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倾斜试验加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和方法1 1 对象   1 999年 8月~ 1 999年 1 2月我院心脏中心完成的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的倾斜试验病人 57例 ,临床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 4 3例 ,男性 1 5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1 6~ 57岁 ,平均 38± 1 4岁 ,无晕厥病人1 4例 ,男性 9例 ,女性 5例 ,年龄 1 5-59岁 ,平均 38±1 4岁 ,两组平均年龄P >0 0 5。1 2 方法  临床诊断VVS的病人 ,所有病例超声心动图正常 ,部分病例完成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内电生理、运动负荷试验甚或冠脉造影检查 ,除外了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的病例为无晕厥的正常人。检查前 3~ 5天停用影…  相似文献   

3.
倾斜试验加消心痛舌下含化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消心痛舌下含化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方法 4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病人及10例无晕厥史的健康人分为晕厥组和正常组对照组,舌下含化消心痛10mg后做直立倾斜试验。结果 晕厥组直立倾斜试验敏感性70.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加消心痛舌下含化是一种敏感性高、安全、简单的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硝酸甘油(NTG)含化和加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IT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VS)的价值。方法:将72例VS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组随机均分成ITTT和ITTT+NTG组,结果:ITTT+NTG组敏感性高于ITTT(93.1%和76%,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TTT+NTG含化是一种安全,耐受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VS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硝酸甘油(NTG)含化加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IT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VS)的价值.方法将72例VS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组随机均分成ITTT和ITTT+NTG组.结果ITTT+NTG组敏感性高于ITTT(93.1%和76%,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TTT+NTG含化是一种安全、耐受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VS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倾斜试验 (head -uptilttest,HUT)是近几年来广泛采用的一种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新方法 ,在晕厥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简便易行 ,安全性高 ,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一、检查方法病人在夜间经过充足的睡眠后 ,次日凌晨禁食 ,平卧 5~ 3 0分钟后连接心电和血压测定装置 ,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和血压 (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 )。然后嘱病人立即站立在一具有支撑脚板的倾斜台上 ,倾斜台能在 10~ 15秒内准确变位 60~ 90度。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和血压变化 ,并每隔2~ 5分钟记录一次。若出现恶心、头昏…  相似文献   

7.
药物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硝酸甘油药物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分析及安全性的评价.方法 80例患者为除外器质性疾病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检查前一餐禁食,仰卧于电动倾斜床,平静休息10分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4mg,然后倾斜70°左右,即刻连续同步检测心率、血压及持续心电监护,每分钟记录1次,共计25分钟.结果 80例完成药物倾斜试验的病例中,56例阳性,阳性率70%,其中血管抑制型14例,混合型36例,心脏抑制型6例.试验中,1例患者血压测不到,立即放平倾斜床,给予多巴胺20mg静注,1分钟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出现心脏停搏,立即放平倾斜床,并心脏胸外叩击按压后恢复窦性心率,无1例死亡.结论 无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晕厥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占有较高的比例,应用硝酸甘油倾斜试验,其检出率高,也比较安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心内科门诊就诊或者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119例。所有的患者均先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如果为阴性,则再进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结果:(1)BHUT 119例,阳性6例,阳性率5.0%;SNHUT 113例,阳性57例,阳性率5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HUT和SNHUT阳性率52.9%。(2)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BHUT为(22.79±12.52)min,SNHUT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6.03±4.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阳性反应类型:血管抑制型77.8%(49/63);心脏抑制型14.3%(9/63);混合型7.9%(5/63)。(4)阴性反应类型:正常反应87.5%(49/56);直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1.8%(1/56);自主神经功能障碍7.1%(4/56);直立性低血压3.6%(2/56)。(5)不良反应:仅有2例患者出现头痛头胀不适,但均能完成SNHUT,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HUTT对VVS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SNHUT能提高VV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诸多晕厥中既特殊又常见的一种类型,特别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晕厥患者。倾斜试验对诊断本病较敏感且特异。  相似文献   

11.
黄建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70-2071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的临床表现,比较VVS患者在性别、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51例VVS中,女性高于男性1:0.82(P<0.05 ),发生诱因中以久站及体位改变较常见,先兆症状中以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多见.结论:VVS的临床特征虽差异较大,诱因较多,但认识到VVS的发病机制及所表现的不同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舌下含服消心痛直立倾斜试验 (SISD HU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 (V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87例晕厥患者 (VS组 )和 40例健康人 (对照组 )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 (B HUT) ,阴性者再行SISD HUT ,观察倾斜前后血压、心率、十二导联心电图、症状以及服用消心痛以后的变化。结果 B HUT阳性诱发率在VS组为 2 4%、对照组为2 .5 %;VS组和对照组在SISD HUT中的阳性诱发率分别为 5 6 .1%(37/6 6 )和 15 .4%(6 /39) ;B HUT和SISD HUT在VS组中诱发阳性的时间分别是 5~ 2 7min、平均 (19± 13)min和 2~ 8min、平均 (4± 6 )min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消心痛引起低血压的发生率在V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9.1%和 7.7%;SISD HUT诱发VS的敏感性 6 6 .7%,特异性是 85 %。结论 SISD HUT对VS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且方便易行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 HUTT) 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方法:2000 年9 月至2011 年8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进行HUTT检查2377 例次, 年龄2.00~78.00(18.57±14.39) 岁, 男1116 例次, 女1261 例次。其中< 18 岁( 儿童组)1719 例次, 年龄2.00~17.92(10.88±3.02) 岁;≥18 岁( 成人组)658 例次, 年龄18.00~78.00(38.66±12.87) 岁。总结HUTT过程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措施。结果:1)2377 例次HUTT过程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89 例(3.74%), 其中成人组(62.92%) 高于儿童组(37.08%)(χ2=87.842, P<0.01)。2) 窦性停搏及心率恢复时间:89 例受试者中25 例(28.09%) 出现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时间3.00~14.60(7.90±3.44) s。HUTT结束后心率恢复时间0.50~37.00(3.05±4.11) min, 其中70 例(78.65%) 在平卧后3 min 内恢复。3) 干预措施:所有受试者完成HUTT后, 均通过采取平卧位给氧、神志清醒后喝盒装牛奶等措施后, 心率及血压自行恢复, 抽搐症状自行消失, 未出现死亡病例, 仅2 例通过静脉给药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结论: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在HUTT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者以成人居多, HUTT结束后采取平卧位给氧、神志清醒后喝盒装牛奶等措施, 抽搐症状消失, 心率和血压可自行恢复正常。HUTT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 可广泛用于包括儿童在内的各年龄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 (T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 (V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短期药物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手动式倾斜试验台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 193例进行多阶段异丙肾—直立倾斜试验 ,试验阳性者分别服用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及氨茶碱等药物 ,一周后对部分患者重复TTT。结果 :诱发出晕厥者 12 7例 ,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博心律。服药一周后复查TTT ,阿替洛尔 9/ 11例、美托洛尔 11/ 14例阴转 ,氨茶碱 0 / 5例阴转。结论 :TTT既是诊断VS简便、有效的措施 ,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是治疗VS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心脏神经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行HUTT。结果:43例呈阳性,阳性发生率为72.9%。不同性别间反应类型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多见血管抑制型(占76.9%)。不同反应类型间终末血压、心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UTT可作为心脏神经症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I')对心脏神经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行HUTT。结果:43例呈阳性,阳性发生率为72.9%。不同性别间反应类型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多见血管抑制型(占76.9%)。不同反应类型间终末血压、心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UTT可作为心脏神经症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58-61
目的比较生脉散联合倾斜训练与倾斜训练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6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倾斜训练)和治疗组(生脉散联合倾斜训练),治疗周期1个月,待1个月后复查两组直立倾斜试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取得良好疗效,治疗后复查倾斜试验阳性率明显下降,头晕发作次数明显降低,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生脉散联合倾斜训练)疗效更佳,可更好地降低倾斜试验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量化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下降过程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用于在晕厥相关症状出现前预测其发生。方法 选取20位直立倾斜试验证实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另选取20名正常对照者。所有被试在直立倾斜试验前都要平卧30 min,同时使用TCD 2 MHz Doppler监测探头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心电监护监测心率,使用连续每搏血压监测指端无创连续血压。在进行10 min基线数据采集后,被试继续进行70°直立倾斜试验,每位被试至少直立30 min,或在30 min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时或当被试出现突发血压下降≥20 mmHg时终止检查。利用多模态血流血压分析(multimodal pressure-flow analysis,MMPF)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时相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分析。利用信号分析的方法将脑血流信号记录中的重搏切迹深度量化测量,定义新的预测参数晕厥指数(syncope index,SI)用于评估血压变化时的脑血管张力。结果 病例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存在明显下降(0.16±0.10 vs. 0.27±0.10,P<0.01), 而对照组在倾斜试验结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组的患者,在晕厥发生前3 min,搏动指数与基线数据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但晕厥指数已出现明显下降(0.23±0.07 vs.0.29±0.07,P<0.01)。结论 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脑血流动态调节功能衰竭,小血管张力的丧失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是相关的;晕厥指数可以作为提前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一个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晕厥患者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进行直立倾斜实验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儿中阳性23例,占71.88%,基础实验阳性9例,占28.12%,异丙肾上腺素诱发14例,占43.75%。结论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可提高试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延长基础试验时间对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 HUTT)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2019年4—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考虑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82例,交替顺序分为30 min基础试验组和45 min基础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试验结果阳性率、阳性反应分型、晕厥或晕厥前兆发作时间等。结果 30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反应23例(56.1%),45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反应24例(58.5%),两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基础试验阶段呈阳性反应9例,均为45 min基础试验组患者。其余73例(89%)需药物激发进行阳性结果诊断。总阳性反应类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以血管抑制型多见。药物激发后发生阳性反应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6±3.2)min vs (7.93±3.1)min,P<0.01],30 min基础试验组多发生在含药5 min之内,45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反应时间多发生在5 min之后。45 min基础试验组较30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病例检查总时间明显延长[(52.93±3.1)min vs (34.67±1.3)min,P<0.05]。结论 45 min基础时程HUTT较30 min基础时程HUTT可增加10%的无药物激发阳性反应者,但诊断NMS整体阳性率并未提高。45 min基础试验组患者行药物激发阳性反应时间推迟,总检查时间明显延长。大多数NMS患者可以通过30 min基础时程HUTT获得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