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2.
针对胃痞夹杂证的治疗,应从五脏六腑整体观出发,方能取得更好疗效,此正是周仲瑛教授所创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审证求机,针对复合病机,虚实夹杂者当以补消并用,寒热错杂者当以寒热平调。扶正重在升降气机、健脾安胃,或滋肾或宁心,祛邪包括理气解郁、消食导滞、祛风除湿或清热化痰等复法制方,每方药味15~25味,看似杂乱,实则切合复合病机,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正心下痞又称痞满,乃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以致脘腹满闷不舒的病症。其特点多为满而不痛[1],其成因可有内热壅盛、寒热交结、水热互结、胃虚气结夹湿、卫阳虚而邪热盛之别[3]。五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均治心下痞证。分而论之,其病因病机侧重各异,亦有虚实或虚实夹杂之不同,但总归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董湘玉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临床科、教三十余载,对消化系统及心身疾病的治疗颇有  相似文献   

4.
徐如平  吴自平  卢晔  徐静 《北京中医》2013,(11):853-855
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心下痞证的名方,临床应用范围已不局限在消化系统范畴,无论何病只要出现心下痞这一辨证要点遂可用之。通过探究《伤寒论》对该方理论机制的阐述,解析其方义,领会其治疗痞证的机理,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应依据寒热虚实的程度,确定方中诸药的量效关系;诊疗疾病时应辩证与辨病结合,灵活应用,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医者有效地运用该方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6.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痞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医家对痞证的认识、痞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用药规律及常用方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痞证发生机制主要为脾虚气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用药主要以调理气机为主,从脏腑论治,需注意升降;从虚实论治,需注意"灵通";从寒热论治,要注意反佐;从湿论治,需注重风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9.
枳实消痞丸为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之证的常用之方,导师贾波教授运用该方治疗痞证临床疗效满意,笔者予以简介,以期同道们临床更好的运用该方。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12):1639-1641
目的:总结成冬生主任医师临床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经验。方法:收集成冬生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临床病例,总结其临床经验,举典型医案。结论:慢性肝胆疾病痞证病机特点是肝脾二脏互为影响,肝郁气滞,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虚及阳,阳虚寒湿内生,寒热错杂,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治疗采用辛开苦降法以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具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基础上,依据其寒热、虚实及涉及脏腑的不同,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1.
姚魁武教授认为,高血压性头胀的病机主要与气血失调有关,以气血郁滞、肝郁血虚为主,和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病机有所不同。姚魁武重视气血功能的调理以及气血与病症的关联性,认为通调气血法是该病症的重要治则,调节气血的失衡,使气血调和从而缓解病症,临证常用四逆散等柴胡剂以及越鞠丸、黄芪赤风汤等经方。  相似文献   

12.
升降散是清代温病大家杨栗山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所设,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外感邪热、火热内郁。该方经后世医家发展,灵活运用于临床,凡具外邪束表、里有郁热或湿热内蕴者,均可随证加减化裁,治疗多系统疾患。刘文军教授精研伤寒、温病等中医经典,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肾炎之中医病机既有伏邪为患,又有气机升降失常,后期更有络脉瘀阻;其中以外邪、湿热、血瘀为标;又肺、脾、肾3脏不足为本,各因素互为因果,然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刘教授通过临证经验总结,认为升降散一从伏邪立论,二从升降立论,三从络病立论。治病求本,谨守气机失畅、湿热内蕴、络脉瘀阻之机,确立解表祛邪、升清降浊、调气活血之法,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3.
陈以平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经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海颖 《新中医》2001,33(9):9-10
陈以平教授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认为本病以本虚标实为辨证特点,临床以扶正祛邪兼顾为治则,辨证分为热毒炽盛、脾肾两虚、阴虚内热、气虚血阏4例,分别治以清热凉血、温补脾肾、养阴清热、益气活血。  相似文献   

14.
宫晓燕认为孤立性肺结节中医可归为“肺积”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肺气阴两虚、脾气亏虚,实为热毒、气郁、痰凝、血瘀。临证外感六淫雾霾邪毒为致病的基础,强调扶正的同时解毒为要;认为气郁为致病的先导,调畅气机尤为重要,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同时脾胃健运为本病发展和预后的关键,应重视健脾胃,培土生金,散结祛瘀,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5.
吴寿善教授对"燥气大纲"有独到见解,不仅提出了有凉燥、温燥伤人、燥化寒湿、湿热伤人,并且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之复气伤人,寒湿之证是燥之胜气伤人。因此,可见《温病条辨》中所列杏苏散等方,正是为治燥之胜气、治燥之正化、治燥之本病而设。所列的桑杏汤等方则是为治燥之复病、治燥之对化、治燥之标病而设,从而使燥气之本标胜复病机霍然。吴教授还强调见化气为病有寒热之别,见寒湿者自当用温化,见湿热者自当用清泄。临证时还须注意表里寒热之不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技药愈病之目的。燥伤本脏除识别复气现症外,还要选药精当。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凡见杏苏散证而有痰黏、频咳、唾出不爽者,视其轻重而选加冬瓜仁、贝母、鱼腥草、半枝莲等品,以清复热,效果较好,若见小青龙汤证而兼复气为患者,追加药物亦可仿此。  相似文献   

16.
魏天贵  党中勤 《河南中医》2020,40(3):372-375
党中勤教授认为肝硬变腹水是由于肝病日久,肝病传脾或者脾虚肝乘,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疏泄不利,体内水邪泛滥,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标实为水。在肝硬变腹水的治疗中,党老师非常注重实脾,着力于补益脾气,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恢复正常,气机调畅,水湿得化。在培补中宫脾土的同时,党老师也非常注重水肿的消除,临床治疗中加入四苓散以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以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肿泄泻,且不妄用攻下逐水药物。党老师继承前人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健脾益气、活血利水为大法,总结出临证用药经验方黄芪泽苓汤,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疗效,能够消除腹水,提高血浆白蛋白。  相似文献   

17.
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倡导饮食宜忌相吻合:咳嗽、咳痰多为寒饮之邪侵肺,素体脾虚湿胜,故不宜服用瓜果、蜂蜜、白糖等物,畏其甜腻碍胃,致遏脾生湿。且市面所售治咳嗽中成药多为清热之品,与咳嗽之病因病机多不符,故多不能乱用,更不可滥用。因痰饮总属阴盛阳虚、本虚标实,故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同时还当分标本缓急,痰饮壅实者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邪,为治标的权宜之法。阳虚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而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因痰饮停积,影响气机升降,郁久又可化热,故本病有夹气滞、夹热的不同,又饮邪内蓄,复感外邪,易诱发而使病情加剧。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有无兼夹。另外,痰饮也可有凌心、射肺、犯脾及伤肾的转归,且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预防治疗。李发枝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青龙汤、甘草泻心汤、千金苇茎汤、麦门冬汤、半夏厚朴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等经方治疗咳喘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属临床多发且难治疾病之一,病情反复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增加癌变风险。本文旨在探析闫雪洁教授基于“寒热并用”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辨治思路及用药特色。闫雪洁教授认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为溃疡性结肠炎重要病机,临证常见湿热、热毒、瘀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损伤肠络而成。病久伤及脾肾,正虚邪恋致病情迁延难愈。临床多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之征象,强调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治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为基本准则,临证讲求分期论治、辨察体质、调气和血、调和阴阳。突出统顾寒热虚实,兼顾气血、体质,结合西医诊治优势,以求标本兼治,减少病情反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用方精当,化裁灵巧,效如桴鼓,为今后临床辨证治疗本病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痞满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痞满病机为脾胃受损,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致。本文对痞满的辨证特点加以总结归纳,认为痞满辨证首分虚实,痞满应与胃痛、鼓胀、结胸相鉴别。此外,本文作者结合导师钱会南教授的临床经验与案例,提出痞满的治疗法则为调理脾胃气机升降、行气消痞,并对痞满病各类证型的论治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并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20.
IgA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钦国  罗月中 《新中医》2003,35(12):3-5
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以发作性肉眼血尿与持续性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多为热在下焦,但热有实热与虚热之分,实热者为热盛伤络,迫血妄行;虚热者为阴虚内热,虚火扰络,络伤血溢。其次为脾气亏虚,气不摄血以及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治疗方法主要有清热凉血、养阴清热、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等,但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