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实际应用的影响。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正骨手法、内外方药、针推技术等方面继承了《医宗金鉴》主要的学术理念,并不断发展创新骨伤技术方法、药物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阳张氏正骨是湖湘著名的中医正骨学术流派之一,气血理论为其主要学术根基,尤以强调"以气为先",在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对治法治则的确立等方面都立足于"以气为先".在临证运用方面,以理气活血为基本治则,既重视局部施治,又重视全身的调理,强调内外用药相结合,实现调理气机、理气活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体类要》是我国明代骨科一部卓有成就的重要专著,它对中医骨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于骨科辨证用药的内治之法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伤科的内治有深远的影响。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吸收并结合了《正体类要》重视伤科内治的精髓,并在传承中创新。本文分析《正体类要》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伤科辨证、内用方药等方面继承了《正体类要》重要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张氏正骨气血为先,肝脾肾并重;理术结合,完善骨科体系;辨证论治,创新方药应用;针砭辅助,以达托补之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平乐正骨筋骨并重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筋骨并重是平乐正骨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平乐正骨把筋骨并重思想贯穿于骨伤治疗的始终.理论上平乐正骨注重“筋骨”并重,认为人体筋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整复、固定手法上平乐正骨强调骨折固定时要护筋、用筋、调筋,要“动静结合”;辨证用用药上平乐正骨遵循肝肾同治、筋骨并重.但平乐正骨筋骨并重思想并非一蹴而就,是在《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医宗金鉴》以及现代医学等历代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成熟的.因此,从中医学及现代生物力学探讨平乐正骨“筋骨并重”学术思想的源流,有助于理解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邓运明教授乃江西樟树人氏,当代旴江骨伤名家。邓师深受家乡文化熏陶,致力于传承旴江医药文化,创新旴江医学理论,对正骨理筋手法,内伤杂病心得良多。在正骨手法上,秉承旴江"字门"伤科手法,精炼正骨八法,以"刚柔相济、以近带远、整体用力"为治疗要点,强调筋骨并重,以恢复功能为首要目标;在理筋手法上,传承旴江"字门"伤科推拿术,以点按特殊部位或穴位等敏感处为特色,双手沿点、线、面乃至全身做弹、拿、托、摩等,以打通经络,对筋伤类疾病效果立竿见影;在内伤杂病上,以气血辨证为首,筋骨并重为要,肝、脾、肾三脏为核心,辨病辨证相结合,辅以引经药物,随证治之,诚乃当代旴江骨伤名家是也。  相似文献   

7.
《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成就的重要文献,它对推动中医外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形成于清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并结合了诸多医学著作的精髓,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创新。本文分析了《外科正宗》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初步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方药内服外用、手法实施要点等方面继承了《外科正宗》重要的学术思想,另张氏正骨秉承了《外科正宗》中《五戒》《十要》的精神发展为医患之“和”的行医宗旨,对张氏正骨学术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洛阳平乐正骨,又称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经历了两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学术特点及丰富的诊治经验,已成为当今中医骨伤科学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在研究其学术起源及传承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与其"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正骨手法和祖传秘方外,其高尚的医德与平乐正骨的发展壮大也存在着必然联系.笔者通过有关洛阳平乐正骨的医德文字记载和传承人的口述,结合祖国医学有关医德的论述,探讨平乐正骨的发展传承与医德的相关性.笔者认为平乐正骨从民间正骨医家发展为影响甚广的中医骨伤科的学术流派,与其以"仁"行医的准则和郭氏"看病不收钱"的家训密不可分.现就其医德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9.
从手法治疗思路、治疗原则、操作方法、操作要点等方面系统分析宋敏教授采用正骨理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其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机关键是颈项部的“骨错缝、筋出槽”,病机根本在于颈部筋骨平衡失调,强调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重在调衡筋骨、整复错缝、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并提出“五个注重”的手法操作要点(即注重医患合作、整体施治、操作节奏、筋骨平衡、多症并调)。正骨理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挖掘、总结章氏伤科正骨学术经验,丰富章氏伤科学术思想,传承中医骨伤特色。[方法] 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收集整理章氏伤科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相关古代骨伤医籍,结合章氏后人访谈记录,全面真实地反映章氏伤科正骨经验与特色。[结果] 浙派中医章氏伤科谨守“和合”学术思想,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功能锻炼”正骨理论及实践经验。其正骨手法强调法正术柔,可概括为“四字”“十法”“三要素”;用药详辨证,重气血,注重陈伤防治,突出“破血、和血、养血”三期用药原则;功法遵循“筋骨互用并重,动静互补平衡”原则,提出骨折三期筋骨动静辨证理念,并创立“十二经筋拉伸功法”。[结论] 明晰章氏伤科正骨经验与特色,对充实浙江中医骨伤流派学术内涵,推动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介绍张永臣教授对月经先期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了老师的辨证思路—治疗的重点在审病求因、辨清疾病的虚实寒热,并结合相关病案,系统的介绍了老师的外治三联法的内容,即针刺、刺络拔罐、脐疗法相结合的外治体系,进一步总结了张永臣教授治疗月经先期的取穴原则以及"治神"理论、"气街、四海"理论、"标本根结"理论和"原穴"等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医家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阴阳和,故能有子"的注释,探析其深层含义。认为"阴阳和"是指男女气血的调和,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阴阳和合";男女夫妻双方的气血调和,是达到正常生育年龄时能够怀孕生子的必要条件;而男女夫妻的气血失和是发生不孕不育症的基本病机;以"阴阳和,故能有子"为临床指导思想,采用气血辨治方法治疗不孕不育症具有较好疗效;逍遥散作为调和气血的经典方剂,恰合这一病机,可广泛用于治疗不孕不育症。  相似文献   

13.
"木郁达之"为五郁治则之一。运用"木郁达之"治则可有效防治五气郁闭、运气失常的外感病和脏腑气机郁闭的内伤杂病。乳腺癌患者骨微环境紊乱的核心病机是肝郁脾虚、营卫失和。营卫失和可减弱营血濡养骨骼和卫气抵御外邪的能力,影响骨诱导分化各种血细胞进入血液的功能,引起乳腺癌细胞因子与骨微环境中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发骨转移。木郁则病,木达则和。疏肝健脾、调和营卫有助于重建乳腺癌骨微环境新稳态,从而通过调控乳腺癌患者骨微环境影响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命肾学说学术思想。[方法]采用医史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研读费伯雄的医学著作,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概括费氏"命肾学说"学术思想。[结果]费伯雄命肾学说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在命肾与其余脏腑的关系上,费氏认为命肾与心,则君相之火相通;与肺,则根气归肾;与脾,则命火温煦脾土;与肝,则肝肾同源。临床实践中费氏主张阴阳调和,次则取阳;两肾实火可泻,阴火归海;处方用药上贵用参芪地冬,慎用升柴知柏。[结论]费伯雄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总结其命肾学说,其学术思想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开启了后世孟河医家对命肾理论的研究。孟河医派传承有序,推陈出新,由命肾理论研究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慢性筋骨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以及慢性劳损的普遍存在,慢性筋骨疾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慢性筋骨疾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学问题.提炼慢性筋骨疾病共同的发病特点,阐述其相似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发挥中医药对其的防治作用.虚、瘀、毒是筋骨退变的重要病理基础,防治的...  相似文献   

16.
五运六气学说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木、火、土、金、水"五运以及"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均是通过影响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等生化之气而作用于人体,故可以从"生长化收藏"等生化之气的角度看待五运六气理论.根据《黄帝内经》七篇大论中"重克轻生""重五正位""特殊之年运气加临"以及"普通之年运气加临"等相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临证用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疾病的诊治思路及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常用药对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举验案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临证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通过舌诊将脾胃疾病分为脾胃湿热、气滞胃肠、脾胃气虚、气阴两虚4个基本证型,依据证型选用药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验用药和处方。脾胃湿热证者,治以清热祛湿;气滞胃肠者,治以调畅气机、疏肝和胃;脾胃气虚证者,治以健脾祛湿;气阴两虚证或兼瘀热互结者,治以气阴双补、瘀热并清,临床治疗脾胃病收效显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肠道湿热、气血凝滞,予以清热祛湿、理气行血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劳绍贤教授病证结合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良好,其临床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整理归纳陈意教授的学术思想。[方法]根据陈意教授的临证经验,结合临床验案,以经典医籍作释,总结陈意教授的学术思想。[结果]陈意教授的治疗思想可归纳为临诊贵辨证、遣方喜调气、神治重情志、八法以和统、湿病忌滋腻、湿热宜苦温等六个方面。[结论]陈意教授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