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制备恙螨的基因组DNA,利用一组10个碱基序列的单链随机引物,建立恙螨的随机引物DNA多态性分析技术(RAPD-PCR),为恙螨的种间、种内、种下、种群之间的分子分类、遗传特性、亲缘关系等研究打基础。本研究筛选出N01,N05,N08,N104个随机引物,较适的缓冲液pH值,Mg^2+浓度和模板DNA浓度,以及PCR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2.
PCR引物法及随机引物法标记cDNA探针杂交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原位杂交所用cDNA探针的杂交效率。方法:采用正义引物PCR法及正义、反义引物PCR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的TGF-βcDNA探针。同时采用常规的随机引物法标记上述探针。用斑点杂交及原位杂交法比较三者的效率。结果:在斑点杂交中,正义引物PCR法所标记的单链探针的杂交效率最高,高于随机引物法一个数量级。在探针浓度相同条件下,正义引物PCR法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效果优于随机引物法标记的探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广东地区恙虫病立克次体(Rt)的流行株型别。方法:以Rt主要外膜蛋白56kDa型特异抗原基因(tsa56Kda)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群、型特异引物,采用NPCR法对广东地区的标本进行株型鉴定。结果:广东顺德、南海等地恙螨、野鼠及患者所携带Rt为Karp株。结论:顺德、南海等地流行优势株为Karp株,且媒介恙螨、鼠宿主及患者所携带的Rt为同一型别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省1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提取HCVRNA,随机引物逆转录为cDNA后用HCV5’端非编码区(5’NCR)特异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302bp,经补齐和提纯后插入pUC19质粒,获得的重组质粒pUN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多个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介乎92.69%~100%,其中与HCVⅡ(1b)型的同源性最大。本文的测序结果可为引物设计提供依据。获得的HCVcDNA在常规PCR步骤中用于设立有效的模板对照,对消除假阴性及评估试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牙斑中检出幽门直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互补于幽门杆菌(HP)尿素酶A基因片段的两对引物,建立了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3检测HP的方法。检测1株HP标准菌株、20个HP临床分离株均阳性,而12种常见肠道菌均阴性,特异性100%,敏感性达到可检测0.1fg细菌DNA的水平。29例行胃镜检查者,采集其牙斑和胃粘膜标本,对胃粘膜分别做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和N-PCR,前3种方法检查21例HP阳性,8例HP阴性,N-PCR  相似文献   

6.
中华按蚊不同地理株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忠湘  谢明 《医学争鸣》1998,19(2):175-177
目的:研究中华按蚊不同地理株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方法:应用RAPD技术,用20个随机引物(OPE01 ̄OPE20)对江苏,福建,海南,贵州,陕西5个省区中华按蚊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  相似文献   

7.
根据已知的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的副肌球蛋白分子的部分cDNA序列,设计两对寡核苷酸引物(引物1/2和引物3/4),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用引物1/2从本室两个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cDNA库中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927bp)一致的特定DNA片段。巢式PCR——以第一扩增产物为模板,用引物3/4扩增出约500bp的单一条带,与预期片段(494bp)大小一致。表明PCR产物为编码副肌球蛋白的目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8.
使用一种随机引物“P2(CGGCCGGTA)对正常Wistar雄性大鼠DNA基因组进行RAPD-PCR分析,扩增产物呈现出多态性DNA图谱,其中DNA片段分子大小依次为:1439、1334、1122、708、575、537、479、316bp。RAPD-PCR技术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知的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的副肌球蛋白分子的部分cDNA序列,设计两对寡核苷酸引物(引物1/2和引物3/4),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用引物1/2从本室两个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cDNA库中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927bp)一致的特定DNA片断。巢式PCR-以第一扩增产物为模板,用引物3/4扩增出约5000bp的单一条带,与预期片段(494bp)大小一致。表明PCR产物为编码副肌球蛋白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用人乳头瘤病毒(HPV)晚期基因区通用引物对,以dUTP代替dTTP,HPV16重组质粒DNA为模板,就PCR反应缓冲体系中pH值Mg^++浓度,引物,TapDNA聚合酶,BSA及引物复性温度和时间对扩增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诸因素对PCR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CR条件优化对于保证其灵敏度和特异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寄生恙螨种类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寄生恙螨种类、空间分布情况及优势种。方法选取云南省16个县(市)作为调查点,现场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齐氏姬鼠,收集其体表寄生恙螨,用Hoyer′s液封片后在显微镜下分类、鉴定。恙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聚块指数(m*/m)判定。结果在所调查的16个县(市)中,从所捕获到的1177只齐氏姬鼠体表共采集到恙螨7634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亚科10属79种。齐氏姬鼠总染螨率和总螨指数较高,分别达35.85%及6.49螨/鼠;小板纤恙螨和乡野纤恙螨为齐氏姬鼠体表恙螨优势种,王氏纤恙螨次之。恙螨及优势恙螨种类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之间的分布均呈聚集型分布格局。结论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种类复杂,数量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主要恙螨在所对应小兽宿主的寄生有明显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小兽群落及小兽体表恙螨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丰富度(S)、均匀度(J')和优势度指数(C')进行分析。结果:捕获小兽3313只,鉴定为7科14属21种。从3313只小兽双侧耳壳、耳窝共采获恙螨56150只,鉴定为3亚科13属109种。在松林生境、灌丛生境、农田生境及农舍生境中,松林生境采获的小兽及小兽体表恙螨数量最多,小兽总数1266只,构成比38.09%,物种丰富度(S=18)、多样性指数(H'=1.9032)、均匀度(J'=0.6585)最高,优势度指数低(C'=0.2164);小兽体表采获恙螨18625只,构成比33.13%,物种丰富度(S=94)、多样性指数(H'=4.3404)、均匀度(J'=0.9553)最高,优势度指数低(C'=0.2658)。而在农舍生境捕获的小兽及小兽体表的恙螨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则最低。结论: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小兽群落及小兽体表的恙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小兽宿主的生境结构及人为干扰程度直接影响恙螨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3.
革螨和恙螨体内汉坦病毒增殖与定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ang Y  Zhu J  Tao K  Wu G  Guo H  Wang J  Zhang J  Xing A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0):1415-1419
目的 研究汉坦病毒在革螨、恙螨体内增殖、定位及与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螨体内HV-RNA和基因分型;Vero-E6细胞培养检测TCID50/ml滴度;原位RT-PCR分子杂交法检测HV-RNA在螨体内分布和定位。结果 用PCR技术从革螨、恙螨体内检测到HV-RNA;取革螨、恙螨幼虫、若虫定期做HV TCID50/ml滴度,证明HV在革螨、恙螨体内可经期传播,并有增殖现象;用原位RT-PCR分子杂交法在革螨、恙螨的中肠上皮细胞和卵巢细胞内检测到HV-RNA阳性颗粒;用PCR分型证明从同一疫区鼠、螨、病人所分离的HV的基因型一致。结论 研究结果为革螨、恙螨作为HFRS的媒介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对HFRS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恙螨是一大类小型节肢动物的统称,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的恙螨科和列恙螨科。恙螨幼虫可以通过直接叮咬宿主动物引起恙螨性皮炎,还能作为传播媒介传播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兽共患病和虫媒传染病。《中国恙螨》详细记录了1997年以前的在中国发现并定种的恙螨,总共3个亚科46属452种。为了给基础研究和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1960至2021年的文献涉及内容进行分析和甄别,新增2属74种恙螨,中国恙螨的种类达到了3个亚科48属527种恙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恙螨与恙虫病传播流行关系的研究新进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大量相关媒介恙螨与恙虫病传播关系研究的最新的文献资料。结果恙螨对恙虫病传播具有关键作用,其种类分布、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和恙虫病的流行密切相关。结论恙螨是恙虫病的唯一传播媒介,控制媒介恙螨是防治恙虫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社鼠是东洋界种,不仅一直被认为是农林业有害动物.而且被怀疑为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为了了解洱海周边地带社鼠体表寄生虫的多样性,我们研究了89只社鼠体表寄生虫的群落组成.方法 选取云南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并检获其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在显微镜下鉴定寄生虫的种类.用染虫率和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用统计分析中的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分析雌雄小兽宿主间寄生虫数量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体表寄生虫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的关系.结果 捕获89只社鼠.其中70只社鼠侵染体表寄生虫,总侵染率为79%.采集到体表寄生虫51种,包括31种恙螨、13种革螨、4种蚤及3种吸虱.攸氏无前恙螨为优势恙螨种,占恙螨总数的66.23%;土尔克厉螨为优势革螨种,占革螨总数的38.48%;绒鼠怪蚤为优势蚤种,占蚤总数的42.86%;太平洋甲胁虱为优势吸虱种,占吸虱总数的80.07%.这51种体表寄生虫中,有11种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U检验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在雌雄宿主体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体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社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其中有11种曾经报道与人类疾病有关.社鼠主要的体表寄生虫为吸虱、蚤类、革螨和恙螨,社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灌丛斑疹伤寒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中华菊头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开展中华菊头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和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8月、2020年8月和11月于云南省6个调查点抓获中华菊头蝠样本,采集并鉴定其体表寄生虫。并分析中华菊头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在捕获109只中华菊头蝠中,88只感染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80.73%。采集革螨、蝙蝠蝇、恙螨和蜱4大类体表寄生虫共578只,其中革螨482只,蝙蝠蝇94只,恙螨和蜱各1只,革螨和蝙蝠蝇共占中华菊头蝠总体表寄生虫总数的99.65%。革螨被鉴定为2科3属4种,其中蝠螨科埃螨属的宽埃螨为优势革螨种,其次为拟弱螨属的斯氏拟弱螨和巨刺螨科巨刺螨属的峨眉巨刺螨。蝙蝠蝇被鉴定为2科2属2种,其中蛛蝇科的Stylidia szechuana为优势虫种。宽埃螨、斯氏拟弱螨、峨眉巨刺螨和S. szechuana在不同个体的中华菊头蝠体表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性别的中华菊头蝠个体间总体表寄生虫、革螨和蝙蝠蝇的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省中华菊头蝠的主要体表寄生虫类群是革螨和蝙蝠蝇。体表寄生虫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蠕形螨的DNA为模板,对蠕形螨简单重复序列锚定PCR(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并对ISSR引物进行筛选,为ISSR分析奠定基础。方法用自然沉降法收集山羊蠕形螨,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山羊蠕形螨DNA,并以此为模板,以(CA)8RG(R为1分子的嘧啶)为引物,利用正交实验法,从Mg2+浓度、引物用量、dNTPs、DNA模板用量和TaqDNA聚合酶以及退火温度对蠕形螨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并以优化的反应体系筛选ISSR-PCR的引物。结果 ISSR-PCR 25μL最佳反应体系包括:0.4 mmol/L Mg2+、30 pmol引物、30~60 ng模板DNA、2u Taq酶,最佳退火温度为49℃、循环35次。筛选出10条条带清晰、多态性好、重复性高的引物。结论筛选出蠕形螨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理想的引物,为蠕形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南澎列岛鼠及恙螨种群数量季节变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查清南澎列岛鼠和恙螨种群分布与数量季节变动规律。方法 采用等距法逐月捕鼠及检取体表恙螨,分类、鉴定、统计。结果 鼠和恙螨种群在各岛屿均有分布。鼠2种,褐家鼠占95. 28%,恙螨3种,地里纤恙螨占98.60%。种群数量随季节不同而有变动,鼠密度6月最高,2月最低,分别为36.36%和15.73%;恙螨指数和带螨率5月最高,2月最低,分别为99.34%和90.77%、7.71和14.29%。鼠的怀孕率和性比在一年之中也有变化。结论 南澎列岛鼠和恙螨以褐家鼠和地里纤恙螨为绝对优势种群,种群数量具有季节性变化,鼠种群总数量、雌雄个体数量、以及怀孕率之间在季节变动中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G Wu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8):481-3, 510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role of 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 in transmission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EHFV), a series of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from 1988 to 1990. EHFV was isolated from both larvae of free mites collected from the grassland of endemic areas and larvae of filial mites hatch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suckling mice bitten by these larvae were infected by EHFV. Because only the larvae of chigger mite can bite vertebrate hosts and only take a full meal in its entire life cycle, the pathogen carried by it can only be originated from its parent mite via transovarial route. Thus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natural infection of EHFV in these mites is transferred via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 (L.) scutellare can naturally be infected by EHFV; EHFV can be transmitted to the vertebrate host by biting of the larvae and can be transferred via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in mites; and therefore, L (L.) scutellare can serve as a transmitting vector of EH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