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量肱肌止点的相关数据,为临床准确、安全地放置冠突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例正常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解剖观察肱肌止点的位置,并测量肱肌止点的长度、宽度、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及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结果肱肌止点大部分位于尺骨鹰嘴尖与冠突尖连线的内侧,长度为(21.79±2.70)mm,分深浅两头:浅头止点为腱膜组织,宽度(4.11±1.12)mm;而深头止点由两侧的腱膜和中间的肌肉构成,宽度(11.25±3.07)mm。其中,桡侧腱膜宽度(1.77±0.46)mm,尺侧腱膜宽度(2.75±0.57)mm,两者夹持的肌肉宽度(6.82±2.08)mm。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4.14±0.49)mm,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9.30±1.51)mm。结论 (1)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可用于放置尺骨冠突钢板。(2)松解肱肌深头止点的尺侧腱膜可使该间隙的宽度达到6.89mm,继续松解中间的肌肉可达到13.71mm,足以安放冠突钢板。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在制作1例成年男尸左上肢标本过程中,见桡侧腕长伸肌出现一小副腱,走行较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标本桡侧腕长伸肌起点正常,肌腹沿肱桡肌下行,在其尺侧距起点141.64mm处分出一副肌腹,长24.62mm,宽4.34mm,厚2.68 mm。该副肌腹向下移行为一细长的副腱,长195.82 mm,宽1.80 mm,厚0.76 mm。该副腱行于桡侧腕长伸肌主腱与肱桡肌之间,向下走行139.70 mm后,于桡侧腕长伸肌主腱深面进入伸肌支持带,后于桡侧腕短伸肌腱深面尺侧下行56.12 mm,最终止于第3掌骨底桡侧腕短伸肌腱止点近端。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拇指伸肌腱的宽度,并分析该宽度与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76例(左侧39例,右侧37例)经10%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固定的人体上肢标本,解剖第1骨纤维管、拇长展肌、拇短伸肌以及拇长伸肌,观察纤维管内肌腱中隔分布情况;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拇指近节指骨背面中点处伸肌腱宽度,利用ROC曲线,分析该宽度与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之间的关系。结果①52例第1骨纤维管内出现肌腱中隔(68.4%);30例拇短伸肌腱止点发生延长,即越过拇指掌指关节;②拇短伸肌腱未延长组,伸肌腱宽度(6.04±0.92)mm;而延长组拇指伸肌腱的宽度(7.52±1.38)mm,显著高于未延长组(t=4.050,P=0.000);③通过测量拇指近节指背中点处伸肌腱宽度,判断拇短伸肌腱止点延长的情况:ROC曲线下面积0.823,临界值7.21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843和0.927,正确率为90%。结论当拇短伸肌腱止点延长时,拇指近节指骨背面肌腱的宽度增加;此宽度不仅能够用来识别变异,对于拇指腱鞘炎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500侧成年中国人的手背标本上观察了肌腱的抵止及其变异。拇长展肌多数(89.2%)具有副腱,副腱数目为1—4个不等,其中有一个副腱的占 65%。有2.6%的标本缺少拇短伸肌。多数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侧指骨底,此外,发现29%的拇短伸肌除止于近侧指骨底外,还同时止于远侧指骨底。拇长伸肌多数(70.8%)止于拇指近侧和远侧指骨底,象教科书描述的,该肌止于远侧指骨底的仅占少数(29.2%)。桡侧腕长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22.4%,桡侧腕短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11.4%。绝大多数长肌的止点(99%)是第二掌骨底,短肌的止点(85%)是第二和第三掌骨底。指总伸肌的肌腱数目为3—10个不等,其中以有四腱或五腱的较常见(共占68%)。接纳指总伸肌腱的数目以环指较多,其次为中指,有53.4%的小指没有获得指伸肌的肌腱。小指固有伸肌具有两个肌腱或三个肌腱的共占84.2%。小指固有伸肌腱多数(84%)止于第五指指背腱膜,少数(15%)同时止于第四和第五指指背腱膜。本文报告了在手背出现的异常肌,其中小指深伸肌在本文所收集的文献中尚无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治疗(足母)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足母)外翻足,测量(足母)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足母)长伸肌腱、(足母)长屈肌腱、(足母)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足母)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m.在(足母)外翻的患(足母)者中,(足母)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m.(足母)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足母)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足母)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足母)外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临床腘肌腱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21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肌腱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 腘肌腱出现恒定,起始于腓侧副韧带股骨附着处前下方,穿过股二头肌腱和腓侧副韧带的深面在胫骨平台下与腘肌肌腹相连接.腘肌腱的长度为(40.12±0.91)mm,起点宽度为(6.19±0.27)mm,止点宽度为(6.46±0.35)mm,起点厚度为(3.38±0.24)mm,止点厚度为(3.62±0.25)mm.结论 腘肌腱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重要结构之一;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对关节镜下腘肌腱损伤诊断、治疗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肱桡肌止点的解剖特点及其在桡骨远端骨折茎突骨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3—9月选取14例成人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观察肱桡肌肌腱的解剖结构及其止点的位置、形态,测量止点范围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与桡骨茎突尖的距离。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9例伴有茎突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正位X线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茎突骨块分为完整型和碎裂型,茎突骨块完整型测量茎突骨块长度,茎突骨块碎裂型分别测量干骺端骨块长度和关节面骨块长度。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解剖学和X线片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体上肢标本解剖测量显示:肱桡肌肌腱向远端走行途中分别与前臂深筋膜、旋前方肌及第二伸肌间隔的腱膜组织通过坚韧的纤维组织相接续;肱桡肌肌腱以纤维形式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表面,止点形态近似水滴状,尖部指向近端;肱桡肌肌腱止点范围长(18.80±3.67)mm,宽(11.23±2.06)mm,止点附着面积(141.53±4.55)mm2,肌腱附着部近端距桡骨茎突尖距离(26.59±3.76)mm。临床X线测量结果显示:11例茎突骨块完整型的茎突骨块长(24.42±4.30)mm;18例茎突骨块碎裂型,茎突骨块总长(28.08±4.93)mm,其中干骺端骨块长(16.32±3.87)mm、关节面骨块长(11.76±3.46)mm。与标本解剖测量结果比较,茎突骨块完整型和碎裂型的茎突骨块长度与肌腱附着部近端至茎突尖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45、1.334,P值均>0.05),茎突骨块碎裂型的干骺端骨块长度与肱桡肌止点长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839,P>0.05)。结论 肱桡肌肌腱止点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是桡骨远端骨折形成茎突部干骺端骨块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腰骶段多裂肌进行应用解剖研究,为临床减少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影响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5具尸体多裂肌的起、止点、肌束的构成、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多裂肌短腱与止点及其与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关系进行解剖测量。结果多裂肌浅层起于骶髂长韧带,有一部分起于髂后上棘内侧,深层起于骶骨椎板、骶髂短韧带。L1~5多裂肌短腱的长度分别为:(15.10±2.43)、(15.68±2.79)、(14.82±2.77)、(14.16±3.62)和(11.58±2.46)mm。L1~5多裂肌短腱的宽度分别为:(4.72±0.99)、(5.42±1.14)、(5.86±0.99)、(5.90±1.06)和(4.68±0.62)mm。结论多裂肌主要参与脊柱背伸运动,维持脊柱腰段前凸的存在,是脊柱动力性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外翻足,测量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长伸肌腱、长屈肌腱、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 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 m。在外翻的患者中,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 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 m。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外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测桡骨茎突部软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变异,为临床局部封闭、针刀等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30例成人腕关节防腐固定标本的第1骨性纤维鞘管长度、上下口直径,及其与桡动脉、桡神经浅支间的宽度进行测量,并对纤维间隔和拇长展肌副腱进行了观测.结果 单隔间63.3%(19例),表现为拇长展肌(APL)肌腱与拇短伸肌(EPB)...  相似文献   

11.
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上肢防腐标本男女各20侧.观察尺骨鹰嘴解剖形态并测量相关结构参数,侧位X-线片测量并确定截骨角度,综合确定截骨平面,完成截骨和固定试验.结果①尺骨鹰嘴关节侧为半弧形,背侧骨质为接近直角弯曲的鹰嘴突,断面旱尖端向关节的扇形,肱三头肌腱止于鹰嘴尖与鹰嘴突之间的局限区域,男、女性结构形态相I司.②测得肱三头肌腱止点长度、止点宽度、肌腱近缘处鹰嘴骨质厚度、肌腱远缘处鹰嘴骨质厚度、鹰嘴尖至肱三头肌腱近缘距离,男女分别为:(21.63±1.59)mm,(18.61±1.62mm);(23.56±1.33)mm,(20.69±1.77)mm;(8.38±0.76)mm,(7.33±0.74)mm;(20.78±1.40)mm,(17.62±1.32)mm;(9.00±0.86)mm,(7.39±0.90)mm;男女尺骨鹰嘴相关结构参数存在性别差异(P<0.05).③经尺骨鹰嘴肱三头肌腱止点近侧缘与尺骨近端背侧呈(134.82±4.9)°夹角的冠状面为截骨面.④截骨后固定方便牢固.结论: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手术人路可行,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末节手指,为可吸收线治疗骨性锤状指手术皮肤切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6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各16根。测量指伸肌腱止点到指远侧纹指背投影线的距离、甲基质近端到肌腱止点远端的距离、肌腱止点处的宽度,确定皮肤切口的长度和宽度。结果 (1)肌腱止点宽度:拇指(10.72±0.42)mm,示指(6.14±0.33)mm,中指(6.73±0.39)mm,环指(5.63±0.37)mm,小指(4.64±0.38)mm;(2)肌腱止点到甲基质近端距离:拇指(1.53±0.12)mm,示指(1.46±0.08)mm,中指(1.48±0.07)mm,环指(1.42±0.07)mm,小指(1.42±0.08)mm;(3)肌腱止点到指远侧纹指背投影线距离:拇指(6.12±0.55)mm,示指(5.03±0.36)mm,中指(5.15±0.32)mm,环指(4.89±0.36)mm,小指(4.02±0.24)mm。结论用可吸收线捆扎固定撕脱骨块治疗骨性锤状指时在末节指背行"U"形切口,远端不宜超过甲基质近端,切口两侧宽度应越过肌腱止点各2.00 mm,既不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第3腓骨肌(the peroneus tertius,PT)的止点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为PT用于韧带重建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34例离体踝关节标本进行测量,记录PT止点至肌腱交界处长度(D1)、止点至伸肌下支持带远端长度(D2)、止点附着处肌肉和肌腱宽度、厚度,并根据止点形态进行分类。 结果 PT止点形态分为4种类型,出现率分别为17.65%、35.29%、41.18%和5.88%。测得D2为(58.12±6.82)mm;D1为(68.22±6.76)mm;PT止点宽度为(32.59±10.61)mm;PT肌腱联合处宽度为(3.91±0.73)mm;PT厚度为(1.12±0.18)mm。PT各形态D2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5.645,P<0.05)。PT各形态D1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5.027,P<0.05)。PT各形态止点宽度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8.098,P<0.05)。PT各形态肌腱交界处宽度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919,P<0.05)。PT各形态厚度俱无统计学差异(H=1.638,P>0.05)。 结论 Ⅲ型止点出现率最高,IV型出现率最低。长度、宽度与体侧、性别无明显差异,但与止点类型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临床韧带重建术等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解剖观测了80侧上、下斜肌,肌长分别为57.2±0.5mm和34.2±0.5mm;腱长为20.0±0.5mm和5.5±0.4mm;与眼轴所成的角度为50.1°和52°;于巩膜附着线前、后端的间距为9.1±0.2mm与9.4±0.2mm.上斜肌附着线中点在眼球中间垂直平面外侧者占71.3%,附着线前端位于中纬线后方者占91.3 ,附着线前端与上直肌附着线外侧端间距为4.9±0.2mm,反转腱前缘与上直肌止腱内侧端最近距离为3.9±0.2mm,下斜肌止腱前端位于中纬线后者占92.5%,与下直肌止点内侧端重叠者占30%。  相似文献   

15.
<正>在制作一成年男性右上肢标本时,见其桡侧腕长伸肌及桡侧腕短伸肌肌腱分支及融合变异,较罕[1]见,为增加国人解剖学数值,现报道如下。桡侧腕长伸肌起点正常,沿肱桡肌桡侧下行,在距起点92.18mm处分为主肌腹和副肌腹。主肌腹和主肌腱走行及止点正常。副肌腹沿主肌腱向远侧走行143.64mm后移行为长163.50mm,宽4.52mm,厚0.82mm的副肌腱。副肌腱沿主肌腱尺侧贴桡骨体向骨间缘绕行,在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深面绕向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膝关节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与体表投影的关系,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股内侧肌下入路术前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20例下肢尸体标本上对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的体表投影与解剖形态进行观测,同时对80侧健康成人下肢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进行观测,比较3种情形下的股内侧肌止点在髌骨分布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55.0%(11例)的尸体标本股内侧肌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40%~60%之间.股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尸体标本体表投影组、解剖测量组及健康成人下肢体表投影组分别为(47.8±15.1)%,(48.7±15.4)%及(46.7±14.8)%,3组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与髌骨长度之比的体表投影观察值与解削后测量值差异不明显,术前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评估对TKA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手指伸肌腱Ⅰ区肌腱末节指骨止点与毗邻组织的解剖研究,为骨性锤状指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解剖观测10例成人尸体上肢手标本,观察指甲根部甲基质、甲根与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的解剖关系,测量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至甲根、甲基质、关节面距离,测量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的宽度,测量末节指骨关节面水平的横径及纵径。显微镜下观察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联系。 结果 甲根近端未能完全覆盖甲基质,甲基质与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相距(1.21±0.21)mm,两者之间平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宽度为(6.27±1.23)mm,在关节水平厚度为(1.02±0.21)mm。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在肌腱掌侧面至末节指骨关节面(1.22±0.21)mm。末节指骨的关节面水平的横径为(8.00±2.21)mm,纵径为(6.22±1.21)mm。伸肌腱Ⅰ区与远侧指间背侧关节囊联系紧密,显微镜下解剖未见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解剖间隙。 结论 末节指骨背侧正中皮肤切口可充分显露伸肌腱Ⅰ区末节指骨止点周围组织结构;在应用微型钩状钢板固定骨性锤状指末节撕脱骨折块时,钢板远端与甲基质部分重叠,需要部分切开甲根及甲基质。伸肌腱Ⅰ区与远侧指间背侧关节囊联系紧密,该处伸肌腱终腱存在类似掌板样纤维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18.
桡侧腕长伸肌的副腱出现率,钟世镇教授等在《手背肌腱的类型及变异》(1964)文摘中报道为22.4%,但对该副腱的详细情况未见描述。笔者于86医疗专修班局解教学示教尸体中发现右上肢桡侧腕长伸肌的副腱与桡侧腕短伸腱融合一例,颇不多见。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亦为手部断肢再植作参考而予以报道。男尸,成人。见右上肢桡侧腕长伸肌肌腹下端除发出一正常肌腱外,另于肌腹下端内侧发出一细长副腱,长12 cm,宽0.25 cm,此腱初沿桡侧腕长伸肌腱与肱  相似文献   

19.
梁力伟  廖立青 《解剖学报》2021,52(4):618-620
目的 对腓骨肌滑车大小进行测量及分型,并分析其与跟骨的相关性.方法 在824例跟骨标本中,测量腓骨肌滑车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按照扁平型、凸起型、凹型、隧道型4种形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腓骨肌滑车出现概率为62.5%,其平均长、宽、高分别为(11.5±3.32)(2.56~23.14)mm、(6.27±2.2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进行断层解剖学和三维可视化研究,得到准确的后内侧复合体解剖学描述。方法选用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数据,对其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进行数据分割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进行解剖学三维测量、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以及骨性附着点检测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的三维模型,测量得到各结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几何参数,并进行解剖学描述。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为浅暗红色薄条带,长度为(107.54±15.98)mm,近端宽度为(31.48±3.70)mm,远端宽度为(10.14±0.82)mm,厚度为(1.09±0.13)mm;深层内侧副韧带为灰白色薄条带,长度为(26.05±2.32)mm,宽度为(19.11±2.93)mm,厚度为(1.37±0.11)mm;后斜韧带为深灰白色囊状,长度为(52.14±3.84)mm,宽度为(14.42±2.37)mm,厚度为(1.44±0.16)mm;半膜肌肌腱为浅暗红色扁圆柱体,长度为(60.94±5.04)mm,宽度为(14.04±1.54)mm,胫骨附着处明显增宽,为(19.20±3.29)mm,厚度为(6.08±0.75)mm;腘斜韧带为浅暗红色片状薄膜,长度为(48.99±5.44)mm,宽度为(24.51±3.44)mm,厚度为(1.38±0.22)mm;半月板后内侧角为灰白色“C”形柱,内侧边缘较厚处为(13.37±1.63)mm,中间较薄处为(8.96±1.22)mm。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由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后内侧角、后斜韧带、半膜肌肌腱、腘斜韧带构成,加强对后内侧复合体的解剖学重建将有助于提高膝关节后内侧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