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心律失常是以心脏的起搏和(或)传导功能紊乱导致的心脏节律、频率、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少阴枢机不利是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本文深刻剖析了“少阴为枢”理论的来源、含义及其枢利气机、枢转水道和血脉的临床意义。少阴枢机不利通过影响水火、阴阳交通互济及太阴与厥阴之开合导致的心肾不交、水饮内停和心脉不通等病理变化是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伤寒论》方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多从调畅少阴枢机切入,对于少阴枢机不利致阳气下行受阻而从少阴寒化者以四逆汤温通少阴枢机、交通心肾,若致阴精不能上滋而从少阴热化者则以黄连阿胶汤滋清并用以调畅少阴枢机、交通心肾;对于少阴枢机不利致太阴开之不及而水气内停者以苓桂术甘汤调畅少阴枢机、温阳化饮;对于少阴枢机不利致厥阴阖之不及而心脉不通者可用桂枝汤类或四逆散以运转少阴枢机、温通心脉。“少阴枢机”理论为灵活运用《伤寒论》方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郭怡婷  袁源  罗斌 《环球中医药》2022,(7):1232-1234
枢机为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枢机通利则气血阴阳和调,枢机不利则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百病丛生。《黄帝内经》提出了“开阖枢”理论,为理解临床疾病病机树立了立体框架,可指导枢机不利病证的诊治。枢为开阖枢的关键,阴阳气血皆有枢要。少阳为阳之枢,转枢表里阳气;厥阴为阴之枢,疏泄血气阴分;脾胃为气机之枢,升降一身之气。三枢得利,则气血阴阳转枢有度。乌梅丸一方作为《伤寒论》经典方剂,清温并举,集补散缓泄为一体,可畅达诸枢,有开阖阴阳之用。少阳枢机不利,则阳气怫郁化热,发为蛔厥。乌梅丸可畅达少阳枢机,转枢少阳胆火,治疗蛔厥。厥阴枢机不利,风木内郁,寒凝阳郁则可见厥阴病诸证。运用乌梅丸通达厥阴枢机,补肝以转枢阴枢郁滞,可治疗厥阴病。脾胃枢机不利,升降转枢失常,可致寒热错杂,气机失运也影响阴阳枢机作用。乌梅丸运达脾胃枢机,木达则土运,开阖有度则寒热错杂自消,枢机调利。本文基于“开阖枢”理论,以乌梅丸治疗蛔厥、厥阴病、寒热错杂病为例,阐述了乌梅丸通利枢机的作用,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营卫失和(阳不入阴)是失眠主要病机。少阴枢机调节太阴开及厥阴合使阳气入阴;少阴枢机不利,则太阴不得开,厥阴不得合,升发之阳气则收降失乖,故不得入于阴。治疗不可只重安神,追溯《内经》对营卫失和及阴阳离合阐述,四逆散化裁,调节少阴枢机,使卫气入阴。少阴枢机得利,太阴厥阴开合有度,表里如一,阴阳通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境。  相似文献   

4.
1 枢机之含义枢机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篇云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太阳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就三阳经而言 ,“太阳为开 ,谓阳气发于外 ,为阳之表 ,“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 ,为阳之里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半表半里之间 ,可出可入为枢机。就三阴经而言 ,“太阴为开”谓阴分之表 ;“厥阴为合” ,谓居阴分之里 ;“少阴为枢” ,谓居阴分之中。开者为出 ,合者为入 ,枢者为出入之间 ,此为“开、合、枢”之说。《伤寒论》少阳证是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起着二经枢纽作用。按着疾病发生部位而言 ,三阴又有少阴为…  相似文献   

5.
一、枢机之含义关于枢机的含义,《内经》中早已有沦述。《紊问·阴阳离合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就三阳经而言,“太阳为开”,是谓阳气发于外,为阳之表;“阳阴为合”,是谓阳气蓄于内,为阳之里;“少阳为枢”,是谓阳气在半表半里之间,可出可入为枢机。就三阴经而言,“太阴为开”,是谓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是谓居阴分之里;“少阴为枢”,是谓居阴分之中。开者为出,合者为入,枢者为出入之间,此为“开,合,枢”之说。《伤寒论》少阳证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相似文献   

6.
对四逆散证病机的认识,历代<伤寒论>注家大体有两种观点,一认为是阳气内郁,以致饮邪欲动.一虽亦认为是少阴阳郁,但重点是枢机不利.综上,笔者认为四逆散证的病机为少阴枢机不利,太阴、厥阴开阖失司,应以和解方以治之.  相似文献   

7.
介绍雒晓东教授运用《伤寒论》气化理论分析四逆散的证治特点。少阳枢机主要通过三焦枢转经气,少阴枢机主要通过血脉枢转阴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中的气液循行及气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少阴不枢血脉中血液循行因不畅而形成血瘀。通过经气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使少阳和少阴经气的循行形成一个环路,两者相互影响。四逆散证由于少阳不枢,经气不能达于四末,而产生厥逆等证;由于少阳、少阴两个枢机的关联性,使少阴枢机血液循行也出现障碍,则需少阳、少阴两枢并治。四逆散以柴胡枢少阳,芍药枢少阴,因此四逆散属于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相似文献   

8.
叶新翠  李宏 《光明中医》2016,(19):2873-2875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顾植山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不寐治疗,疗效甚佳。文中列举防风通圣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乌梅丸、血府逐瘀汤治疗不寐案3则以佐证。案1不寐用防风通圣散解表使卫行通畅,太阳得开,清下阳明,则阳明得阖,寐差易醒得解;案2不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枢转少阳、太阴,使太阴"机转"而获效,二诊使用乌梅丸调节厥阴枢机,使阴阳之气顺利交接而愈;案3不寐用血府逐瘀汤,调畅少阳、少阴枢机,使阴阳开、阖有度,阳入阴则寐,阴出阳则寤。  相似文献   

9.
"三枢"理论,一指少阳为枢,少阳外邻太阳,内近阳明,能够调节太阳、阳明表里阳气的正常出入,其功能如枢机主运转故为枢;二指少阴为枢,少阴介于太阴、厥阴之间,又系心肾二脏,总司水火,调节阴阳故为枢;三者,为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三焦之枢,又称为半上半下之枢,中焦脾胃的升降对其具有关键作用。三者构成人体转运阴阳气血津液的枢纽,共同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从《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可见,阳枢以小柴胡汤调之,阴枢以四逆散调之,三焦之枢,重在调和中焦,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分别提出四逆散证属少阴、厥阴、少阳经。病在少阴:系少阴阳虚相对较少,从方剂组成、临床实践角度,都不太被后世认可;少阴邪热内郁:成无己首提邪热内郁,解释四逆产生原因,得到后世医家认同,但观其或然证加减用药多具温热之性,如干姜、桂枝、附子等,用温热药治疗邪热内郁证有欠稳妥。病在厥阴:"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烟没已久,今表出之","四逆"是"少厥二阴热邪为本",现代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继承与发展,也有医家认为四逆散证病在少阳。随着四逆散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六版教材《方剂学》《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四逆散被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以"肝脾不调"为基础来解释四逆散证病机变化是确切可行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  相似文献   

11.
四逆汤类方所对应的疾病病机均为阴盛阳虚、脾肾阳衰,由于人身整体的阳气虚衰,脾胃阳气也会相应的减弱,因此四逆汤类方所治疗的疾病,在临床上也会出现诸多脾胃方面的证候表现。面对阳气的衰弱,临床治疗重在扶阳,而汤剂的服用,以水为媒介,水为阴,多饮则伤阳气。因此,治疗阳气虚衰这类疾病,就要考虑到患者每次服用汤药的量,不可猛喝而损伤脾胃阳气,反致病重。所以,在考虑到"保胃气"这个层面时,四逆汤类方的每服汤量相对于其他汤方服用时要小很多。《伤寒论》四逆汤类方的服用汤量变化,是兼顾了胃气衰微,受纳、运化等能力减弱而作出的调整,以避免不适量的汤药入胃而阻碍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从而妨碍方药的疗效,这正是体现了"保胃气"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李凯  李秘 《河南中医》2020,40(2):163-166
根据六经是基于脏腑经络的理论,肝脏为厥阴的脏腑基础,厥阴病病机为:病至厥阴,体阴(肝血)亏损,引起用阳(肝阳)的不足,而用阳的亏虚,又引起体阴的病变。厥阴病阳虚的特点为:体阴不足,用阳不及致肝经虚寒,阳气不通。而厥阴阴虚主要涉及肝脏,临床表现为肝筋及经络失于濡养的肝系症状,使用乌梅、当归、白芍等入肝养血之品养肝柔肝,补养肝体。厥阴病体阴不足,用阳不及,阳气不能疏泄,故郁而化热,厥阴病之热的来源可总结为:体阴不足→用阳亏虚→阳气疏泄不及→郁而化热,热像并非厥阴病必见症状,如果无郁而化热之证,只需补肝体,助肝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提纲证中所提到的脾胃症状病机为厥阴肝木之气不能疏泄,引起脾土运化不及,故出现不能运化津液的"消渴",不能运化水谷的"饥而不欲食",用黄芩、黄连清解肝经郁热,干姜、人参补中焦虚寒。  相似文献   

13.
论厥阴病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可分为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热阴虚证、肠道湿热证、血脉瘀滞证等证型,治疗当运用和法辛开苦降、疏肝理气、清泻热结、滋阴清热、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选用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白虎加入参汤、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以调整气机、平调寒热、补虚泻实,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以肾气亏虚为主要病机,具有特殊的发病基础、临床症状、传变规律和预后。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在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各个阶段进行提前干预,有利于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延缓病情进展。具体而言,未病之时,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服用中药保养和培补肾气,做到未病先防。已病之时,既病防变,阴阳俱虚者,治以补益肾气,方选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治以滋阴补肾,方选左归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肾阳,方选右归丸加减。疾病初愈之时,继续以中药补肾虚、调气血,同时避免六淫邪气与情志内伤对机体的损害,以防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7.
王素云 《河南中医》2021,41(2):201-204
郑重光临证治病尤为尊崇仲景六经辨证,在医案中反复强调治病宗经之论.其认为,当归四逆汤证中脉象虽细而欲绝,但是必重按有力,遵从仲景的理论,认为阳证阴脉,法当难治,并提出了阳证阴脉,舍证从脉的辨证方法,即阳证阴脉,以脉为准,强调了脉诊在临证中的重要性.运用当归四逆汤辨治厥阴痢疾、厥阴疟疾、虾蟆瘟等,临床用药特点有:擅用姜附...  相似文献   

18.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将无形的热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现出来,依据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阐述病证寒热分布。厥阴病本质为阴寒盛极而渐衰,阳气虽弱而渐聚,若阴尽或阳生过程受阻,就会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形成厥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寒化证、热化证及气厥证,其中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厥阴病往往多经同时发病,以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较为多见。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太阴经寒邪极盛,少阳经阳气升发不利,阳气郁结于少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少阳经所主的双侧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呈现低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患者多体质偏阳虚,督脉阳气易不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肾区呈现低温态,四肢呈现低温态,督脉温度断续不均匀。热厥证为厥阴病阳明有热,热郁结于阳明,不能达于四末,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腹部呈现高温态,督脉呈现高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寒厥证患者多为血虚体质,感受寒邪,少阳阳气郁而不发,发为厥阴病寒化证,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督脉断续弥散,下腹部、四肢呈现异常低温态。气厥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致全身气机不畅,郁久化热,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四肢末端呈现稍低温态,胸胁腹部呈现高温态。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无创伤展示人体寒热的图像,并能有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络温度变化,有利于中医理论量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平主任医师观察以"胃痛""胃痞"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发现其二者证素基本相同,病位与胃、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多表现为气滞、气虚、阳虚和湿。林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多见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主要病机"脾虚气滞"贯穿疾病始终。林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辨证上注重"体质、病证结合",治疗上强调"脏腑并调",以"调脏运气汤"为基础方,随"证、症、病"加减,使机体阴阳气血归复平衡,充分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慢性疾病治疗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孙建芝教授辨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学术思想、辨证经验、治疗法则、组方用药4方面对孙建芝教授诊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进行论述。孙教授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阳虚、气虚,遵循“虚者补之”、“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的原则,提出了“温阳益气法”的总治则;并在临床上将该病分为心阳气虚型、心脾阳虚型、心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4个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