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儿童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HLH患儿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治疗效果以及转归。结果所有病例均以持续高热起病,均有肝脾肿大,50%患儿有淋巴结肿大;所有患儿二系以上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有17例(85%),高甘油三脂血症15例(75%),血清铁蛋白增高13例(65%)。17例(85%)骨髓涂片可见组织细胞增生。12例(60%)和感染因素相关,其中8例(40%)明确与EB病毒感染有关。有6例(3%)按HLH-2004方案正规化疗,达到临床治愈。14例(70%)不规范化疗患儿,8例(40%)仍有肝功能异常和体温波动,5例(25%)死亡。结论HLH起病急重,进展快,病死率高。有明显血象、骨髓细胞学、肝功能改变,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血清铁蛋白改变。对高度怀疑为HLH的患儿,应及早行诊断性治疗,规范按照HLH-2004方案化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28例HLH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因:EB病毒感染相关1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3例,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1例,支原体感染相关1例,淋巴瘤相关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相关1例,余9例无明确病因;(2)儿童HLH早期临床表现以持续高热(100%),脾肿大(96%),肝肿大(85%)最为常见;(3)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铁蛋白(SF,100%)和LDH(100%)明显升高,血细胞减少(96%),肝酶升高(93%),骨髓噬血现象(82%),低蛋白血症(70%),低钠血症(61%),NK细胞比例下降(58%),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2%)及高三酰甘油血症(29%);(4)所有患儿均采用HLH-2004方案进行化疗,16例疾病缓解,2例有效,2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结论HLH多继发于EB病毒感染,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联合检测SF和LDH可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HLH-2004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7例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2例为同胞兄弟,家系中还有一兄弟患同样疾病死亡,3兄弟均为婴幼儿期发病,临床表现相同,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还报告2例首先侵犯非造血组织的少见病例。提出凡对可疑本病者应反复多部位骨穿,涂片检查时必须注意边缘和尾部.同时注意细胞的形态和特点。对病变首先侵犯非造血组织者,采取病损局部活检是获得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恶组并非罕见,出于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20例HLH患儿临床表现及血常规、肝功能、血液生化、病原学、免疫学检测、血清铁蛋白及骨髓涂片检查等实验室指标,参照HLH-2004治疗方案治疗.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肝、脾、淋巴结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凝血障碍,低纤维蛋白血症,高三酯甘油血症,自然杀伤细胞比例降低.12例中性粒细胞<1.0×109 L-1,16例Hb<90 g·L-1,18例血小板<100×109 L-1,血细胞二系降低者18例,三系同时降低12例.ALT升高20例,AST升高18例,LDH升高20例,胆碱酯酶升高13例.三酰甘油升高18例,血清铁蛋白>1 500 μg·L-1 8例,ESR增快9例;CRP增高11例,自然杀伤细胞比例降低12例,骨髓增生活跃17例,增生低下3例,12例骨髓涂片找到噬血细胞.20例发病与感染相关者中,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4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治愈3例,好转15例,疗效不佳自动出院2例.结论 HLH临床表现多样,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7.
小儿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41例诊断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小儿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中男20例,女21例;中位年龄2岁(23 d-13岁),均符合诊断标准.2例继发严重心脏并发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因子9例,结果白介素2、4、6和肿瘤坏死因子正常或轻度增高,白介素10和γ干扰素均增高或显著增高,显著增高与预后不良有关.随访时间3个月-5年,至今好转或治愈23例(占56.1%),死亡11例(占26.8%).失访7例(占17.0%).结论 小儿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年龄多数较小,病死率高,可见严重心脏并发症;白介素10和γ干扰素显著增高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总结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探索影响HLH患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HLH患儿的病例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患儿的3年及5年生存率均为62.9%;确诊后第1天至4个月,生存率由98.4%降至73.2%。影响疾病预后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只有治疗后2~3周血小板恢复情况(P=0.002);在使用依托泊苷治疗的患儿中,治疗1 d后体温恢复情况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HLH患儿的预后较为满意,但确诊后的前4个月生存率下降快。治疗2~3周后血小板恢复情况以及使用依托泊苷1 d后体温恢复情况影响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小儿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n W  Xiao Y  Jin RM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92-794
组织细胞疾病主要涉及两大类细胞,一类为参与抗原递呈的朗格罕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过去诊断为勒-雪病、韩-薛-柯病和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的组织细胞疾病均证实为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另一类为参与抗原处理过程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HLH)通常与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同义,占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2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第Ⅱ类。其特征是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脂类代谢和肝功能异常以及组织细胞吞噬形态完整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以及新的化疗方法、免疫疗法和骨髓移植等治疗手段的应用,本病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将我院血液病中心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应用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94方案(简称HLH-94方案)或者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2004方案(简称HLH-2004方案)治疗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儿童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LH-2004方案诊断和治疗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的效果和预后,分析HLH的相关病因.方法 23例(男14例,女9例)HLH患儿,平均年龄3.8岁,其中12例≤2岁.按HLH-2004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进行可能病因的检查和分析其相关病因.结果 相关病因未明组13例(56.5%),病毒感染相关组5例(21.7%);这二组中有4例未治疗的患儿在诊断后2周内死亡,14例使用HLH-2004方案治疗,仅1例治疗过程中死于消化道出血合并深部霉菌感染,其余13例早期均能获得缓解,4例中途退出治疗并死于复发,9例完成治疗后随访1.5~2年无复发.淋巴瘤相关组3例(13.1%),其中2例为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开始使用淋巴瘤方案(COP)治疗,病情未获缓解,加用HLH-2004方案治疗获得快速缓解,再继续按淋巴瘤的化疗方案治疗.其他相关组2例(8.69%),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各1例,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前者存活,后者死亡.3例诊断后未治疗的患儿全部死亡.结论 HLH-2004诊断标准有较强的诊断可行性.所有HLH患儿对HLH-21304方案免疫一化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可获得快速缓解,依托泊苷很可能是关键药物.部分HLH与病毒感染、淋巴瘤、SLE和HNL相关,半数以上病因未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post-HSCT-HL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改善治疗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5年1月和2006年8月收治的2例儿童post-HSCT-HLH及医学引文索引(MEDLINE)检索到的11例患儿,共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ost-HSCT-HLH诊断时的年龄中位数为7.5岁(2~16岁),13例中7例存在诱发HLH感染的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3/13)、肝脾肿大(5/6)、植入失败、植入延迟或植入继发失败(13/13)、骨髓见"噬血现象"(13/13)、高血清铁蛋白血症(13/13)、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8/9)、甘油三酯升高(5/5)、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5)、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升高(8/8)、自然杀伤细胞比例下降(2/2)。post-HSCT-HLH治疗包括:积极控制感染,可选用激素、免疫球蛋白、小剂量、短疗程依泊托苷(VP16)及予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10例均能完全缓解,其中3例随访1年以上仍无病存活,予标准"HLH2004"方案的3例患儿均于发病1年内死亡。结论 post-HSCT-HLH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需及时准确诊断,选用激素、免疫球蛋白、小剂量、短疗程VP16及予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较好;HLH2004方案不适合post-HSCT-HL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75例HLH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5例HLH患儿中男91例、女84例,中位年龄2.0(1.0~8.0)岁,以婴幼儿期起病最常见(54.3%)。原发性HLH 9例,继发性HLH 166例。继发性HLH中以感染相关性HLH最常见(66.9%)。临床以发热、脾大为突出表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最为显著。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较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长,纤维蛋白原(FIB)较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FIB≤1.5 g/L是影响患儿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LH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多见,血清LDH大多异常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FIB水平对初诊HLH患儿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25例临床病理研究张品南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较少见,常因临床缺乏典型症状而易与其他骨囊肿或巨细胞瘤等相混淆,故诊断较困难。我院1981~1993年共收治2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9例。年龄7.5~12岁,平...  相似文献   

16.
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的炎症反应综合征,在儿童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困难,挽救治疗方案国内外尚未统一。该文对HLH的类型、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为该病的...  相似文献   

17.
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诊断:附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60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患儿的诊断过程,总结了本病首次就诊时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及不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对我院曾诊断有误的12例病儿进行分析,提示呼吸道感染为诱发和加重本病的常见原因。通过对误诊原因分析,讨论了EFE的诊断要点及与重症肺炎、其它类型心肌病变、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18例EB病毒相关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EB病毒相关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上多呈暴发性过程,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死亡.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18例EBV-HLH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强对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认识。方法对1例诊断为儿重胸腺LELC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的10例儿童LELC进行分析。结果惠儿,12岁,男,表现为夜间睡眠不宁、胸闷;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胸部CT示右中上纵膈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物,病理报告为胸腺LELC;化疗后临床症状消失,6个月后原位复发。近20年来文献报道胸腺LELC患儿共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起病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者6例,肥大性骨关节病(HOA)5例,证实EBV感染6例;8例在发病1年左右死亡。结论胸腺LELC是儿童时期罕见的恶性肿瘤,常合并EBV感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临床特点为咳嗽、胸闷、胸腔巨大占位和HOA,手术难以完整切除,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C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V64I(rs1799864)与儿童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HLH的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SNa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HLH患儿和128例健康对照进行CCR2基因rs1799864位点分型,比较两组该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以及HLH患儿不同临床特征与rs1799864位点基因型分布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LH组rs179986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就发病年龄是否<1岁、治疗后1 d体温是否恢复正常及治疗后2~3周血小板是否恢复正常等不同临床特征的HLH患儿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后发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CR2基因 rs1799864位点多态性与儿童HLH的发病无关,但其基因型不同可能与HLH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