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1992年6月至1993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类风湿性关节炎专科门诊对82例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中医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等调查。结果表明:①肝肾两虚为最常见的证型,共50例,占总例数60.98%;②寒热错杂型次之,共36例,占总例数43.90%;③82例患者中,有瘀血症候者39例,占47.56%。④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热象表现,共49例,占59.76%。⑤本组患者内中医证候单纯者较少,共32例,占39.02%,而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夹者多见,共50例,占60.98%。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初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SPSS(11.0),从全国九所医院收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39例,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地域、双手X线分期、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双手X线分期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年长者以肝肾不足兼痰瘀阻络为主.在病程方面,肝肾不足兼痰瘀互结型病程最长.各地域间证候分布不同.双手X线分期提示各证候均以Ⅱ期为多,其中寒湿阻络型以Ⅲ期、肝肾不足兼痰瘀互结型以Ⅰ期少见.性别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在证候分布上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经<黄帝内经>的酝酿,<伤寒杂病论>的确立以及历代医家的丰富与完善,证候作为中医学一个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已逐步抽象定形.但传统中医理论的模糊性导致证名、证候繁杂紊乱,临床使用颇不规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临床教育、科研的发展,对证候的认识再次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证候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中医证候规范化成为中医理论研究突破的最大难点,不少专家学者对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多个疾病同一证型的证候及规范化作了研究,其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14例患者的证候和辨证分型进行分析。结果:对相关证候进行聚类分析后归为5类,分别为:虚实夹杂(43.9%)、肝肾亏虚(19.3%)、寒湿阻络(16.7%)、湿热阻络(9.6%)、痰瘀阻络(8.8%)。结论:聚类分析得出的辨证分型与文献报道相近,临床辨证与聚类分析后的证型分布符合率为92.9%。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的发病情况,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中医“四诊八纲”,应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技术,收集了昆明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籍贯、病情、病程,并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症状、体征资料。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在基本证候分布、基本证候组合规律、证候组合与病情分级的关系、不同病情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明昆明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主要中医证候类型,为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奠定基…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与X线分期关系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 RA)是一种以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临床多发病、疑难病。骨质破坏是其特征性改变 ,X线检查对 RA的诊断及治疗愈后的判断意义重大。通过对 182例第一诊断为 RA的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及 X线分期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RA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主要证候表现与 X线分期之间分布不同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从医院病案室数据库中查出 1991年 1月~ 2 0 0 1年 6月第一诊断为 RA的患者病案号 ,共计 30 3例 ,查阅病案 ,登记其中医诊断的证候分类 ,并复印其 X线报告结果。放射科医…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查阅近30年来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例,在流行病调查和RCT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RA中医证候分类学的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在重点探索RA寒热证候的基因组表达谱区别、RA中医四诊信息分类的统计学依据以及与传统中医分类的联系、RA中医证候分类与疾病分类指标的关联关系、RA中医证候分类与ACR疗效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认为RA中医证候分类有系统生物学基础,RA中医证候分类能对RA再次分类,并对RA的进一步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的系统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为例, 在流行病调查和RCT临床试验的基础上, 开展了RA 中医证候分类学的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在重点探索RA 寒热证候的基因组表达谱区别、RA中医四诊信息分类的统计学依据以及与传统中医分类的联系、RA 中医证候分类与疾病分类指标的关联关系、RA 中医证候分类与ACR 疗效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 认为RA 中医证候分类有系统生物学基础, RA 中医证候分类能对RA 再次分类, 并对RA 的进一步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收集150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X线分期、年龄、病程等相关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50例中以寒湿痹阻证最多,其次为肾气虚寒证;证候类型与患者年龄和病程相关,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年龄偏高,病程较长,与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X线Ⅰ期分布明显多于肾气虚寒证与肝肾阴虚证,而前者的X线Ⅲ期分布明显少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A的证候以寒湿痹阻证和肾气虚寒证为主,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湿热痹阻证和寒湿痹阻证越少,而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越多。湿热痹阻证和寒湿痹阻证X线分期以Ⅰ、Ⅱ期居多;而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X线分期以Ⅱ、Ⅲ期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涉及变应原、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炎性介质之间的层级急慢性反应,而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对现有治疗方案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部分患者临床效果不佳。中草药治疗AR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临床治疗AR的经常选项。由于古代医籍中关于鼻鼽的描述与AR的临床表现非常接近,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风寒、肺中虚冷、邪郁化热生风。所以,现代中医认为鼻鼽包括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窦炎及血管舒缩性鼻炎。根据鼻鼽(包括AR)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应当属中医风病范畴。但现代中医辨证AR偏重于脏腑虚损,忽视风邪的辨证,与临床治疗必用风药的现实形成较大反差,甚至导致临床研究不重辨证的反常现象。文章从中医治疗AR必用风药的现象出发,结合传统中医论述和现代风病理论研究成果,提出AR属于中医外感风病范畴,风邪是主要病邪,临床辨证应突出风邪,祛风胜湿法是关键治法。并根据临床治疗AR所用经典名方大多源自《伤寒论》,且都是以风药为主、治疗外感病的处方,并且效果良好,推断风药具有的"祛风止痒"功效可减轻或阻断鼻黏膜的变态反应,达到止痒、止嚏的目的;"祛风胜湿"功效可减轻鼻黏膜水肿,起到止涕、通塞的作用。现代研究也发现,以风药为主的经典名方和临床用于AR治疗的风药大多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说明祛风胜湿法及其指导下的风药治疗AR不仅符合中医传统理论,而且具有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资料的统计分析,探索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收集的1120例患者辨证分型,归纳、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学规律,分析其中医证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期、地域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活动性、地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证以风寒湿痹证为主,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结论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呈现风寒湿热夹杂、气血阴阳亏虚、痰瘀互结的特点,活动期和疾病初期实证为常见证型,缓解期则以虚证为主,痹证日久,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3.
祛风除湿活血养阴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祛风除湿活血养阴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影响。 方法 67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按病情、年龄、性别均衡后分为基础治疗组(22例)、激素组(23例)及中药组(22例),分别采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小剂量泼尼松+非类固醇抗炎药+免疫抑制剂、中药+非类固醇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治疗8周,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积分。 结果 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20.0%(4/20),激素组81.0%(17/21),中药组85.7%(18/21),激素组和中药组优于基础治疗组(P<0.01)。治疗前疾病活动分数(DAS)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中药组和激素组 Ritchie关节指数(RAI)、肿胀关节数目(SwJ+s)、红细胞沉降率(ESR)、通过100 mm视力对照表进行的一般健康状态(GH)评估、DAS均有明显改善(P<0.05);基础治疗组仅GH有明显改善(P<0.05)。 DAS治疗前后差值3组组间比较:中药组(0.92±0.59)和激素组(0.87±0.60)比较,Z=0.422,P=0.673;中药组和基础治疗组(0.25±0.77)比较,Z=3.836,P=0.000;激素组和基础治疗组比较Z=3.795,P=0.000。不良反应的累计积分3组排序为中药组(3.76±2.72)<基础治疗组(9.10±6.01)<激素组(14.38±9.36),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具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起泡加内服中药治疗寒湿、瘀血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12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采用针刺拔罐起泡加内服中药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结合口服复方环磷酰胺片治疗;疗程为2个月,2个月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25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56.92%,总有效率93.85%;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26例,无效12例,愈显率为38.71%,总有效率为80.6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组内寒湿痹阻证与瘀血痹阻证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寒湿痹阻证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寒湿痹阻证疗效更好;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ESR、CRP、RF均有明显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拔罐起泡加内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疗效显著,对于寒湿痹阻证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肝脾失调、内生风湿"的证候特点和辨证标准,为临床选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315例RA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运用中医内生五邪相关理论,以及因子分析、Kappa值分析等方法,分析调查数据.结果:RA临床表现特点,既有类似外感风湿痹病的局部关节症状,也有发病前和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与祛风除湿中药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风湿内扰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CKD3期提供中西医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CKD3期中医辨证分为气阴(血)两虚、风湿内扰、肾络瘀痹、湿热内蕴4种证型,符合风湿内扰证挟或不挟其他3证为入组条件。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共入组60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组(23例)给予苯那普利10mg/d口服;中医组(20例)给予辨证选方组合;联合组(17例)采用上述两药合用,总疗程24周。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中医证候均以风湿内扰挟气阴两虚、肾络瘀痹为多,其中中医组占75.0%,西医组占60.9%,联合组占82.4%。共54例患者完成整个试验,其中中医组19例,西医组19例,联合组16例。3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4.2%、78.9%、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7%、94.7%、100.0%)比较,联合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西医组血肌酐(SCr)治疗24周/治疗前比值明显高于联合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eGFR)治疗24周/治疗前比值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而中医组与联合组之间SCr和eGFR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尿蛋白定量治疗24周/治疗前比值联合组均值和中位数均小于其他两组,无一例出现尿蛋白>2.0g/d。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西医组明显高于中医组(30.4%vs10.0%,P<0.05)。结论对于CGNCKD3期具有风湿内扰证患者使用苯那普利联合祛风除湿为主辨证组方中药具有良好的肾保护作用,延缓肾衰进展,提高临床总体疗效,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CGNCKD3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研究隔姜铺灸法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证)的疗效。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 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2019 年 3 月至 2021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随机分为观 察组与对照组,各 30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隔姜铺灸法联合西药(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联合硫酸羟氯喹片)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 %,高于对照组 的 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 86.67 %,高于对照组的 60.0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屈伸不利、恶风寒、关节作冷、肢体沉重评分均有不同程度 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屈伸不利、恶风寒、关节作冷、肢体沉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晨僵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缩短,且治疗 后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少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 疗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8 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估(DAS28)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 VAS、DAS28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 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隔姜铺灸法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提高 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现状,提出RA中医诊治的思路:从中医病因病机的特点以及辨治与结合现代检查,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来发挥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优势,提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内服外洗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RA患者共120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60例;两组均依据《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给予非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片(10 mg/次,1次/周),来氟米特片(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蠲痹汤加减内服(1剂/d,早晚煎煮口服)和外洗(药渣熏洗病变部位2次/d,30 min/次)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两组血清和关节液中MMP-3和TIMP-1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患者中医症状各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RF,CRP,血清和关节液中MMP-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用药基础上,蠲痹汤加减内服外洗治疗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ESR,RF,CR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下调血清和关节液中MMP-3水平而上调TIMP-1水平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研究手段,可以在同一时刻对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获得特征性的基因表达谱,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中医现代化研究,如中医辨证的标准化。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基因组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