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依据“肝肾-经筋”理论,探讨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分期综合治疗。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以《内经》藏象、经筋理论为指导,根据“治未病”、“杂合以治”为依据,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分期综合治疗。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早期以局部经筋痛变为主,中后期除经筋病变外,尚有脏腑病变尤其以肝、肾为主。辨证治疗在分期的基础上,采用经筋辨证和脏腑辨证,早期以外治推拿、针灸等方法为主,中后期当辨证论治内服汤药综合配合外治两种方法。通过分期综合治疗,提高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经筋针刀镜诊疗技术对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予美洛昔康、秋水仙碱、碳酸氢钠等)。微创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微创针刀镜关节腔置药及经筋刀微创松解。对研究病例治疗前后的血沉、CRP、血尿酸、关节疼痛VAS评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筋针刀镜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基于“经筋理论”微创经筋针刀镜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5例予微创经筋针刀镜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尿酸(UA)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并统计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4%(5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6.4%(42/5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疼痛VAS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8、IL-6、CR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UA、ES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筋电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络电针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筋电针疗法治疗,辨证取穴,确定循经筋规律性阿是穴.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WOMAC量表各项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中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WOMAC评分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电针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电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4)
痛风性肾病属"痹症""历节病"等范畴,与脾肾不足、痰瘀湿浊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是致病之本,痰瘀湿浊是致病之标,当从脾肾论治。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分清泌浊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化痰祛湿,泄浊通络,活血化瘀,经脉流畅,则痰瘀湿浊之邪不能滞留为害。急性发作期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明显加剧,邪气实,以风湿热痹及风寒湿痹为主,方选二陈汤;慢性稳定期正虚邪恋,脾肾虚衰为主,方选温脾汤。临症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该文梳理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GA)缓解期的相关文献,总结张军教授治疗GA缓解期的辨治思路。张军教授认为,GA缓解期的中医病机为脾虚湿阻、浊瘀阻络,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祛湿、化浊通络为法,对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GA发作、减轻症状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致残率高,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折磨。该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在临床当中的治疗颇为棘手。常规的西医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抗风湿药物等来控制病情,但疗效并不显著,因此临床上常常结合中医药治疗以提高疗效。中医临床多认为RA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密不可分,且该病常累及经脉、筋、骨、关节等部位。文章基于“筋骨-经脉”理论,从肝、脾、肾三脏的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RA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肝、脾、肾三脏的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发病之本,肝失疏泄、肝失所养,脾失健运、脾气虚弱,肾精亏虚等均可导致痹证发生。又从“肝脾肾-筋骨”、“肝脾肾-经脉”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RA的辨治,“肝脾肾-筋骨”方面,在中医临床中常常以健脾除湿、补益肝肾为基本治疗原则,以使筋骨得以强健,关节得以流利;“肝脾肾-经脉”方面,从肝经、脾经、肾经的角度出发,调畅肝、脾、肾三经气血,则通而不痛。文章以此理论为核心探究RA论治,并结合医案予以辅证,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与... 相似文献
9.
经筋指的是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其无络属的相应脏腑,无运行血气之功,但可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本质为附属于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中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与经筋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筋纵”有关,相关研究也证实其发病过程与膝部软组织功能退化、膝周力学失衡、软骨下骨质损坏及骨赘形成等因素相关。内热针是一种新型针刺工具,其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及“提针”技术发展而来。它以特制针具刺入软组织再配合现代恒温加热技术,具有刺激量大、温度可控、导热均匀的优势。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解除膝关节局部神经卡压,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文章运用经筋理论指导内热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部位方面强调“以痛为输”,以疼痛之处作为针刺部位,选取足六经筋在膝周的筋结点进行治疗。在治疗方法上,通过内热针进行“解结”消除结筋病灶点挛缩、粘连的软组织,起到“以针代刀,以松治痛”的效果。文章基于经筋理论,总结探讨内热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认为采用内热针疗法可以松解筋结、散寒除湿、疏经通络、调畅气血,有效地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药神牛散合鸡金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中药神牛散合鸡金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采用顺序均衡随机法将 6 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 30例 ,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情况 ,血尿酸、血沉、体液免疫等各项指标变化 ,疗程 3个月。结果 :两组疗效总有效率无差异性 (P >0 .0 5 ) ,治愈率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 (P <0 0 1) ;症状缓解间隔时间中药治疗组平均 ( 9 4± 5 2 )天 ,西药对照组平均 ( 7 1± 3 6 )天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测定值有非常显著性改善 ,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 <0 0 1) ;血沉测定值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善 ,而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 (P >0 0 5 )。提示使用中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 ,近期疗效与西药治疗相近 ,远期疗效较西药治疗更佳 ,对降低血尿酸的作用较明显 ,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方法:归纳、总结、分析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结果:从辨证论治、分期治疗、专方专药内治方法和中药外敷、针灸等外治方法以及内外合治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平胃散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平胃散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脾虚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别嘌醇片,100 mg/次,3次/d,饭后服用;血尿酸正常后,以100~200 mg维持。急性发作期采用尼美舒利缓释片,0.2 g/次,1次/d,口服。观察组采用平胃散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6个月随访。记录治疗48周内的急性痛风发作次数;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各测量1次血尿酸水平,并计算尿酸达标率;进行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脾虚痰浊阻滞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IL-1β,IL-8,IL-17和TNF-α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55%,对照组为79.7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105,P0.05);在48周内观察组急性痛风发作(1.78±0.89)次,少于对照组的(3.67±1.35)次(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破坏和关节腔狭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4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血尿酸达标率为85.92%,高于对照组的69.57%(χ~2=5.426,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压痛、屈伸不利及脾虚痰浊阻滞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1β,IL-8,IL-17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结论: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较,平胃散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脾虚痰浊阻滞证患者能减少痛风发作次数,降低尿酸水平和提高血尿酸达标率,减轻临床症状,并能减轻炎症因子反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 方法 收集江苏省8家医院44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统计患者病程、年龄、地区,并检测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总结各证候患者病程、年龄、地域、分期、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 44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湿热蕴结证150例,占33.78%;瘀热阻滞证131例,占29.50%;痰浊阻滞证117例,占26.35%;肝肾阴虚证46例,占10.36%.瘀热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病程长于湿热蕴结证和痰浊阻滞证(P<0.05);年龄较轻者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证,较长者主要表现为瘀热阻滞证(P<0.05);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痰浊阻滞证为主,慢性期以瘀热阻滞证为主(P<0.05);各地域间及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方面证候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患者病程、年龄、地域、分期、炎性指标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刺络放血法,西药组口服秋水仙碱和消炎痛,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即刻止痛效果、长期止痛效果.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即刻及长期止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阎晓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6):69-70
随着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及激烈的竞争,人们思想紧张、精神负担加重,失眠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通过从肝脾肾论治失眠有助于临床的辨证分型,希望能给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失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痛风冲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药效研究.方法临床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痛风冲剂)100例,对照组(秋水仙碱)50例,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主要进行药效学研究,包括镇痛试验及抗炎试验(另行报道).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9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痛风冲剂能明显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且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风冲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定,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从肝脾失调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法,查阅系统研究古代医家对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证"历节"痛风"等从肝脾失调论治文献。[结果]历代医家对肝脾失调与RA关系的论述较为散在、粗略,作为"从肝脾失调来论治类风湿"的依据还不够充分。[结论]"肝脾失调、内生风湿"是RA发病的重要基础也影响疾病的变化、转归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