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亚 《国医论坛》2005,20(2):20-21
《金匮要略》首篇首条中的“十七句”:“酸人肝,焦苦人心,甘人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文中的“伤”字作“制”字解,在一些书上或文章中多执此说。笔者认为“伤”字作“制”字解,在文理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4.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5.
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1],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2]。然而在临床中治疗肝胆病时,对于调理脾胃也当为重中之重。1生理病理关系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土;肝为阴中之阳,属木。实脾胃,是因为土能克水,实脾能抑制肾水;肾水弱,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火刑金,肺金就会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按照五脏的五行归属,以及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其子,实则泄其母”的原则,确立治则治法,如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养肝血以济心,即培木生火法;脾土生肺金,脾健运以益肺,即培土生金法;肺金生肾水,滋肺阴以助肾水,即金水相生法;而五行相克中肾水克心火,肾阴上承制约心阳,若心火亢于上则需壮水制火法;肝木克脾土,肝之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而肝疏泄过度制约脾之运化,急需达木扶土法;脾土克肾水,脾气健运以制约肾水泛滥,即培土制水法。其中不乏千古名方,其效如神,可供后世效仿。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存在着三种五行配属。心火苦说:肝木酸、心火苦、脾土甘、肺金辛、肾水咸;心土甘说:脾木酸、肺火苦、心土甘、肝金辛、肾水咸;心火咸说:肝木辛、心火咸、脾土甘、肺金酸、肾水苦。这三派学说,虽只有心火苦说保留下来,但其他两派学说也可以在《内经》中找到痕迹。  相似文献   

8.
苦参     
《光明中医》2014,(10):2181-2181
味苦寒。主心腹结气,苦入心,以散热结之气。症瘕积聚,苦极则能泄。黄胆,寒能除郁热。溺有余沥,心通于小肠,心火除则小肠郁塞之气通矣。逐水,小肠通则水去。除痈肿诸疮皆属心火,心火清则痈肿自去也。补中,《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义也。明日止泪。寒清肝火,苦除肝湿。  相似文献   

9.
施海婷 《河南中医》2005,25(5):75-76
不寐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常常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不寐常责之于心、肝、脾、肾。因心主神明。神不安则不寐;肝具有疏泄作用。若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失其疏泄之职,则神明被扰必致不寐;脾化生气血上奉于心。脾虚则生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寐不安稳;肾内寓真阴。肾水上济心火则心火不亢。若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则难以入眠。另外。不寐从阴阳角度来看。总多属阳盛阴衰,或者阴虚不能纳阳,或者阳盛不得入阴。临证治疗不寐多从心、肝、脾、肾四脏入手。且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引起不寐的原因多种多样,临证须详加审视。兹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汉字辨淆角度探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酸入肝……,脾能伤肾,……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一段经文,各家存疑问题。认为“能”应作“(?)”(yan燕),属形误;“肝气盛”是病;“愈”是“郁”的借字,亦作“病”解。试述管见如下。一、问题的提出根据《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  相似文献   

11.
《难经》曰“东方实 ,西方虚 ,泻南方 ,补北方”。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 ,配以五方而提出的用泻心火、补肾水治疗肝实肺虚证的一种配穴治疗法。泻南补北实为“补母泻子法”对于具体病证的变通运用。肝实肺虚证从病机上说是阴血不足 ,心火旺盛 ,引起动肝火 ,肝木太过 ,反克肺金而致“木实侮金”。《难经》对本证的治疗取泻心火补肾水法。因火为木之子 ,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可以泻心火以泻肝经气热 ,心火降则火不刑金 ,肺金得实 ;虚则补其母 ,肺虚理当补其母 (脾土 ) ,但如木气太过 ,乘土过深 ,虽补土而仍不足以荫养其子 ,则可补肺金之子 (…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存在着三种五行配属.心火苦说:肝木酸、心火苦、脾土甘、肺金辛、肾水成;心土甘说:脾木酸、肺火苦、心土甘、肝金辛、肾水咸;心火咸说:肝木辛、心火咸、脾土甘、肺金酸、肾水苦.这三派学说,虽只有心火苦说保留下来,但其他两派学说也可以在<内经>中找到痕迹.  相似文献   

13.
黄巧玲 《湖南中医杂志》2006,22(6):66-66,72
《内经》被奉为医家圭臬,然其文字古奥,艰深难懂。历代诠释《内经》医理者、训释词义者众,佳制亦多,然存疑亦多。笔者尝试用异文比勘、辞例归纳的方法来考释《内经》中1例有歧义的疑难词语:从容。(1)《素问·示从容论》云:“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  相似文献   

14.
王文孝 《河北中医》1981,(2):55-56,60
自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有些书籍只简单的把“阴阳”学说写进总论,却把“五行”学说舍去不用。有的还批判了《金匮》以五行学说补土制水,纵火刑金的方法治疗肝虚的第一条原文。说什么“治疗一脏,损伤其它两脏,得不偿失”。我认为原文说的“脾能伤肾”和“心火气盛则伤肺”的“伤”字,是指伤其邪,不是伤其正,也不会伤正。只有脾气旺盛,运化功能正常,才能防止水气泛滥,这是“脾能伤肾”的精神实质。“纵火”是使心  相似文献   

15.
<正>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历代注家对“助用焦苦”解释不一,但多从肝心立论。例如,魏荔彤主助心火益肝阳之说,云:“心火足而肝阳畅达,木得火而欣欣向荣必也。”陈念祖主温心兼清心之说,云:“焦药  相似文献   

16.
从肝实肺虚与五行补泻关系,并结合临床具体证型,探讨《难经》中针对肝实肺虚提出来的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分析《难经》中为何强调泻南补北,如何补泻水火以及为何不补脾土而补肾水。  相似文献   

17.
程康圃“六字学说”在儿科针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琪 《新中医》1990,22(7):33-34
程康圃,名德恒,是广东近代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为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公元1821—1908年)人。晚年著《儿科秘要》,阐发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火常炎”的病理特点;并将其六代业儿科及其行医五十余年之儿  相似文献   

18.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07,27(3):19-20
“益火补土”法是根据五行相生关系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讲,是通过温心阳达到补脾阳之目的。但是,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一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故“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方法。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现就如何理解运用,辨别分析如下。1理论探讨1.1五行学说在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脾属土,从而形成心脾之间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故土虚时自当“益火补土”即温心阳以补脾阳。“实则泻其子”,即心火亢盛之时,应泻脾以治之。因脾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胃和小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方面,故泻小肠…  相似文献   

19.
笔者应用"肝脾腧穴"治疗胃肠疾病,是受到我院林基华副主任医师启发与指导."肝脾腧穴"为肝脾病变的反应点,是此类患者"结"之所在.定位当为前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6寸的肝脾两经交会之处.既为交会穴,则不仅能治疗本经脏腑的疾患,还可主治与之交会各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针刺手法当平补平泻,以疏调肝脾气机.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献中癃闭脉诊与其辨证论治的关系主要有两点:(1)癃闭从五脏辨治:左寸数大者为心火盛下移小肠,治疗以清心火、养心阴为主;左关浮取沉取皆急者为肝气急,左关弦者为肝气不舒,治疗应选用酸甘之药缓肝、泻肝;右关滑者为脾实有热,治疗应泻其阳热;右关细者为脾虚中气不足,治疗应升清降浊;右寸大者为肺燥金气不降,治疗应以润肺为主;尺脉滑者为肾中有热,治疗应泻其热;左尺重按有力者为肾中有火,治疗应泻肾中之火;(2)癃闭从二脏兼病辨治:左关弦强,右关弦滞者为肝脾兼病,肝气犯脾、脾不制水,应以治肝为主,佐金平木、泻心补脾为辅;寸微而尺鼓者为心肾兼病,肾水不足、心火被伤,治疗应以补肾水、清肾火为主;散脉者为风邪入肝肾化热化燥伤血,治疗应补肝肾之阴,清肝肾之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