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前短程冲击放疗、术后后装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术前短程冲击放疗和术后后装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1998年5月至1999年10月,将50例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放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放疗组术前先行放疗6Gy,共3次,休息2周后再手术。术中放置施源管3-6根,确定驻留点2-8个,术后3-10d行后装照射,单次剂量10Gy,照射2-4次,总剂量20-40Gy。对照组手术前后不放疗。手术前后定期查血常规、肝功能、AFP、CT、B超、胸片,记录术中出血量。结果 放疗组术前放疗后肿瘤明显缩小(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后装照射后AFP转阴率100%(16/16),对照组63.6%(9/14)(P<0.01);6个月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20%(5/25)(P<0.01);6个月生存率100%(25/2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手术前短程冲击放疗和术后后装放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近期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以MAGE基因mRNA为特异标记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以黑色素瘤抗原-1(MAGE-1)和MAGE-3基因mRNA为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5例HCC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AGE-1和MAGE-3基因mRNA。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HCC患者肝癌组织中上述MAGE基因的表达。结果 44%(11/25)和36%(9/25)HCC患者的PBMC中可分别检测到MAGE-1和MAGE-3基因mRNA,而相应肝癌组织中MAGE-1和MAGE-3的表达率分别为68%(17/25)和56%(14/25);在64%(16/25)的HCC患者PBMC中至少可检测到一种MAGE基因mRNA;肝癌组织中不表达MAGE基因的病例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PBMC中均未测出MAGE基因mRNA。HCC患者PBMC中两种MAGE基因mRNA的检出率与肿瘤TNM分期、直径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但9例血清AFP正常或轻度升高者(<50ng/ml),6例的PBMC中MAGE-1和/或MAGE-3 mRNA为阳性。结论 MAGE-1和MAGE-3基因mRNA可作为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用于检测HCC患者PBMC中的肝癌细胞,巢式RT-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其检测结果可能有助于判断H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冲击放疗和术后后装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效果。方法:50例行肝癌切除术的PLC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放疗组术前先行放疗6Gy,共3次,休息2周后再手术。术中放置施源管3-6根,确定驻留点2-8个,术后3-10d行后装照射,单次剂量10Gy,照射2-4次,总剂量20-40Gy。对照组手术前后不行放疗。结果:放疗组术前放疗后肿瘤明显缩小(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后装照射后AFP转阴率100%(16/16),对照组56.3%(9/14)(P<0.01);放射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P<0.01);6个月生存率(100%)与对照组(92.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前短程冲击放疗和术后后装放疗是提高PLC近期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AGE-1、MAGE-3和AFP mRNA联合检测肝癌病人外周血中微小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8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癌组织和外周血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表达。结果8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9%(30/86)、60.5%(52/86)和69.8%(60/86);所有病人肝癌组织至少表达其中一种mRNA。外周血中阳性率分别为14.0%(12/86)、20.1%(18/86)和33.7%(29/86)。52.3%(45/86)的病人外周血至少检测到一种mRNA,较单一AFP mRNA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P〈0.05)。25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及28例健康志愿者中未见阳性。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门脉瘤栓、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无关(P〉0.05)。结论MAGE-1、MAGE-3结合AFP mRNA联合检测肝癌血行微小转移较单一AFP mRNA检测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5.
AFP-mRNA作为血中肝癌细胞的标志缺乏特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甲胎蛋白信使RNA(AFP-mRNA)作为外击血中肝癌细胞的标志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 抽取64份分别来自肝癌、肝炎肝硬化、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提取血中有核细胞成分的总RNA,以AFP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nested RT-PCR)扩增,检测血中有核细胞中AF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肝炎肝硬化、健康人3组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率分别为60%(18/30)、50%(10/20)、50%(7/14)。表达率3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AFP-mRNA不是血液中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核素内照射改善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及对骨转移治疗的疗效,并与内分泌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对5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均采用双侧睾丸切除加氟他胺(250mg,3次/d)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不同时间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其中15例接受^89锶内照射治疗(148MBq静脉注射),8例接受^153Sm-EDT-MP内照射治疗(37MBq/kg静脉注射,1次/月);29例未接受内照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结果:^89锶治疗组有14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占93.3%(14/15);^153Sm-EDTMP治疗组有6例疼痛明显缓解,占75.0%(6/8);单纯内分泌治疗组经调整药物剂量或结构后,疼痛明显缓解者仅9例,占31.0%(9/29)。^99Tcm-MDP全身骨显像示骨转移病灶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89锶治疗组有11例,占73.3%(11/15);^153Sm-EDTMP治疗组有5例,占62.5%(5/8),而单纯内分泌组有7例,占24.1%(7/29)。^89锶治疗组3例、^153Sm-EDTMP治疗组有2例出现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下降,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结论:核素内照射治疗能改善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并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肿瘤骨转移灶的生长,但必须密切观察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交变电磁场(E)介导纳米氧化铁粒磁性顺铂微球(nCDDPmm)靶向栓塞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 制备移植性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5组经肝动脉插管灌注:(1)对照组,生理盐水+40kHz、24kA/min的E30min;(2)nCDDPmm(铁30mg/kg,顺铂2mg/kg)+E组;(3)纳米铁粒磁性微球(nmm,铁30mg/kg)+E组;(4)nCDDPmm组;(5)nmm组。用光纤温度测量仪监测癌中心区、癌边缘区、正常肝组织和直肠的温度变化;观察治疗时和治疗后14d肝癌体积的变化,肿瘤生长率,肝癌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nCDDPmm+E和nmm+E组的癌中心区(43.71℃,43.66℃)和癌边缘(40.21℃,40.63℃)的温度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36.95℃,36.21℃)和直肠(36.18℃,35.88℃)(P〈0.01),对照组、nCDDPmm和nmm未加E组各部位的温度无明显升高。14d后,除nCDDPmm+E组肿瘤体积缩小外,其余各组的肿瘤体积增大4~15倍;各组肿瘤生长率分别为600%,-63%,139%,428%,598%(P〈0.01)。nCDDPmm+E组肝癌细胞大面积坏死(70%以上),癌灶及癌边缘可见到栓塞的微球,其余各组的肝癌细胞中到轻度坏死(0~70%),正常肝组织未见明显的微球和坏死。结论交变电磁场可以通过诱导兔VX2肝癌靶区栓塞nCDDPmm和nmm的温度升高,介导靶区温度升高达43℃以上,磁介导的热疗对顺铂化疗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肝x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HBxAg在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研究,进一步了解HBVx基因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对HBxAg在原发性肝癌及其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人血中的HBVDNA,HBeAg,了解HBxAg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与肝癌分期及AFP表达的关系;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xAg在肝癌单发灶组(I组)病人阴、阳性表达分别为8/28、20/28例;在肝癌伴肝内转移灶组(Ⅱ组)病人阴、阳性表达分别为6/32、26/32例;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HBVDNA在I组和Ⅱ组阳性数分别为5/28、7/32例,HBeAg在I组和Ⅱ组阳性数分别为7/28、10/32例;HBxAg的阳性表达数,在临床I、Ⅱ、Ⅲ期病人中分别为1/5、19/22、26/32,在大小肿瘤中阳性表达数分别为42/48、4/12,在AFP阴阳性表达组中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3/16、33/44。结论:乙肝x基因与原发性肝癌及转移灶中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与病人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其表达的高低不能作为肝癌转移倾向的预测指标。它对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不受乙肝复制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TACE加32P-GMS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加^32磷-玻璃微球(^32P-GMS)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3例(A组)采用TACE加^32P-GMS内放射进行治疗;另25例(B组)为同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患者,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均数、肿瘤直径以及肿瘤转移率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最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累计生存率。结果:治疗后3月观察A组病灶缩小>50%5例,缩小<50%8例,有效率为56.52%(13/23),B组28例中有效9例(36%),经Ridit分析,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12个月、24个月A组生存率分别为86.96%、47.83%、21.74%,而对照组分别为52%、16%、0.00%(P<0.05)。结论:TACE加^32P-GMS内放射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肿瘤抗原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0在肝癌病人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能否抑制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方法 分离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外周血DC,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粗提物激活DC,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联合刺激DC,DC回输病人,检测肝癌病人外周血AFP mRNA。结果 在AFP mRNA阳性组织中,治疗组11例中仅1例AFP mRNA仍为阳性,而对照组11例中9例AFP mRNA仍为阳性;在AFP mRNA阴性组中,治疗组13例AFP mRNA仍全部为阴性,而对照组13例中4例AFP mRNA为阴性。结论 肿瘤抗原激活的DC在肝癌病人体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能够抑制术后肝癌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131I-LPD内辐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31I-LPD选择性内辐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吸收剂量及其疗效。方法对8例经手术证实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反复灌注131I-LPD计算癌组织的吸收剂量,观察其疗效。结果8例平均接受了25次内辐射治疗,放射性活废为(529±127)MBq.131主要聚集在肝癌病灶,癌肝放射性计数比值(T/NT)为2.50~8.50(SD5.60±1.78)。癌组织接受的内辐射吸收剂量为(1792±774)cGY。8例中有5例AFP>500μg/L,,治疗后转为正常。其中4例因癌肿缩小得以再切除。8例的3年生存率为74%,5年生存率为56%。结论131I-LPD经肝动脉灌注是较理想的内辐射治疗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肺叶切除动物模型血气分析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功能性肺叶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健康犬18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组行靶肺支气管肺泡灌注碘化油、平阳霉素混合剂及靶支气管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 imethacrylate,PMMA)堵塞;B组行靶支气管PMMA栓塞,C组行靶肺叶切除。分析各组细菌学培养。结果3组动物术后即时动脉PaO2低于术前(P〈0.01),PaCO2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1周后动脉血气恢复正常,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肺部X线摄片及大体标本见实验组靶肺肺不张形成,组织病理学显示靶肺呈纤维化改变,靶肺组织细菌学培养阴性。B组有3例形成肺不张,靶肺未见明显纤维化。结论通过靶肺支气管肺泡灌注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后靶支气管堵塞可使靶肺形成肺不张、纤维化,可达到功能性肺叶切除术目的。该术式创伤小,安全、有效,有望部分替代外科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组织VEGF与外周血AF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与外周血液中甲胎蛋白(AFP) mRNA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 用巢式逆转录PCR法检测20例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液中的AFP mRNA,对其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配对分析。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10例VEGF为阳性表达,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2)20例肝癌中13例AFP≥200μg/L ,15例外周血液中AFP mRNA阳性;(3) VEGF阳性的10例病例中有9例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AFP mRNA。结论:(1)肝癌组织VEGF和外周血中AFP mRNA检测都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癌有无血行转移倾向的指标,前者较为简单,而后者较为客观准确。(2)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术后随访,应用外周血中AFP mRNA的检测方法较血清AFP水平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4.
混合细胞性肝癌14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混合细胞性肝癌(MHC)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近30年来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例MH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男性9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33-62岁(平均50岁),10例(71例)伴有乙型肝炎病史,9例(64%)合并肝硬化,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9例,阳性率64例,全组病例手术切除率为86%(12/14),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0/14),43%(6/14),29%(4/14),其中切除癌灶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0/12),50%(6/12),33%(4/12)。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根治性手术切除是MHC的有效治疗手段,癌灶内胆管细胞癌成分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寄生性血管供应的肝癌化学药物栓塞治疗后的效果与对策。方法:造影证实肝癌有寄生性血管供应43例,经栓塞治疗后辅助以化学治疗或注射无水酒精,观察其癌灶缩小的情况,生存期,并动态观察SIL-2R,AFP等变化情况,结果:有寄生性血管供应的肝癌以巨块型为主,栓塞后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组癌灶缩小多于50%者3例,占15%,1、3、5例累积生存率分别55%、12.2%和0,sIL-2R,AFP降低程度慢,且易反弹,注射无水酒精组肝癌缩小多于50%7例,占30%,1、3、5例累积生存率分别52%,35%和9%,结论:有寄生性血管供应的肝癌化学药物栓后效果欠佳,辅以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癌灶缩小明显,3、5年累积生成率明显提高,sIL-2R,AFP可作为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H2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H22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组化Elivion^TM plus法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60只小鼠分为A组:植入放射性粒子;B组:植入化疗药DDP;C组:植入放射性粒子和化疗药DDP;D组:正常对照组。结果^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和/或化疗后对H22肝癌肿瘤体积抑制率A、B、C组分别为43.8%、40.7%和58.3%;凋亡指数(AI)分别为(25.15±10.36)、(33.42±12.25)和(42.34±13.95),与对照组D组(20.45±14.54)比较,C组其凋亡指数(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0.0%、55.6%和36.4%,与D组100.0%比较,C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H22肝癌可有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联合化疗药,其凋亡作用更强;Survivin可能参与了其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标准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 1.化学元素符号使用罗马(正)体,首字母大写,在符号后不加圆点。 2.核素的核子数(质量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如^14N、^60Co,不写成14氮或N^14,^60钴或Co^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病变的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1例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的B超、钼靶摄片及纤维乳管镜检查等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其各自的诊断价值。结果:全组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活检诊断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人病灶检出率为93.75%(45/48);B超对癌前病变的检查符合率为39.69%(52/131),肿块组、溢液组及无肿块无溢液组分别为52.94%(27/51)、10.41%(5/48)和62.50%(20/32);钼靶摄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符合率为53.41%(47/88),肿块组、溢液组及无肿块无溢液组分别为53.33%(16/30)、28.13%(9/32)和84.62%(22/26)。结论:合理应用B超、钼靶摄片及纤维乳管镜等检查手段。是早期检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注射IL-2后在大鼠肝癌模型体内的分布和存留情况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分别经腹腔(IP组),阴茎静脉(IV组),脾动脉(SA组)注射以Iodogen法标记的^131I-IL-2,比较其在各组中的分布存留情况;并测定内源性IL-2水平,NK和LAK细胞活性,T细胞亚群改变以及sIL-2R,TGF-β,IL-10水平。结果:与腹腔及静脉注射途径相比,脾动脉注射组的^131I-IL-2血药浓度及肝脏,脾脏内的放射性浓聚升高更为迅速,药物高峰维持时间也显著延长。IP和IV组在给药后第4天,IL-2水平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第8天接近对照组水平,SA组IL-2峰值出现在第6天,至第8天尚呈较高水平。各组sIL-2R,TGF-β,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其中SA组降低维持时间最长。IP和IV组的NK和LAK细胞活性,CD4^ 亚群,CD4^ /CD8^ 虽有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显著,而在SA组中上述各指标相对均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经脾动脉应用IL-2,能迅速升高血液,肝脏及脾脏内IL-2浓度,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浓度。经脾动脉应用免疫治疗对荷瘤大鼠免疫状态的改善显著优于经腹腔和静脉给药,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转染肿瘤m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抗肝癌免疫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转染原发性肝癌(HCC)mRNA的树突状细胞(DC)能否诱导抗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采用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分化为DC细胞;从人肝癌HepG-2细胞和3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中体外扩增mRNA。以mRNA转染DC细胞,并与PBMC混合培养诱导扩增CTL。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培养细胞中CD3^ 、CD4^ 、CD8^ 细胞的比例。^51Cr释放法测定CTL的杀瘤活性。结果经扩增人肝癌HepG-2mRNA和2例AFP( )患者的AFP( )HCCmRNA诱导3周后,CD3^ 、CD8^ 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由诱导前的27.8%、26.5%、29.6%升高至89.3%、73.6%、86.8%;而经扩增AFP(-)HCCmRNA诱导3周后,CD3^ 、CD8^ 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由诱导前的25.4%升高至53.6%。转染HepG-2细胞和AFP( )的患者HCCmRNA的DC诱导的CTL对HepG-2细胞杀瘤活性明显高于AFP(-)的患者,其杀瘤特性由MHC-I限制的CD8^ T细胞所介导。结论HCCmRNA体外转染DC能诱导肿瘤特异性CTL,可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