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气"理论来源于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四圣心源》,本文从"中气"理论探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与"中气"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治疗原则。认为功能性腹痛综合征责之思虑伤脾,脾阳虚弱,中气无力斡旋,四维皆病,气机不畅,阴阳失调,病机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以阳虚夹湿为主,治疗上以温阳补土为大法,四维兼顾,调畅气机,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2.
袁琛  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2021,38(5):601-603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历代医家对于哮喘的病机多有阐发,认为肺中伏痰是发病的宿根。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强调中气在疾病的中核心作用,文章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探讨哮喘的诊治,认为哮喘的关键病机是“中土虚损,兼及他脏”,治疗中首当培补中气,兼及四维,使气机流转,咳喘乃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元御的神志观在生理上强调神志与五脏相应,神志因气血阴阳之升降、脏腑气机之变化而生,病理上重视中气升降失调在发病中的作用,突出“土虚胃逆”的关键病机,治疗中提倡培养中气、降肺胃、升肝脾,以恢复脏腑气机。  相似文献   

4.
梁海敏  余思思  田宁 《河北中医》2023,(2):321-324+329
黄元御从“气”的层面创立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理论。以“一气周流”理论为基础,认为上热下寒证病机有中气亏虚,升降失调;水寒土湿,君相失根;木郁土湿,左旋失调;肺胃不降,右旋失调。其治疗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下脾胃及四象的生理特性补虚泻实,标本共治,使中气运动,四维轮转,周流顺畅,百病自消。治则包括:治脾胃以恢复斡旋功能,温肾燥湿以助气周流,疏肝燥湿以使左路升发,清降肺胃以复右路降敛。  相似文献   

5.
便秘的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黄元御认为可以从中气升降失常、中气衰微、阳明之主气燥金辨治,归根结底依然是水寒土湿木郁,治疗上主张温肾暖脾达肝。陆家龙教授认为便秘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血亏虚、阴虚血燥、气机失调,并结合“燥为虚证”的观点,指出临证治疗不能一味温阳温肾,应辅以健脾润肠之剂,选药上应补气养血润燥兼而用之。  相似文献   

6.
周雅新  王玉娟 《光明中医》2022,(16):2906-2909
《四圣心源》一书,理论基础多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治法多尊崇仲景。黄元御精通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立论,十分重视脾胃及其功能,多次强调培补中气,认为脾升则肝肾升,胃降则心肺降。同时黄元御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提出“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故用药时甘、辛味药物为多,而黄氏有言“降胃必用半夏”,《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平,现多认为其味辛温,黄元御则认为半夏具有辛燥开通之性的同时,还有沉重下达之性,且专入胃腑,主用于降逆气。  相似文献   

7.
甘考  刘厚强  蔡彦 《新中医》2023,55(14):220-224
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基于“一气周流”气机运动理论,认为咳嗽的根源在肺胃,中气不 足、其根阳虚是咳嗽的主要病机。依据此病机将咳嗽分为湿嗽与燥咳,治疗上主张重用辛温补中之品,配合解 表、清肺、降气诸法,随症加减,其学术思想对后世研究和治疗咳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黄元御目病辨治主要临床经验与治学思想并择医案予以介绍。通过解析黄元御对于目窍生理及病理的阐述,讨论其对目病病机的认识,并通过方剂分析探索黄元御治疗目病的用药特点及辨治目病的指导意义。黄元御认为目病标在浊气逆冲,机在脾陷胃逆,根在水寒土湿,重视中气在目病辨治中的作用,用药亦强调脾胃之气、升清降浊。特别是因其为庸医损目而以身立案,深刻揭示了其目病辨治思想内涵以及成果,为后世医家广泛传承,应用于临床每得良效,是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两方面阐述了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对脏腑生理病理,注重脾胃中气升降顺逆,谓心肺肝肾之气同升降,皆取决于中气,脾胃中气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精神之化源,及赖以升降之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脏腑各安其位而履其职,气血充旺,精神交泰。中气升降窒塞,脾土下陷,胃土上逆,则阳化匮源,阴生乏本。胃土上逆则火炎金逆,气为之滞而神为之飞;脾土下陷则水沉木陷,血为之淤而精为之遗。诸般上逆、下陷、左淤、右滞四维病变,悉归居中气升降乖违。故论治首重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顾四维。于内伤杂病,宗仲景“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之旨,谓“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基于此,论治血证多从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以燮理中气升降立法,环顾四维。文章对血淤、衄血、吐血、便血、溺血的病机及立法、遣方,逐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任存霞  许俊平 《河南中医》2012,32(7):800-801
糖尿病属肺、脾(胃)、肝、肾四脏同病,早期主要病在肺胃,中晚期则累及脾肝肾.治疗时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分别采用清泻肺胃法、清热除湿法、阴阳双补法、泻南补北法、温阳利水法、温清并用法、活血化瘀法治之.  相似文献   

11.
李征  杨军 《河南中医》2021,41(4):499-502
中土平和是气机升降有序的关键,脾胃调和,则痰湿无以生,气血充沛,肝木不郁,肾水得滋,则内伤发热可愈.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健脾和胃善用黄芽汤,肝气升发无力加桂枝、牡丹皮以疏肝,肺气不降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内伤发热为肝郁所致者,应当健脾、疏肝、温肾并举,治以疏肝调畅气机,同时健脾益肾,采用柴胡芍药汤加减,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韩明亮 《光明中医》2016,(21):3196-3198
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传统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及我科临床的证治体会,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概述,提出支气管哮喘主要与肺、脾、肾相关,病机是肺气不降而上逆。在临床治疗时,当根据病人"三因制宜"原则,或重左路升发、或重右路敛降、或健运中州、或补或泻,目的是恢复一身之气左升右降、中焦斡旋的正常运行模式,使正常之气得以宣发肃降,正胜邪退,阴阳调和。  相似文献   

13.
清肺排毒汤经临床实践证明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有效方剂,由4个古代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具有极大的理论挖掘价值和传承价值。分析其4个经方的功效特点可知,麻杏石甘汤宣肃肺气,五苓散温阳化气、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在此基础上,推演其组方规律可知,麻黄、细辛2药升降相因、宣肃肺气,为君药;茯苓、猪苓、泽泻、山药、藿香、杏仁、桂枝、白术8药温阳化气、利水祛湿,为臣药;生姜、半夏、陈皮、枳实、射干、紫菀、款冬花、柴胡和胃降逆、利气祛痰,为佐助,石膏、黄芩清肺化痰降逆止咳,为反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清肺排毒汤组方配伍重在调节气机的升降浮沉,祛除寒湿瘀毒的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水饮、血瘀、痰浊,应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病久伤正者,给予白术、黄芪、太子参等益气健脾,配伍当归、川芎等行气养血活血。水肿明显者,应脾肾双补,温阳化气利水,常用附子、生姜温阳化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配伍白术健脾补气;痰瘀互结者,予半夏、白芥子等温肺暖脾化痰,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桔梗、枳壳行气化瘀。脾胃在本病发病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平素注意顾护脾胃,可减少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和感染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7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咳嗽专病门诊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641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总结常用药物组合与证型的关联性,从而获得慢性咳嗽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结果:慢性咳嗽治疗主以祛风宣肺为主,常用药物有炙麻黄、黄芩、前胡、厚朴、炙紫菀、炙款冬花、细辛、青风藤等;兼湿热郁肺者,佐以清热化湿,常用药有薏苡仁、佩兰、白豆蔻、广藿香等;兼有肺阳亏虚者,佐以温阳健脾,兼寒饮伏肺者,佐以温阳化饮,此2证常用药有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细辛等;兼有痰湿阻肺者,佐治以理气燥湿、化痰止咳,常用药有紫苏子、紫苏梗、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等;兼肺阴亏虚者,佐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常用药有麦冬、芦根、白茅根等。结论:慢性咳嗽以祛风宣肺为基本治法;遣方用药须兼顾宣降共施,寒温并用,肺脾同治。  相似文献   

16.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徐里 《河南中医》2016,(5):775-777
蒋宝素尤重人体之肾气,认为肾的元气不足可致各脏疾患,如命母虚寒则火不生土,脾阳亦虚,生泄泻、痞满等疾;因肺主气,肾纳气为气之根,若肾虚气不归原,则肺气无从依附而生喘咳诸病,且肺肾为母子关系,子盗母气则肺病发;若病起于肝,则常传之于脾,注之于肺,下连于肾,故治病求本,肝病也常从肾来论治。蒋宝素在使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时,阴素虚者去辛热之桂、附以成六味;有热盛者易熟地黄为甘寒之生地黄;兼脾虚者合健脾益气六君子汤,偏阳虚者合理中丸;兼心阴虚者加生脉饮以滋养气阴或合天王补心丹以养血安神;若阳虚欲现脱证者,则去茯苓、泽泻、牡丹皮之利泻,加肉苁蓉、鹿茸、枸杞以纯补回阳。  相似文献   

18.
中气升降思想源于《易》、《河图》之理,《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创立中气升降理论,明清时期中气升降理论得到发展。不同时期医家将此理论用之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药各具特色尤以明清时期医家对其阐述最为明确详尽。从历代医家观点看,中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很多医家都强调中气升降在脏腑气机上下阴阳相交中的枢机作用。中气升降是阴阳升降、五行生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轴,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就会产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19.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20.
杨海林  李欠  邱黛玉 《河南中医》2021,41(2):163-165
五苓散方药中,茯苓利小便,治疗作用侧重于津液形成前的"化";猪苓利水道,侧重于津液形成后的利.猪苓使水液"阴化",有直接"利水道"的功效;茯苓使水液"阳化",除"利小便"外,还可"健脾""安神".五苓散中同时运用茯苓和猪苓,既可使水湿从阳以化气,又可使化气后的津液从阴以滋养全身,而后形成小便,促进机体整体的水液代谢.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