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黄帝内经》经典文献和文字学的方法,分析“治”的含义,提出治神是一长期的锻炼过程,而非局限于医者针刺时的精神状态,这一锻炼的目的是令医者正气充足。“治神”当中的“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同时包含精神和气血的因素。治神取得成效的标志是进入气功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3.
"揣穴"的目的是探明穴位,寻找具有疼痛、酸楚、快感等感觉的穴位。通过"审切循扪按"有利于分辨经络的虚实情况,有利于医生辨病情、定疗法,有利于医生"治神""守机",有利于医生判断针刺浅深。"揣穴"可以减轻进针疼痛,若医者入针手法不娴熟导致患者疼痛,惊则气乱,不利于针刺调气。《黄帝内经》中要求针灸医生应具备"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的素养;知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的持针之道;灵活运用"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的治疗原则;进针手法娴熟近乎无痛,患者感觉"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做到以上这些,需要针灸医生注重左右手配合,尤其是押手对穴位的审、切、循、扪、按。  相似文献   

4.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难经》录著古籍与历代各家的经文注述37本,以王冰、马莳、杨上善所注为据。结果依"治神"而言,需治医者、患者与环境三者之神,且需观、守气至之机。从"调气"而论,有"得气"即达"调气"补泻之效,从取穴端正、浅深适宜、方向逢时上述"调气",与强调候、辨气至之气而"调气"等不同著述。并且,内外之境的差异变化亦从"调气"与"治神"上对"得气"产生影响。结论无论是从"得气"的获取、判别及调整均与治神及调气存有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于医者的整个针刺过程,是"得气"取效之精要所在。  相似文献   

5.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黄帝内经》阐释出神与气之重要。本研究从调神、调气的概念及重要性以及针刺调神、调气入手,并具体分析杨骏教授通督调神法和通任调气法,从而为实现针刺“得气”提供条件,利于针刺取效。本研究介绍了杨骏教授临床治疗上常用调神、调气针刺方法,论证调神、调气对针刺取效之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92-1893
"神"是中医中特有的一个概念,《内经》中强调了"神"的重要性,有多句原文都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中居于首要地位。在针灸过程中需要医者和患者保持思想专一清净,即在针刺前、针刺中、针刺后都要做到守神,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针刺时医者和患者能否保持思想专一清净,即能否守神是针刺治疗疾病能否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用针之要,勿忘其神",针刺时医者和患者应在针刺操作全程都注意守神的重要性,针刺前、针刺时和针刺后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松懈。  相似文献   

7.
申瑞华  贺莲  余洁英  赖小平 《新中医》2014,46(1):245-246
<正>《黄帝内经》认为,"神"在针刺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指出诊治疾病的根本在于了解患者"得神"还是"失神"。根据"神"的异常变化作出正确的诊断,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1]。如果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都已受到损伤,那么就不可再妄用针刺进行治疗。患者与医生的互相配合,可使经气容易运行。同时,在患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不可以进行针刺治疗,以免加重气血逆乱。1把握"神"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总体外在表现,《黄帝内经》认为,"神"在针刺临  相似文献   

8.
张津玮 《河北中医》2010,32(11):1692-1693
“治神”一词首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句。治,为安定、调节之意,治神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集中医生的精神意识,与针刺施术形神结合,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即产生得气感,从而发挥针刺调整阴阳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针灸研究者对于治神的理解大多在医者之神,而忽视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理患者机体的神气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自兴 《光明中医》2016,(5):634-636
目的探析石学敏院士治神学术思想。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将针刺调神、医者治神、患者守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结果从神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剖析神之所在、神之所主、神之所病、神之所治的内涵,验证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神"的学术思想。结论在临床中倡用"醒神""调神"法治疗中风及中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治神,即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对精神、心理、意识的调治.治神要求医生澄心静虑,意系病者,体察经络穴位的阴阳气血变化,从而施用正确的针刺手法;要求患者安神志定,注意针感,体察经气.如此,才能取得好的针灸疗效,避免盲目针刺造成经气逆乱. 1治神的重要意义 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内容.《内经》多次强调治神守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对于针灸医生的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又说"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日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官能》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于郑云祥、郑老勋先生,形成于郑毓琳先生,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氏针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郑氏针法包含了郑氏家传针法、热补凉泻针法、温通针法,其手法灵活、适应症广、疗效确切。郑氏针法要求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双手的配合,要求心手合一,注重针刺补泻效应与气至病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郑氏针法的手法、选穴、主治疾病以及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并将其治疗手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针法进一步实验、临床研究与传播推广提供参考,拓宽临床工作者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构建《黄帝内经·素问》脾藏象理论相关咳类疾病知识本体,探索中医经典古籍知识传承新方法.方法:提取《素问》中涵盖脾藏象理论的相关语段并抽提与咳疾病相关部分,在语段中获取元知识,简化并归纳形成领域概念,结合本体构建及扎根理论方法,构建领域概念间语义关系.结果:获取脾藏象理论咳类相关疾病术语49个,建立术语关系63...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5.
基于《黄帝内经》对梦的性质、分类、产生、治则进行全面探究,着重分析梦的发生机制。在生理方面认为常梦(生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气(魂魄)、津血、心神有关;在病理方面,认为坏梦(病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外邪扰乱营卫和内里气虚不充有关。根据坏梦产生的不同原因,将坏梦进一步分为由外因引起的盛梦和不足梦,由内因引起的妄梦和迷梦,根据坏梦的两个临证特点即外邪侵淫脏腑、扰动营卫形成营卫不和之证及五脏内里不充、少气气虚、津血难生形成气阴两虚之证,总结出“调和营卫”“补气生阴”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6.
诊法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灵枢》、《素问》中有关诊法论述74篇,归纳《黄帝内经》中涉及的脉诊、色诊、尺诊等近50种诊法,分析诊法的内涵外延,建立一种恒动整体观、双向判别、三因特色、四条途径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构建"形-神-运气"的诊法模式,和现代语言诠释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中医诊法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周乃玉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风湿病治疗40余载,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疗效卓著。她通过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文献,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创造性地将柴胡剂用于痹证治疗,开创了调畅少阳气机治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19.
情志病与心肝二脏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肝二脏在情志病发病及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