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选择注意和对侧声刺激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潜伏期的影响。方法 :对正常人15例 (30耳 ) ,进行视选择注意任务及对侧声刺激 ,以及两者同时出现时 DPOAE潜伏期测试。结果 :3种测试条件下 DPOAE潜伏期皆无变化。结论 :选择注意和对侧声刺激对 DPOAE潜伏期是否存在影响 ,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声刺激模式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evok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 ASNR)引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6月~2016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听力障碍诊治中心门诊经高分辨率颞骨CT影像学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共计30例(56耳),所有患者依次完成气导 click ABR、骨导ABR、500 Hz频率特异性(TB 500 Hz)ABR 3种声刺激模式下的听力脑干反应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3种刺激声模式下的ASNR的整体引出率及单一声刺激模式下ASNR引出率的差异性。结果① 30例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患者中,其中男14例(46.4%),女16例(53.6%);年龄分布在4个月至7岁,平均(21.4±19.1)个月;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轻度2例,中度10例,重度15例,极重度3例;② 30例(56耳)中,有30耳引出ASNR,整体引出率为53.6%;③ 各不同声刺激模式下ASNR引出率分别为:click ABR有27耳引出(48.2%)、骨导ABR有耳引出(5.4%)、TB 500 Hz ABR有15耳引出(26.8%);④ χ2检验显示3种不同声刺激模式下ASNR引出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样本率的χ2检验显示:click和TB 500 Hz ABR声刺激下模式下的ASNR引出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19>0.0167),与骨导ABR声刺激模式下ASNR引出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click声刺激模式能获得相对更高的ASNR引出率,ASNR的引出高度提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CE-Chirp声诱发的听性稳态反应(ASSR)在婴儿听力筛查及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20耳)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双耳未通过的婴儿(观察组)行ASSR筛查,年龄2~12个月,平均6个月。对照组为10例(20耳)听力正常且耳声发射听力筛查通过的婴儿,年龄为1~11个月,平均6个月。观察组婴儿自然睡眠或测试前口服10%的水合氯醛溶液后进入睡眠,对照组婴儿在自然睡眠下进行测试。应用丹麦国际听力(Inter-acoustics)的EclipseASSR1.02系统,刺激声为窄带(NB)CE-Chirp声,刺激重复率为90次/秒。耳机型号为ER-3A插入式气导耳机。刺激声强度≤80dBnHL时,4个频率双耳同时给声(0.5、1、2、4kHz);刺激声强度>80dBnHL时,单频率双耳给声。初始给声强度为30dBnHL,4个频率都引出反应,判定为ASSR筛查通过;若某个频率未引出,则以20dB一档提高刺激声强度直至引出反应后,再采用降10升5的方法,分别找到每个频率的反应阈。结果观察组10例(20耳)中有2耳(10%)ASSR检查通过,ASSR检查未通过的18耳分别得出500、1000、2000、4000Hz的听阈所用时间为2.4~36.1分钟,平均24.5分钟;对照组10例(20耳)ASSR检查均通过,所用时间为45秒~5.5分钟,平均3.2分钟。结论 NBCE-Chirp ASSR具有快速、特异性高的特点,可用于婴儿听力筛查和频率特异性听力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梅尼埃病患者畏光畏声伴随症状的临床分析,探讨其产生机制以及对于梅尼埃病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能准确提供主诉症状的105例梅尼埃病确诊病例,根据性别、年龄、听力分期、头痛情况进行分组,了解其与畏光畏声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1)所有梅尼埃确诊病例105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60%(63/105)。(2)男性44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47.7%(21/44);女性61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68.9%(42/61);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岁2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100%(2/2);20~40岁22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54.5%(12/22);41~60岁54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63.0%(34/54);60岁27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55.6%(15/27);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5d BHL 8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62.5%(5/8);26~40 d BHL 30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46.7%(14/30);41~70 d BHL 50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68.0%(34/50);70 d BHL 17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68.0%(34/50);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头痛32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68.8%(22/32);未曾出现头痛73例,畏光或(和)畏声出现率56.2%(41/73);出现畏光或(和)畏声与头痛之间无关联性(P>0.05)。结论梅尼埃病出现畏光畏声伴随症状,女性患者较男性多见,与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头痛无明显相关性,从而推断其产生原因与梅尼埃病理机制以及中枢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的共患疾病等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emissions,TEOAEs)可被对侧白噪声 (white nose,WN)抑制。通常认为这种抑制由传出神经纤维分布于耳蜗外毛细胞所介导。同侧刺激声和对侧白噪声强度均对抑制强度产生强烈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三组实验 :实验一找出用于对侧抑制幅值测试的抑制声 (WN)最佳强度和刺激声 (click)最佳强度 ;实验二用上述最佳强度组合对 6 0例正常人进行 TEOAE对侧抑制测试 ,得出正常人 TEOAE对侧抑制的标准值 ;实验三通过改变抑制声强度和刺激声强度 ,观察对侧抑制幅值主要取决于抑制声强度、刺激声强度还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儿童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特征。方法以16例(24耳)8个月~4.6岁OME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hirp-ABR及click声诱发的ABR(click-ABR)检测,对结果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比较Chirp-ABR和click-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在80 dB nHL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波I、III潜伏期均较click-ABR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V潜伏期较click-ABR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 I-III、III-V、I-V波间期均较click-ABR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V振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和click-ABR波V反应阈均值相等,且均升高,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反应阈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波V潜伏期较click-ABR延长(P<0.05)。结论本组分泌性中耳炎儿童80 dB nHL刺激声强度时,与click-ABR比较,Chirp-ABR波I、III潜伏期延长,波V振幅升高,反应阈强度时波V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蜗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CND)患者的听力学特征。方法以30例(54耳)(男14例,女16例,年龄6月~29岁,平均4.9岁)内听道斜矢状位磁共振成像示蜗神经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纯音测听或行为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听性稳态反应等听力学检测结果及颞骨高分辨CT(HRCT)结果,分析蜗神经发育异常者的听力学特征。结果 30例54耳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中,双侧24例(80%),单侧6例(20%),其中蜗神经缺如33耳,蜗神经细小21耳。54耳中,共有25耳(46.29%)伴内耳畸形,而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者的对侧6耳中,50%(3耳)伴内耳畸形。纯音测听或行为测听和听性稳态反应结果均提示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耳呈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且蜗神经缺如耳较蜗神经细小耳的听力损失程度更重。11耳(20.37%,11/54)蜗神经发育不良耳可在80~100 dB nHL高强度声刺激下引出听性脑干反应;6例双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者(20.0%,6/30)中7耳(1例双耳,5例单耳)全部频率或部分频率引出DPOAE,但其中5耳未引出ABR,2耳分别于100和90 dB nHL刺激声强下引出ABR。结论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近一半伴内耳畸形,部分患耳可引出DPOAE,而ABR严重异常或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测试(acoustic refles latency test,ARLT)初潜伏期(非交叉)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耳蜗性聋患者152例(208耳),其中老年性聋25例(50耳),梅尼埃病45例(45耳),噪声性聋31例(62耳),突发性聋51例(51耳);正常对照组50例(100耳)。ARLT测试采用GSITYMPSTART中耳分析仪,探测音226 Hz,刺激频率为1 000 Hz,刺激强度为高于同侧耳1 000 Hz声反射阈10dB,最大刺激声120 dB HL,平均叠加次数为5次,重复检查,取平滑曲线所对应初潜伏期数值。应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病例的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数值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4组耳蜗性聋患者声反射潜伏期(ARLT)非交叉和交叉的平均值均明显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非交叉)小于正常人,可作为诊断耳蜗性聋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短声可代替纯音作为刺激声作同侧声反射阈测定 ,并了解探测音频率对声反射阈的影响。方法 :应用 GSI33 型中耳分析仪 ,对正常志愿者 2 3例 46耳作不同探测音频率的纯音及短声刺激率 10 0次 / s及180次 / s的同侧声反射阈测定。结果 :声反射阈 2 2 6 Hz探测音时 5 0 0 Hz、10 0 0 Hz、2 0 0 0 Hz分别为 ( 84.35±6 .96 ) d B、( 84.6 5± 5 .93) d B、( 87.96± 6 .36 ) d B;6 78Hz探测音时分别为 ( 93.13± 6 .5 4) d B、( 92 .70± 6 .33) d B、( 93.35± 5 .99) d B;10 0 0 Hz探测音时分别为 ( 86 .5 2± 4.72 ) d B、( 87.48± 5 .0 0 ) d B、( 88.30± 6 .16 ) d B。短声刺激率 10 0次 / s及 180次 / s同侧声反射阈 2 2 6 Hz探测音时分别为 ( 89.78± 6 .83) d B、( 92 .0 7± 7.42 ) d B;6 78Hz探测音时为 ( 90 .44± 6 .76 ) d B、( 90 .6 5± 6 .38) d B;10 0 0 Hz探测音时为 ( 88.0 4± 6 .87) d B、( 88.6 9± 7.49) d B。 6 78Hz探测音 ,声反射阈高于 2 2 6 Hz及 10 0 0 Hz。结论 :低刺激率的短声作为刺激声并未出现赝象 ,可作为进行同侧声反射阈测试的刺激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声场下不同强度的白噪声刺激对镫骨肌声反射幅值的影响。方法观察80名听力正常受试者在声场方式下给予不同强度(30、40、50和60dBSL)的白噪声刺激时,1、2和4kHz频率的声反射幅值的变化。结果受试者在给予白噪声刺激时声反射幅值较未给予白噪声刺激时明显降低(P〈0.01),40dBSL强度的白噪声刺激时,声反射幅值降低最明显,2、4kHz的声反射幅值降低幅度较1kHz处明显(P〈0.01),而2、4kHz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声场下白噪声刺激可致镫骨肌声反射幅值降低,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声场下白噪声刺激后镫骨肌声反射幅值的变化评估听觉传出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拟在前期已获得的4岁健康儿童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的基础上,初步研究6~18岁听力正常儿童的声源定位能力测试方法,分析测试结果,健全国人数据资料。方法在标准测听室内,采用自行研制并已获国家专利(200520017252.1)的声源定位测试仪,分别测试20名健康儿童低频测试音(0.25~1.2 kHz)和高频测试音(2~8 kHz)水平0°、±45°、±90°五个方位的角度辨别阈值(minimum audible angle,MAA)。结果低频声刺激下正常听力儿童水平方位MAA(0°)=2.60°±0.8°,MAA(45°)=4.32°±2.17°,MAA(-45°)=4.47°±1.87°,MAA(90°)=15.4°±9.67°,MAA(-90°)=14.80°±10.22°;高频声刺激下正常儿童水平方位MAA(0°)=4.32°±1.25°,MAA(45°)=7.65°±2.21°,MAA(-45°)=9.20°±4.59°,MAA(90°)=21.00°±10.30°,MAA(-90°)=20.65°±9.29°。低频声和高频声分别刺激下MAA(45°)与MAA(-45°)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AA(90°)与MAA(-90°)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受试儿童5个方位MAA值中,正前方辨别阈值最小,侧方辨别阈值最大,左右相应方位辨别阈值相似。同一角度MAA阈值变化与年龄变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MAA测试方法可用来评估6~18岁儿童水平声源定位能力,6岁儿童声源定位能力已经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人提出耳声发射(OAE)的对侧抑制效应可以作为噪声暴露后听觉损伤的早期指标。已有实验显示在给予一耳一小时的倍频程噪声刺激后,其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的对侧抑制效应显著降低。作者对工作在高强度噪声下工人的OAE传出抑制效应进行研究,以期找出可以反映耳蜗早期声损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病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听神经病患者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基本特征 ,探讨DPOAE在听神经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IHSVersion 3 .2型耳声发射仪对 70例 (14 0耳 )听神经病患者、3 0例 (60耳 )听力正常者行DPOAE测试 ,并对 13例 (2 6耳 )听神经病患者在对侧声刺激条件下行DPOAE测试 ,比较两组人群或两种条件下的DPOAE听力图 (DP图 )。结果 听神经病组的DPOAE全部可引出。DP图幅值在低频 (0 .5、0 .7kHz)高于正常对照组 ,平均约高 3 .1dBSPL ,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中频 (1.0~ 2 .0kHz)、高频 (3 .0~ 8.0kHz)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有 /无对侧声刺激两种条件下DP图幅值间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 (P >0 .10 )。结论 听神经病患者的DPOAE全部可引出 ,DP图幅值在低频高于正常人 ,且对侧声抑制反应消失 ,提示听神经病患者的低频区外毛细胞处于失抑制的超常活动状态 ,听神经病的病变部位可能位于听神经和脑干内侧橄榄耳蜗系统。DPOAE对听神经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chirp声与短声ABR的V波振幅和潜伏期值,从而探讨chirp声在ABR测试时是否更具优势。方法分别用chirp声与短声两种测试声记录16例听力正常婴幼儿(24耳)的ABR,比较10~70 dB nHL不同刺激强度下两种测试声引出V波的振幅大小以及高强度和阈值强度下引出V波的潜伏期差异。结果在强度为20~70 dB nHL时,两种刺激声的V波振幅无显著差异(P>0.05);刺激声强度为10 dB nHL时,chirp声V波的引出率较短声显著增高(分别为15/24和7/24, P<0.01)。较高刺激强度时,两种测试声引出的V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阈值水平时,chirp声ABR的V波潜伏期比短声ABR的V波潜伏期长(P<0.05)。结论本组听力正常婴幼儿ABR测试中chirp声相比短声增加V波振幅的优势并不显著,且I波和III波不如短声ABR典型;在临床应用chirp声之前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麻醉豚鼠前庭下神经及三叉神经下颌支部分传入神经切断对声诱发咬肌反射的影响。方法:20只豚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5只,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下牙槽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耳颞神经切断组5只。4组动物分别进行Click声刺激诱发的咬肌反射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声诱发咬肌反射电位的负波(NP)阈值为(90.00±8.16)dBnHL。100、90、80、70 dBnHL单侧声刺激,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的引出率分别为100%、70%、40%、0。100、90、80 dBnHL单侧声刺激咬肌反射NP潜伏期分别为(6.55±0.25)ms、(6.61±0.16)ms、(6.70±0.13)ms。不同刺激强度,咬肌反射NP的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术侧声诱发的咬肌反射消失。单侧下牙槽神经及耳颞神经切断组,术侧咬肌反射存在,NP的阈值、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声诱发的咬肌反射是前庭起源,不受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及下牙槽神经传入纤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评估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听障人群的空间听觉能力,开展声源定位测试至关重要。然而,在声源定位测试中,刺激声与其时程选择的研究局限。本文对国内外刺激声及时程与自由声场下声源定位测试的研究进行回顾,为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温敏感性听神经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名儿童(4岁)听力下降与体温变化相关的病因机制。方法对患儿连续3年的听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患儿进行了连续15天、每天分七个时间点(6、8、10、121、4、16、18点)测量体温,选择每天的8点30分及16点30分进行游戏测听、声导抗、非声刺激镫骨肌反射、言语测听检查、瞬态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白噪声抑制试验、听性脑干反应以及疏密波交替声测试、耳蜗电图、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及前庭功能。观察患儿波动性听力变化与自然状态下的体温变化的相关性。并进行颞骨CT扫描、耳蜗水呈像核磁共振、呼吸睡眠检测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患儿自1岁开始发病,病史提示在发热时听力全部丧失。在正常体温时的听力学检查符合听神经病表现:游戏测听显示平坦型听力曲线(40~60 dB HL);DPOAE正常、白噪声抑制失败;ABR未引出;鼓室导抗图A型、声刺激镫骨肌反射均未引出、非声刺激镫骨肌反射正常;多频稳态反应阈高于游戏测听听阈。每天的游戏测听显示听力在早上8点30分时明显好于下午16点30分时,但早上运动后的听力明显差于下午16点30分时。颞骨CT及耳蜗水呈像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呼吸睡眠检测提示中度低氧血症,呼吸紊乱指数(RDI)为8.35,最低氧饱和度(SO2)为77%。生化检查提示高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内耳膜迷路抗体阴性。结论患儿连续3年的听力学检测结果一致证明患儿的听功能异常但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正常。在自然体温下随体温的轻微波动即可出现听力的变化,提示体温与听功能状态具有相关性。体温升高可能导致听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神经传导阻滞而出现听神经的失同步化,患儿的长期低氧血症也是诱发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信噪比和刺激声频率、带宽对正常听力青年人噪声下水平方位声源定位精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横断面设计研究, 2022年8—12月选取正常听力青年人20名, 其中男性7名, 女性13名, 年龄范围20~35岁, 平均年龄25.4岁。进行安静和噪声下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角度识别测试, 使用6种窄带白噪声作为刺激声, 中心频率(central frequency, CF)为250、2 000和4 000 Hz, 带宽为1/6和1倍频程, 使用信噪比为0、-3和-12 dB的宽带白噪声作为掩蔽声, 计算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 error)作为声源定位精度, 数值越小表示定位精度越高。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CF和信噪比对声源定位精度的影响, 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种带宽对声源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正常听力青年人安静环境下的水平方位角度识别误差RMS error为4.3~8.1°, 噪声下定位精度随着信噪比下降而降低:0 dB信噪比(5.3~12.9°)与安静环境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 dB(7.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耳声发射技术探讨耳鸣患者听觉传出系统功能。方法 对 2 4名 (2 4耳 )单侧耳鸣患者(其中耳鸣无听力下降者 8例 ,耳鸣伴高频听力下降者 10例 ,耳鸣伴低频听力下降者 6例 ) ,使用ILO - 92耳声发射测试系统 ,观察对侧声刺激对耳声发射的影响。结果 ①健康耳自发性耳声发射 (SOAE)检出率为 4 1.7% ,耳鸣侧三组SOAE检出率分别为 37.5 %、2 0 %、33.3% ;②SOAE受对侧刺激声影响主要表现为幅值改变 ,健康侧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TEOAE)抑制幅度为 2 .1± 0 .8dBSPL ;2 4耳耳鸣耳中 ,16耳TEOAE抑制幅度为 1.9± 0 .8dBSPL ,8耳TEOAE不被抑制 ,听力和耳鸣匹配情况各异。③ 8例听力正常耳鸣耳中 ,3耳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对侧声抑制效应明显 ,另 5耳DPOAE反应正常 ,其中 2耳对侧声抑制效应下降。 10例高频听力下降耳鸣耳中 ,8耳受对侧声抑制 ,另 2耳抑制幅度减低同时声衰减试验阳性。 6例低频听力下降的耳鸣耳中仅有 2耳出现对侧声抑制效应。结论 健康耳的对侧声抑制效应与正常人耳一致 ,但耳鸣耳的结果不同 ,提示耳鸣发病机制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大鼠行为训练模型观察掩蔽对于声音反应时间、响度的影响。方法 5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听声取食训练,准确度达到95%以后,测试中心频率为2kHz的50ms的窄带噪声在掩蔽(70dB SPL的白噪声)前后不同声强(40-110 dB SPL,10 dB步长)下的反应时间。结果大鼠的反应时间表现为低声强时反应时间较长而高声强时反应时间较短。掩蔽声可延长大鼠在低声强下(40、50 dB SPL)的反应时间,而对接近掩蔽声强的测试声(70、80 dB SPL)的反应时间则明显缩短,两者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掩蔽声对80 dB SPL以上声强的刺激声的反应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掩蔽声可对声音的反应时间造成影响,可能是通过改变刺激声的响度造成的,掩蔽声可降低弱声音的响度,但提高近似于掩蔽声强度的刺激声的响度。反应时间也可能受信噪比的影响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