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对127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烧心(59.8%)、嗳气(55.1%)、咽部异物感(52%)、反酸(51.2%)。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胃郁热证(37.8%)、肝胃不和证(28.3%)、痰气交阻证(18.1%)、脾胃虚寒证(18.1%)、痰湿中阻证(15.0%)、中虚气逆证(8.7%)、胃阴不足证(7.1%)、瘀血阻络证(5.5%),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最常出现烧心、嗳气、咽部异物感、反酸等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最多见。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反流类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设计"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表",采集80例RGERD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信息,采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及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RGERD的中医证型。结果:80例RGERD患者中医症状分析发现临床症状以反酸、嗳气反流、烧心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GERD分为胃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结论:采用聚类分析法将RGERD分为胃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4个证型,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可以有效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中医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挖掘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对2013年、2014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归纳,选择中医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108篇论文为研究范围,将其临床证型和用药情况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获得193组信息,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临床治疗不同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进行分析,寻找其规律。结果:108篇文献中,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有176味,频次高于50%的中药依其使用的频次高低分别为甘草、半夏、黄连、海螵蛸、柴胡、陈皮、芍药、茯苓、枳壳、厚朴、吴茱萸、旋覆花、白术、黄芩、赭石等;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频数高低分别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湿内阻、气虚血瘀和寒热错杂;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为半夏、海螵蛸、黄连、吴茱萸、白及、大黄、瓜蒌、麦冬、牡丹皮、蒲公英、神曲、瓦楞子、栀子、竹茹等。结论:基于聚类分析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与"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78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进行中医分型,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3型。观察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9.7%,男女性别比为1.06∶1。随着年龄增长,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病变程度呈加重的趋势。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黏膜内镜严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1)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2)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5,P<0.05),中虚气逆证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5);各中医证型的病程、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在中虚气逆证中的比例低于其他各型(P<0.05);肝胃郁热证中曾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比例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性别、Hp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可影响本病中医证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频数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证候常见3个类型,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65例)>类肝郁脾虚证(25例)>类脾虚气滞证(20例),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证亦多见。结论:通过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规范化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并丰富了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喘嗽症状、证候、证素的分布规律,为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关键词为"肺炎喘嗽""哮喘""中医证型",制定《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证候文献整理规范》,建立小儿肺炎喘嗽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分析证候、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22个证素中,频率依次为痰(93.07%)、热(火)(89.23)、阴虚(83.07%)、虚(74.61%)、风(68.46%)、湿(63.07%)、实(35.38%)、阳虚(11.53%)等;病位证素依次为肺(92.30%)、脾(83.07%)、胃(80.76%)、卫分(79.23%)、气分(70.76%)、心(66.92%)、肝(45.38%)、营分(39.23%)、肾(33.07%)、大肠(22.30%)、下焦(17.69%)等。单一证素主要包括阳虚、阴虚、实。单一病位包括大肠、胃、下焦和其他,累积频率为22.30%。两病性证素证候以痰热证、毒邪证、湿热证和阴虚证较为多见,其他尚有风痰证、风热证、风湿证等,累积频率为39.23%。两病位证素证候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多见,尚有卫气同病、营卫失和证等。三病性证素构成证候主要为风痰热证和风湿热证,其累计频率为30.00%。四病性证素构成证候以邪犯营卫和肺卫痰热证较多为主,累积频率为6.15%;其他组合较少。结论:小儿肺炎喘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热、痰、风、阴虚等为主,其间相互兼夹,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痰热内阻,肺气郁闭。小儿肺炎喘嗽发病初期,中医证型易虚易实,中期虚实夹杂,后期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居多。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现状.方法 检索1989~2013年间与中医证型相关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文献,对涉及的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规范名称后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中医文献119篇,涉及中医证型82种,出现总频次460次;进行名称规范后,中医证型减至44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寒热错杂证等8种,出现总频次383次,共占比83.26%.结论 现有中医文献涉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混乱繁多,经规范名称后统计发现肝胃不和证等上述8种中医证型主要地代表了其目前证型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四诊症状的分析,提取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于临床采集的1787例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7个四诊症状,采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未经事先辨证的症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39组四诊症状的组合,经初步诠释,发现存在有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阴两虚、心气虚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肝、脾、胃、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结论]通过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与慢性胆囊炎发病的关系,揭示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选择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患者200例,填写临床观察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发病特点、症状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和不同因素与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在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热证型33%,肝胃气滞型26%,肝胆湿热型19%,肝气郁滞型14%,肝阴不足型8%。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是否伴胆囊结石在慢性胆囊炎的证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与频数分析得出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大体一致。结论年龄、性别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无关。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为多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及是否伴胆囊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7.
256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及探讨原发性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56例胃癌患者按照未手术、术后无病、术后复发或转移进行频次分析,分别按照证候表现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中医辨证。结果:纳差、乏力、腹痛、腹部压痛、舌红、苔白、脉细(51.56%~75.39%)为胃癌患者最常见的证候表现。总体上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可概括为脾胃气虚及肝郁,兼有痰湿、胃热、肝胃不和、脾胃失和、肝郁化热、胃气上逆、胃阴虚、湿热蕴脾、脾不统血、气血两虚、脾虚湿困;未手术患者以脾胃气虚兼肝郁胃热为主;术后无病期患者以脾胃气虚为主;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以脾胃气虚、肝郁兼痰湿为主。结论:脾胃气虚证贯穿疾病始终,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医证候存在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临床证型,以此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总结其中医证型的文献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临床调查问卷,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集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信息,以方差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归纳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84例患儿中肺脾胃气虚者58例(69.0%),脾肾阳虚者18例(21.4%),肝脾不和者8例(9.5%)。其中,肺脾胃气虚者和脾肾阳虚者年龄以30 d~2岁为主,分别占55.2%和55.6%;肝脾不和者年龄以6~14岁为主,占62.5%。结论: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以肺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和为辨证分型,肺脾胃气虚为主要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