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痞证是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文章从痞证的渊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总结痞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将痞证分为"胃痞""肝痞""肺痞",采用"辛开苦降、泻中寓补、甘温扶脾、调和肝脾、开宣肺气"五法展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典型医案,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方面入手探讨冉雪峰治疗胃脘痞痛的学术经验。冉雪峰认为胃脘痞痛的主要病机为寒热错杂、痰气交阻、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热互结、瘀血凝滞、胃阴虚、胃气虚等,但多以寒热错杂为基础相互兼夹,治疗总以辛开苦降为主,和胃降逆,开上痹,畅中气。  相似文献   

3.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其临床表现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2-3])。现就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对"胃痞"与"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乃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景岳全书·心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3-185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由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情志内伤、体质素虚等原因所致。临床病变多以胃脘作胀或疼痛等为主,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于健运,中焦气机阻滞,久则由气及血,主要与脾、胃、肝等脏腑有关。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疏通气机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于"胃痛""痞满"等病证。本文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毒热、气火观理论等方面综述其中医病机;从气血辨证、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面概述其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从溃疡分期、胃黏膜征象、胃动力、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胃肠黏膜细胞因子及电镜检测等现代医学指标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辨证论治研究。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复杂,辨证困难,临床治疗可根据具体病机和证候,结合相关客观指标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林平主任医师观察以"胃痛""胃痞"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发现其二者证素基本相同,病位与胃、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多表现为气滞、气虚、阳虚和湿。林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多见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主要病机"脾虚气滞"贯穿疾病始终。林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辨证上注重"体质、病证结合",治疗上强调"脏腑并调",以"调脏运气汤"为基础方,随"证、症、病"加减,使机体阴阳气血归复平衡,充分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慢性疾病治疗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作为症状的"不寐"与作为病证的"不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不寐""病证""症状"三者的含义以及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上的区别与联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二者的含义不同,后者在临床表现中可以包含前者;在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上,二者有异有同;阴虚火旺是其最常见的共同病机;补虚和清热是其治法上的共同点。结论: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临床"不寐"的治疗提供针对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胃痞在脾胃病证中较为常见,是临证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复杂。中医学认为: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辨证治疗胃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以胃排空延缓或障碍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痞满""呕吐""胃痞"等范畴。目前研究认为:导致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病机是中焦气机逆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现代医学中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及胃肠激素变  相似文献   

10.
介绍傅志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傅志泉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当属中医"吐酸""嘈杂""反胃"的范畴。诊治上,强调寒热错杂、肝郁气滞、肝火犯胃、脾胃虚弱是该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以消痞调胃为治,理气和胃为要,清肝护胃取效,补气益胃建功等治法;选方用药上,惯用药对配伍,别有独到,效如桴鼓;并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调护之经验,附验案分析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伊春锦主任对运用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有其独到见解,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不同阶段病理特点不同.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分期论治,初期宜“清”、宜“消”、宜“疏”,久病宜“补”、宜“养”,同时应注意攻补兼施、谨守平衡,并主张衷中参西,制酸护膜,解郁怡情,调护起居...  相似文献   

13.
的:探讨疏肝和中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68 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 治疗组给予疏肝和中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8周为1个疗程,随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变化及食管黏膜修复作用,及其对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水平影响,评价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1.2%; 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0.1%,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中药对改善嘈杂易饥、神疲乏力、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等肝胃郁热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 中药组能更好促进食管黏膜修复作用,达到良好效果。 疏肝和中汤联合雷贝拉唑可以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水平。结论:疏肝和中汤联合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16.
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疏肝和胃法以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及内镜检查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93.33%;疏肝和胃法治疗酸反流、混合反流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6.67%。结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对于混合反流的疗效比酸反流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痞满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痞满病机为脾胃受损,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致。本文对痞满的辨证特点加以总结归纳,认为痞满辨证首分虚实,痞满应与胃痛、鼓胀、结胸相鉴别。此外,本文作者结合导师钱会南教授的临床经验与案例,提出痞满的治疗法则为调理脾胃气机升降、行气消痞,并对痞满病各类证型的论治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并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