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的诊疗过程便是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过程.方药服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亦影响到论治.本文从汤、丸、散剂型的角度对方书之祖——<伤寒论>中方药的服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莎  王舒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1-1771
呕吐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则多指一种症状而言,其表现有微呕、干呕、喜呕、呕逆、呕不止、呕渴、吐利等。对于呕吐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有数十条经文,并且针对不同病因辅以相应的方药,足见该症在临床治疗上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莉 《江西中医药》2002,33(2):52-52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 ,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中 ,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全面的论述 ,而且对呕吐的辨证论治更卓有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1 呕为六经 ,分经论治《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对于呕吐一证同样要综合分析 ,辨为某经病证 ,分经论治。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阳明腑实之“腹胀满而呕” ,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软坚润燥 ;治阳明中寒之“食谷欲呕” ,予吴茱萸汤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 ,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伤寒论》治悸的遣方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伤寒论》涉及"悸"相关经文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悸"相关字词的出现频数,治悸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频数≥3前11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结果《伤寒论》中与"悸"相关经文有18条,治悸方剂14首,共运用了26种药物。结论:仲景治悸重视温心阳、化水饮,八法中尤重温补法,并开创了和法治悸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之方配伍精当 ,效专力宏 ,先人有用之“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誉 ,被尊奉为经方和众方之祖。笔者从医以来 ,喜读伤寒书 ,爱用伤寒方 ,临床上每值病情复杂疑似难辨、常规方药缺乏疗效之际 ,根据《伤寒论》的提示 ,选用相应方药 ,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学用伤寒方的体会略述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明确适用范围遇到哪些疾病应考虑选用伤寒方药 ,取决于对《伤寒论》方药适用范围的理解。对此 ,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 ,与杂病无涉 ,其方药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其二 ,认为《伤寒论》虽…  相似文献   

6.
赵达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142-143
通览《伤寒论》全篇,呕证颇多,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饮食,食则吐蛔"。呕吐分主证或兼证,其治法也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1汗法1.1发汗解表治呕:表虚呕吐用桂枝汤,表实呕吐用麻黄汤。两者同为外邪束表,肺卫不利。肺与胃同主肃降,肺气不利,则胃气难降,逆而作呕。桂枝汤证以表虚营卫不和为特征,麻黄汤证以表实风寒外束为患。其治法虽同属解表,但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的辨证方药在临床上的运用。1.辨证细致是临床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从主客关系求辨证。所谓主,是本经病证;所谓客,是他经病证。条文之间,有主有客,主客关系也就是辨证关系。从“反”字上体验辨证。《伤寒论》条文中的“反”字,具有辨证的涵义,常常反映的疾病的变局。证候类似的辨证。《伤寒论》六经分证的核心是对证候的辨别,如寒热、口味、下利、厥征等,均有非常细致的辨别。2.方证辨异是临床关键所在。《伤寒论》载方众多,将辨证论治法则溶于理法方药之中,如麻黄汤类证、栀子鼓汤类证、泻心汤类证等。  相似文献   

8.
苗建英 《光明中医》2011,26(2):202-203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专书,是每位中医学者必读之作。我重读《伤寒论》,除叹服仲景严谨的理法组方外,对每方的煎煮方法,书中均有详细论述,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深感煎服方法得当是达到疗效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将一点体会记述如下,以与同仁切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治呕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伤寒论》中涉及呕吐治疗的47个条文进行归类总结,把全书治疗呕吐的方法归类为12种,并对其理法方药进行分析。认为《伤寒论》治疗呕吐,或解表或和解,或清热或温中,或利水或补益,总以辨证为本,并非信笔半夏生姜,言必赭石旋复。希望通过深入探析《伤寒论》治呕诸法的理法蕴义,能够对广大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论述呕逆证者 ,全书不下 70余条 ,约占全部条文的五分之一。如呕、吐、哕 (干呕 ) ,或欲呕、自欲呕、颇欲呕、吐蛔、呕不止、微呕、朝食暮呕等 ,又如鼻鸣干呕、水入则呕、心烦喜呕、胸胁满而呕、腹满而呕、心下温温欲呕、与水则哕、既吐且利、食则吐蛔等。从中可以看出 ,《伤寒论》之呕逆主要指呕、吐和哕症 ,以声独出为干呕 (哕 )。其言吐者 ,呕吐物中有食物、涎沫、痰液、酸水、黄水、蛔虫等。本文拟讨论《伤寒论》中辨呕逆的临床意义。1 作为诊断的依据呕逆作为一种症状 ,出现在多个症候群中。观察呕逆证的存在与否及相关证候…  相似文献   

11.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1,(2):107-107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写了一篇著名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论》,他在文中说:圣人用来全保全人民生命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养料,用果品作为补助的食品,用畜类作为滋补的食物,用蔬菜作为补充食品,而药物则用它来治病。因此,即使是甘草、人参,滥用也会招致祸害,都是有毒药物一类的东西。喜好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会生大病,  相似文献   

12.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1,31(2):105-107
浮脉是太阳表讧之主脉,一般主表证。但在《伤寒论》里却不尽然,浮脉还可主阳、主温热,主水热互结之蓄水证,主结胸病、脏结病,主少阳病,主病在上焦,主痞证等,只有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准确辨证,使投方用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刘丽军 《河南中医》2012,32(6):661-662
《伤寒论》不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著作,而且是一部体现我国独特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为本、仁爱救人,治学精勤、医风严谨,关爱体恤、注重责任等医学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与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4):315-317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小便的颜色,辨病之在表在里及病变的寒热虚实;从小便调与不调辨表里、先后、缓急、治法;从小便利与不利,辨蓄血与蓄水证;从小便量的多少,辨水气内停之部位;从小便之利与不利、数与不数及尿量之多少,判断大便之软硬或阳明腑实的燥结程度;从小便之利与不利,辨发黄与不发黄;从小便的有与无、利与不利,辨疾病的吉凶转归。  相似文献   

16.
何赛萍 《河南中医》2012,32(12):1573-1574
《伤寒论》既有中医经典文简意深的特点,又存在着较多难点、疑点.怎样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真正掌握经典著作的精髓,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而将图表应用于《伤寒论》教学中,不仅能使复杂的原文层次清晰,易于理解,还能鉴别相似证候,同时可以帮助归纳记忆,实为《伤寒论》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龚轩  王庆国 《河南中医》2011,31(11):1209-1211
从《伤寒论》中的证候分类入手,以六经中风病为切入点,依据《京氏易传》进行象数与卦理分析,推论出《伤寒论》各组证候均可依此方法进行分析,对于完善临床辨证与诊治思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对发热的证治对后世发热证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三阳病发热多为外感发热,三阴病发热多为内伤发热。太阳病发热者,可用汗法解表散热;阳明病发热者可用清、下两法,辨明在经在腑,用清法解毒清热或者用下法泻下里热;少阳病发热者,用和法和解退热;太阴病发热者,可用温法甘温除热;少阴病发热者,辨明寒化热化,寒化者用温法破阴回阳除热,热化者用补法滋阴清热;厥阴病发热者,可用寒热平调法除热。另外,合病并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一种或多种治法;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有兼证者,可对证添加相应药物治疗。在针对发热一症的治疗上,太阳以汗法为主,代表方为麻黄汤和桂枝汤。阳明以清、下两法为主,代表方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少阳以和法为主,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以温法为主,可用小建中汤甘温除热。少阴以回阳救逆为主,甚者可反佐凉药引经,方用四逆汤类。少阴热化以滋阴清热为主,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厥阴以寒温并用为主,或用乌梅丸、或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或用麻黄升麻汤,热证者用白头翁汤。  相似文献   

19.
临证辨治单纯表证和里证,由于病情单一,表证辨其中风伤寒温病,里证辨其虚实寒热,运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等,相形而论,尚易应对。但病人禀赋阴阳不等,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不一,每有表里同病、虚实兼夹者,病情相对复杂,施治起来有时难免使人有瞻前顾后,顾此失彼之感。张仲景《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辨治外感疾病,其中不乏对杂病的辨治,表里同病的治疗亦属不少,示人以规矩准绳,所出诸方,内蕴治病妙法良意,使人临证有所仿效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