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毛水泉 《光明中医》2004,19(5):29-30
东汉张仲景所著之《金匮要略》 ,一共载有 3个建中汤。即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由饴糖 18g ,人参9g ,蜀椒 3g ,干姜 6g组成 ;小建中汤由桂枝 9g ,生姜 9g ,白芍18g ,大枣 12g ,饴糖 3 0g ,炙甘草 6g组成 ;小建中汤再加黄芪 15g ,即为黄芪建中汤。建中 ,就建立中焦脾胃之气。脾胃之气有二 :一为脾胃之阳气 ,二为脾为之阴气。脾胃之阳气虚 ,则阴气盛 ;脾胃之阴气虚 ,则阳气旺。两者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气机受阻 ,升降失司。因此 ,谈建中 ,必分阴阳二气 ,上述三个建中汤 ,是建立脾胃之阳气 ,还是建立脾胃之阴气呢 ?笔者…  相似文献   

2.
小建中汤,因其能建立中焦脾胃之气,而名"建中",全方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饴糖、大枣组成。本方多次分见于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临床同治外感与内伤脘腹痛,效验甚佳。  相似文献   

3.
小建中汤证涉及上中下三焦,多个脏腑,病机根本在于中气不立,进而导致四维皆病。针对此等上下交损之证,张仲景重用甘药,创立“建中”一法,通过立中气,调和气血营卫,使肝胆脾胃气机升降复常,继而回归阴平阳秘,五脏和合状态。小建中汤中生姜、大枣、炙甘草皆入脾经,同主中州,是圆心的角色,也就是车轮的轴,同时生姜味辛主升,大枣质醇主降,配合桂枝、芍药助戊己之土恢复健运,营卫相谐,中气轮转,布散有道,阴阳制衡,也是五脏生克制化的必要条件,是五脏安和的基础。小建中汤其实为治中气不立的母方,是恢复中气升降功能的根基,辨证时抓住疾病的本质,可用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法度为常,用药可变。“建中”之“中”反映了小建中汤的本质,中气立,则营卫协调,四维皆建,人体内外和谐,阴平阳秘,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均是对“建中”法的延伸。脾胃居于人体五脏之核心地位,脾气充则五脏受荫,脾气虚而百病由生。因此,善治脾胃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治五脏。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强调"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其建中法将"保胃气"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创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大建中汤,分别治疗虚劳里急,虚劳里急诸不足证及虚寒腹痛。小建中汤主要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虚劳病中焦虚寒,阴阳两虚证;"黄疸"病属脾虚气血不足证;房劳过度所致诸证。黄芪建中汤方较小建中汤补虚作用更强,阴阳俱虚偏于脾胃气虚者应用黄芪建中汤疗效颇佳。大建中汤适用于素体虚、病情急且重、腹痛较重的患者,即中阳虚弱而脘腹冷痛,阴寒内盛而上逆之人。三建中汤选药精准,配伍巧妙,扶正祛邪,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5.
刘亚光 《中医研究》1993,6(4):27-28
中者,脾胃,建中,即建立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水,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阴阳协调的枢纽。以仲景小建中汤为代表的建中法,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益阴和阳,调和营卫之功,可使脾胃之气健复。因此,建中对于脾胃阴阳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脾胃与五脏六附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上却密切相关,故不少疾病常可从建中入手而获效,此即“治脾胃而安五脏”之谓。从广义来说,仲景之大建中汤及理中汤等亦具建中之意,然其立法与此有别,本文不拟涉及。兹就建中法的临床应用,试举数则如下。建中达邪  相似文献   

6.
人体营卫之气是阴阳之气的具体表现。营卫之气由中焦脾胃化生。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于脉外;营对卫有滋养作用,卫对营有推动、卫外温煦的作用。卫气每日至阳而出,至阴而入,是有规律的。其"出"与"入"是由肝升、胆降来完成的,故营卫与肝胆密切相关。本文从肝胆气机升降调营卫,治疗营卫失调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10余次)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胃气的弱)作为疾病发展(传变)和转归(预后)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1 太阳受邪责在营卫 <伤寒论>认为"脾胃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肝肾之阴",是六经发病的内在根据. "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尚论篇>).病邪外袭,必犯太阳,营卫首当其冲,营卫失调而罹病.  相似文献   

8.
营卫由中焦脾胃化生,与肢体功能关系密切。营卫是气血功能的体现,气血的正常运行是营卫调和的关键,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皆可使营卫失调而致痿证。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生于中焦脾胃,而营卫从中焦生成后循行于经络之中,气血充足则营卫养护之力强,从阳明经调节营卫,可使营卫协调而气血调和。治疗上,主取阳明经腧穴,予补气或行气针法,通过补养营卫或调营通卫,从而达到治痿效果。  相似文献   

9.
便秘病位多居中州脾胃,太阴、阳明只因脾胃阴阳盛衰而异,虚者补不足,盛者损有余,虚中夹实者多因中州运化无力,津液不足、水饮、积滞而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肠腑失于濡润,糟粕难以排出。桂枝汤治疗便秘,一是表邪得解,里气自合,“不大便”自然而解;二是太阳阳明合病,伴“汗出多”“脉浮虚”者须顾及“阳浮而阴弱”的病机特点,以桂枝汤;三是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解肌和营卫,顾护津液,防止伤津传变;四是从药证分析,桂枝汤方药具有通便、培中化饮之效。痰饮盛者当以温药和之,去桂类方不在“去桂”,而在“去芍”,以去桂加术汤类方化饮通便。中州虚损者以桂枝加芍药类方,小建中州,营卫自和,津液乃生,虚中兼有食积或湿滞者以桂枝加大黄汤微微调和脾胃。津液亏虚者以桂枝加葛根汤生津液,升举阳明胃气,清气升则浊气降,津亏更甚者以瓜蒌桂枝汤生津润肠通便。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调和营卫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首载张仲景《伤寒论》,其具有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之功 ,为治疗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临床应用广泛 ,尤其在多种过敏性皮肤病应用 ,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文献报道多见。由此 ,我们大胆尝试该方原方或加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运用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就桂枝汤调和营卫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作用从以下方面简要论述。1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调理中焦脾胃为基础营卫之气与脾胃功能紧密联系 ,脾胃功能失和又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或加重相关 ,调理中焦脾胃 ,对支气管哮喘起到防治作用。1 .1 营卫之气与脾胃功能的关系 张仲景非常重视中焦脾胃作为营卫…  相似文献   

11.
蒋先伟  马战平 《河南中医》2021,41(4):495-498
“一气周流”理论从气机升降出发,建立了一气化四象的人体气机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中气为轴,四象为轮,循环运行,生生不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机为脾陷胃逆,风邪外受;脾湿胃壅,肺气不降;肾气不温,痰瘀留驻等,中气的盛衰为贯穿疾病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可从健运脾胃、运土化湿、温肾助阳、祛痰化瘀等方面恢复体内气机流转,“一气周流”则疾病自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唐宋教授临床对胃痛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结果: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分为脾胃气虚、中焦气滞、中气下陷、瘀阻胃络、湿热中阻、气阴两虚、脾胃虚寒,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金铃子散、七味香苏饮、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丹参饮、失笑散、芩连温胆汤、四君子汤、沙参麦门冬汤及经方。结论: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4.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15.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6.
张馨月  郑佳昆 《河南中医》2020,40(3):336-338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里,又窜走六经、三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表现症状略有不同。早期病机为湿毒郁肺,枢机不利,宜化湿解毒、宣肺行气,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加减;中期病机为热毒闭肺,腑气不通,宜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极期病机为内闭外脱,宜开闭固脱、清热救逆,方选四逆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恢复期病机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余邪未尽,宜益气养阴,补脾肺,祛余热邪毒,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在预防方面,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益气固表。  相似文献   

17.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湿热最易损伤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调也最易内生湿热。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湿性黏腻,又很少传变,难以清除,必然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当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所以叶天士提出"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临床凡是内伤杂病属痰、饮、水、湿类疾患,都可以此法变通应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等临床应用即其实例。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9,(11):1010-10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于中医黄疸、肝瘟等范畴。基于扶阳思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基本病机为阳虚为本、毒邪为因。治疗上提出"次第治疗"原则,初期宜清通上焦阳明郁热,予桂枝法,方选桂枝二陈汤和茵陈蒿汤加减,使邪有出路;中期宜疏通中焦脾胃,予培土法,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恢复中焦枢转之机;后期宜温扶下焦元阳,予四逆法,方选茵陈四逆汤加减,以补充坎中元阳,最终实现三焦阴阳自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20.
中气升降思想源于《易》、《河图》之理,《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创立中气升降理论,明清时期中气升降理论得到发展。不同时期医家将此理论用之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药各具特色尤以明清时期医家对其阐述最为明确详尽。从历代医家观点看,中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很多医家都强调中气升降在脏腑气机上下阴阳相交中的枢机作用。中气升降是阴阳升降、五行生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轴,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就会产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