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两个平行班,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中医阴阳学说教学,结果表明:接受阴阳鱼太极图方法教学的学生,对阴阳学说的理解与记忆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均较接受常规教学方法的学生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重要理论工具,涉及藏象、经络、病机、治疗、方药、针灸、养生等中医学主要理论范畴的内容.对于阴阳的概念,应理清阴阳与矛盾的关系,并区分哲学阴阳与医学阴阳的不同.医学阴阳有其特定的医学内容,可直接用于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主要包括:①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阴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推理工具在医学中的应用,是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而在此之前的医事活动只是些不成系统的对应疗法的经验片断,如马王堆出土医书中记载的以砭切割排脓,以“桑汁涂之”治虫蛇咬伤等等。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使医学不只是限于某些疾病的对应治疗,且可“推  相似文献   

4.
潘毅  严灿  杨页君 《国医论坛》2002,17(1):17-19
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深奥古博 ,若纯从文字理解 ,难得真意 ,若配以太极图解 ,能使学习者就图明理 ,使深奥的文字形象化 ,大大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太极图相传为宋·陈抟所作 ,图虽简单 ,但内蕴丰富 ,可以解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内容及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1 解释阴阳的概念与特征1 .1 解释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含有对立统一的观念。太极图中一白一黑相对而立的两条阴阳鱼分别代表着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其中白鱼代表阳 ,而具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兴奋、…  相似文献   

5.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只要人们按照“法于阴阳”的总原则去做,就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6.
中医关于睡眠与觉醒机制的阴阳寤寐学说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得到了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阴阳相合,寤寐调适;阴阳失调,寤寐失常。阴阳寤寐学说对临床指导睡眠障碍的辨证施治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是医学的独特体系,传统医学之所以存在2000年,因为它具有物有的思辩,从自然生态观与人的有机联系,对于疾病,不是孤立地看病,以整体看局部,用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重视和发展中医之阴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 ,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临床上 ,由于某些不确定的因素 ,致使阴阳学说理论并未有效地在中医药诊疗疾病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笔者通过对中医阴阳学说理论的深入剖析 ,以求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理论精髓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耗散结构论看中医的阴阳平衡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观点似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观相抵触,或有人认为这要打破中医的阴阳平衡观。到底这2种学说有何异同呢?1 关于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普里高津于1969年提出。通俗讲,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定阀值时,系统就可以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具体讲,形成耗散结构应具备的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内外环境之间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远离平衡态。即普里高津强调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用公式表示:ds=des+dis<0。式中des为熵流,是表示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  相似文献   

10.
中医阴阳学说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喜新 《河南中医》1997,17(5):264-265
中医阴阳学说的数学模型赵喜新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阴阳学说/分析数学模型,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的基本内容可以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可在此基础上运用。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和运用,古人仅停留...  相似文献   

11.
于磊  刘华一 《河南中医》2016,(10):1706-1707
张景岳作为我国明代的医学大家,对阴阳的理解和认识有其独特之处,在继承了前人的阴阳观的基础上,对于阴阳一体,一分为二论述更加详细,阴阳变化,从一而生,互根互用,并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理论。张景岳将阴阳理论运用于临床,为临床上重视真阴为本,补肾中运用育阴以涵阳及扶阳以配阴等治疗大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创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补肾良方,对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发展都有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朱燕  李军  蔡新伦 《光明中医》2016,(19):2766-276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4年昆明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医证型分别用Excel软件作成数据库,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2型糖尿病主证分布仍以气阴两虚为主,共246例(81.45%),热盛津伤型17例(5.65%),阴阳两虚型39例(12.9%),气虚质与气阴两虚的OR比值为1.84,阳虚质与气阴两虚之比为0.566。结论在气阴两虚为主证中,气虚质为气阴两虚质的危险因素,阳虚质为气阴两虚质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胃肠疾病与调畅气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疾病发生的内因主要是气机的升降斡旋失司。通过论述气机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指出气机升降失常是胃肠疾病的病理基础,阐明调畅气机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典哲学元素潜在着精确的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及数学模型公式;奇数类演化律公式S=2m+1是其理论数学模型公式;《模型中医学》揭示了生物全息论的本质,阐明了任何相对独立的生命结构"全息元"(无论宏观器官层次或微观基因层次),按照统一的哲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及奇数演化律公式而演化。"精、气、阴阳"衍生轨迹符合奇数演化律解释。  相似文献   

15.
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8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疗效 ,以参芪地黄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84例。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 ,主证、常规指标 ,如 2 4h蛋白定量、Cr、BUN、C3 、IgA、IgG、IgM等的变化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益气养阴法对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气滋阴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经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就诊的80例经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经期延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益气滋阴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5.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阴两虚型经期延长患者采取益气滋阴方进行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杜锐玲 《河南中医》2013,33(7):1014-1015
临证对于久病不复、大病之后或大病初愈者,不要刻意地以人力来代替天地对万物的化生.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到并且保护病人自身的这种化生、向愈能力,不要人为地干扰、破坏这种自然存在的长养、调和以及化生力量.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论中医理论的系统化及气化学说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寻求正确发展道路的同时,在大搞中医药现代化的热潮下,更应重视继承,只有良好的继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而传承障碍却是阻碍中医理论顺利继承并获取良好临床疗效的大问题,对于大多数无人指导而只能靠自己摸索的年轻一代中医而言,面对博大精深而又学派林立的中医理论,总感到茫然无绪、不知所措.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整合目前中医中各种学说,以便于年轻的一代中医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好中医理论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实践,以疗效来说明中医的优势所在."气化"是中国传统科学中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是描述脏腑组织如何发挥其功能特点的重要依据.根据人体各部的气化特点,以三阴三阳为标准将人体划分为各有特点而又紧密联系的六大系统,并引入运气和标本中气学说以分析阐述各系统的气化(功能和特点).生理上,通过气化以维持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并通过系统间的相互生化制约取得整体上的阴阳平衡;病理上,内伤(系统自病,包括脏腑、经络的损伤以及精气的盈虚)和外感(外界六气引发,包括伤寒、温病)疾病均导致气化失常而通过形体苗窍的变化表现于外.治疗上,利用药物的偏性调节脏腑、燮理阴阳、驱邪外达以使气化恢复正常.如此,以气化为主线索,将内伤脏腑气血、外感伤寒温病及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统一为一个整体以便于学习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朱蔓佳  陈钢 《河南中医》2009,29(4):323-324
左为血,右为气,包含了气血阴阳的功能,既指身体部位,又指气血的升降;病在左侧属血分,多为血虚或血瘀,可加入补血或活血药;病在右侧属气分,多为气虚或气滞,可加入补气或行气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