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电针治疗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作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随机将37例FDGE患者分为两组,电针治疗组19例,选取内关、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公孙,中脘、上脘等穴,针刺得气后使用低频连续波,持续20min,每日1~2次;胃动力药物对照组18例,予胃复安20mg,肌注或静注,每天2次。观察治疗后胃液引流量及治疗次数和痊愈率。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2周内治愈的显效率分别为57.9%、16.7%,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治愈,但治疗时间存在差异,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电针是治疗FDGE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提高FDGE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灸综合疗法对术后胃轻瘫患者胃液排出量、痞满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腹部术后胃轻瘫患者,依照自愿且随机分配原则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及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中脘、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内关(双侧)、公孙(双侧)、三阴交(双侧),气海;上巨虚(双侧)、三阴交(双侧)加电针;中脘、足三里(双侧)温针灸,留针30 min,每日1次,以上治疗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胃液引流量、痞满证症状分级(胃部饱胀程度、饱胀持续的时间、压痛、嗳气次数).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胃液流出量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饱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部压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嗳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术后胃轻瘫患者,可降低胃液引流量,改善痞满症状.  相似文献   

3.
赵青  路常昊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0):904-90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2月~2007年2月间实施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胃瘫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胃瘫多数为功能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本病有缩短疗程,促进痊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青  路常昊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04-90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2月-2007年2月间实施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胃瘫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胃瘫多数为功能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本病有缩短疗程,促进痊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丽萍  杨亚梅  郝芳  董科 《四川医学》2009,30(10):1665-1667
目的分析胰腺癌冷冻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所致胃瘫综合征(PGS)与多因素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生机制、诊治措施并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所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0例患者和行胰腺癌冷冻术46例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在B组患者(胰腺癌冷冻术组)中有31例(67%,31/46)患者出现了PGS,其中有29例肿瘤位于胰头和钩突部,2例肿瘤位于体尾部。在A组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有10例(4.8%,10/210)患者出现了PGS。B组的胃瘫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χ^2=145,P〈0.001)。A组PGS患者有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饮食调节、药物、心理护理、胃液引流等)而痊愈;B组PGS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痊愈。胰腺癌冷冻所致PGS同冷冻术、胰腺肿瘤的位置有密切的相关性,但同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术前胃输出道梗阻,以及胃、胆管所行的手术方式和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绝大部分PGS患者经胃液引流、加强护理措施和心理辅导、适当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都能治愈。结论胰腺癌冷冻可引起胃瘫,胰腺癌冷冻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确切机制不清。心理护理、有效胃肠减压、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后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郑丽华 《中外医疗》2009,28(8):19-19
目的探索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胃复安注射液10mg,肌注,每日2次,合用红霉素注射液,每日6~8mg/kg,分2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以20滴/min速度早晚静滴,连用21d。对照组用胃复安注射液10mg,肌注,每日2次,连用22d。B超测定并计算2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结果经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胃排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66%,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胃复安与红霉素合用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可减少各自的药物用量,减少副作用,效果良好,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7.
于丽娜 《中外医疗》2022,(8):190-193
目的 分析四花穴隔药灸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0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予以对照组常规疗法,研究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予以四花穴隔药灸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液引流量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的胃液引流量为(1 553.42±399.82)mL/d,与对照组的(1 524.46±402.13)mL/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5,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胃液引流量为(80.26±237.51)mL/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3.32±507.88)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5)。研究组的临床治疗痊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5);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与对照组的7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5)。...  相似文献   

8.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6年6月25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行胃手术16例,非胃手术9例(门奇静脉断流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加粘连松解术1例,结肠癌根治术2例,胆总管探察加切开取石术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进食或夹闭胃管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胆汁样胃液或胃管日引流量不减少,并经胃肠造影、胃镜等检查证实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经禁食、胃肠减压、加强肠内外营养、促胃肠动力等保守治疗后全组患者得到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胃肠造影、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采用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2月~2013年12月11例腹部术后胃瘫诊疗.本组均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使胃充分休息,胃管内间断注入温盐水洗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病人均同时肌注胃复安10mg,每天2次;胃管内注入吗丁啉10mg,每天3次;静脉滴注红霉素0.5g,每天1次,并辅以腹部理疗、针灸等措施保守治疗。结果:本组有10例治愈,其中,恢复时间2~4周4例,4—6周5例,6—8周1例。1例术后7周未恢复,自动出院2周后死亡。结论:术后胃瘫的病例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痛内镜下肠内营养管置入治疗腹部手术后的胃瘫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腹部手术后出现胃蠕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术后10天左右经无痛内镜放置肠内营养管,经营养管注入营养液,早期提供肠道营养。结果:全部30例患者,经治疗痊愈,避免了二次手术。结论:无痛内镜下肠内营养管的置入是保证术后早期肠道营养治疗胃瘫,术后全身状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且无痛、简单易行、安全、成功率高、费用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疗法。方法将腹部术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肌肉注射组、单纯针刺组(双侧内关、足三里针刺)、穴位注射组(双侧内关、足三里分别注射维生素B1和B6)。结果治疗1、2、3次后,单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肌肉注射组(P〈0.05,或P〈0.01)。治疗1、2次后,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治疗3次后,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注射是治疗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气消痞针法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胃激素水平的影响,并分析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同期收治的100例F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法组和必利组,每组50例,两组均口服莫沙必利治疗,针法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气消痞针法治疗,主穴为气海、关元、建里、足三里、中脘、内关,针法为先泻、后补。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胃动素(MOT)、胃泌素(GAS)水平;计算两组腹胀、上腹痛、上腹热、厌食、早饱等临床症状评分,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疗效;记录恶心、嗜睡、出汗、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MOT、GA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针法组明显高于必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针法组明显低于必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法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必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法组和必利组分别有7例和5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气消痞针法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疗效好、安全性高,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MOT、GAS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胃三针配合灵骨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针灸组采用针刺双侧内关和灵骨,温针灸中脘和双侧足三里;西药组采用多潘立酮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疗效指数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治疗后,针灸组和西药组的治愈率分别为26.7%和10.O%;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针灸组患者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的症状积分均下降,而西药组患者除上腹痛症状积分外,其余积分也均下降(P〈0.05)。与西药组比较,针灸组患者上腹痛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P〈O.05);针灸组患者中,4例针刺穴位处出现血肿。西药组患者中,1例出现一过性皮疹,2例出现便秘。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独特之处,疗效较好,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丰隆穴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0例顽固性心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揿针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强心利尿措施治疗,针刺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普通针刺足三里、丰隆,揿针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微型皮内针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LVEF均增高,血浆NT-proBNP水平、MLHFQ评分均降低(P<0.01);针刺组的LVEF高于揿针组及对照组(P<0.01),血浆NT-proBNP、MLHFQ评分均低于揿针组及对照组(P<0.01);揿针组与对照组相比,LVEF、血浆NT-proBNP、MLHF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丰隆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预处理特定穴位对脑缺血早期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 为单纯脑缺血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和脑缺血组)和针刺预处理脑缺血组(包括针刺预处理脑缺血前和脑缺血后组),每组20只。 采用减慢脑片灌流速度模拟在体缺血性脑中风的脑缺血模型,针刺预处理组针刺部位选择百会穴和双侧足三里穴,每日2次,间 歇5 min捻转1次,留针30 min,连续针刺7 d。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缺血早期动作电位发 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脑缺血早期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发放表现为峰间距缩短、编码精确性降低和阈电位 降低(P<0.01),即浦肯野细胞过度兴奋,而针刺预处理能够减轻脑缺血早期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峰间距缩短、编码精确性降低 和阈电位降低的程度。结论针刺预处理特定穴位能够改善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兴奋性损伤,稳定脑缺血后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 的发放,对缺血性脑中风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项五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项五针;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5次、治疗10次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价症状改善情况;治疗10次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5次后两组ESCV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10次后较治疗前ESCV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54.0%,优于对照组的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五针能提高患者的ESCV评分,优于常规针刺,且具有起效快、痊愈率高、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用经、用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医学资源数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关于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并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常选穴位有会阳、三阴交、足三里、中髎、次髎;常选经脉为膀胱经、脾经、胃经;常选部位为腰骶部;特定穴中以交会穴的运用最多;相关性较高的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会阳-三阴交;刺激方法以电针为主。结论 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取穴取经有规律,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用经选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推拿及穴位注射疗法,取环跳及委中等穴位,注射液是舒血宁注射液、维生素B12及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及推拿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73.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1疗程和第2疗程结束后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三疗程结束后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合谷穴配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胃癌癌性疼痛(简称胃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胃癌痛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中重度胃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里、太冲、合谷穴配合WHO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对照组仅釆用WHO三阶梯止痛法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釆用癌痛数字分级法(NRS)、生活质量量表[QOL-BREF(WHO)]、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价2组患者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痛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太冲、合谷穴配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胃癌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三阶梯止痛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隔药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为膝骨关节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针刺结合隔药灸治疗组(观察组)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选取血海、犊鼻等局部穴位,配合辩证取穴,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于局部穴位给予隔药灸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指数评分、临床体征积分,观察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综合分析以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膝骨关节炎WOMAC指数和临床体征积分均显著降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隔药灸对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