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秀清  王月强  孟维芳  王华祥 《临床荟萃》2001,16(23):1077-107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一种历时短暂、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一过性神经障碍综合征。TIA是脑梗死的先兆 ,近期 ,频发 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2 5 %~ 5 0 %于 5年内发生脑梗死。现将我所 1998~ 1999年收治的 TIA 5 3例 ,结合文献与临床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3例中男 35例 ,女 18例。年龄 5 5~ 78岁 ,平均 (6 6± 12 .0 )岁。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 2 8例 ,高脂血症 16例 ,冠心病 6例 ,糖尿病 3例。1.2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 2 7例 ,感觉障碍 8例 ,感觉和运动障碍同时存在 7例 ,一过性黑目蒙 5…  相似文献   

2.
梁艳芳 《临床医学》2002,22(10):23-2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尽管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极快,但可因反复脑缺血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形成脑梗死。为探讨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与TIA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间歇期及发病年限等的相互关系,我们选择较为多见的50~80岁TIA患者进行10年追踪观察,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近的无TIA史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其义  王玉莲  鲁金胜  杨丽 《临床荟萃》1999,14(18):840-841
降纤酶是由多组分的蝮蛇抗栓酶经提取、纯化得到的单一组分的蛇毒酶,相对分子最小,从而避免了多组分蝮蛇抗栓酶可能有的神经毒性和出血的副作用为观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2月以降纤酶治疗TIA 30例,25例做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者55例,所有患者做头部CT排除脑出血和脑梗塞,经详细询问病史,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除外有以下情况者:①有出血倾向者;②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3天内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者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科的急症,TIA的定义自提出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随着研究的深入,TIA的理念在不断更新之中。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治疗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预防作用及副作用,并与阿司匹林对比。方法:将120例TIA患者,分为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其每例患者在服药期内TIA的发作次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包括心、脑卒中)、死亡及副作用等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比较TIA的再发生人数、心及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人数分别为6例和9例,复方丹参滴丸组较阿司匹林两组低,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较复方丹参滴丸大,丹参滴丸组仅有1例,阿司匹林组为8例,前者的副作用仅表现为口、舌麻木,未影响治疗,而阿司匹林的8例中,有5例为胃肠道反应,3例为牙龈及鼻出血,8例中有5例中途退出,两组副作用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TIA的预防治疗中与阿司匹林有同样的作用,并且无明显副作用,口服依从性好,较阿司匹林优。  相似文献   

7.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min组,TIA20—60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lt;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r=6.75,P&;lt;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r=5.07,P&;lt;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χ^2=5.48,P&;lt;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秀丽 《临床医学》2003,23(6):12-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994~ 2 0 0 2年所收集的 64例TIA病例的发作特点、影像学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TIA病例中有 41例表现为肢体瘫痪 ,眩晕 4例 ,失语 15例 ,精神障碍 2例 ,半侧舞蹈样发作 2例。发作时头颅CT检查发现 3 9例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灶 ,其余未发现明显的出血及梗塞病灶。64例中有 5 9例痊愈 ,5例发展为脑梗死 ,其中 2例死亡。结论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是脑梗死的特殊缺血半暗带期 ,及时治疗有助于防止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时间持续不长,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TIA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其实,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因此,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1TIA的病因与危险因素1.1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对TIA病因和发病机制还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但多数认为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主要…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100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颅内外动脉血流速度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经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男58例,女42例,年龄34~78岁,平均57岁,每次发作30秒~8小时,其中53例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障碍,46例以偏身感觉障碍为主,常反复发作,但临床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均完全消失。12 仪器和检测方法 采用德国生产的EMETC2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检测颅内动脉(探头发射频率2MHz),颅外动脉(发射频率4MHz)。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6例脑梗死后TIA及135例单纯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TIA组“有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ITs)的发生率较TIA组明显增高(P<0.01),而平均持续时间较短(P<0.01),发作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脑梗死后TIA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后TIA较单纯TIA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长期随访,脑梗死后TIA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TIA组,并选择11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TIA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体积(7.68mm^3 vs 11.2mm^3)、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1±3)vs(26±5);(14±2)vs(20±2);(7±3)vs(16±3)]P〈0.05。结论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对急性脑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 (TIA)发作与其引发的急性脑梗死的类型、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 12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 3日内有无TIA分为A组和B组 ,并对两组梗死类型、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有TIA组多为腔隙性梗死 ,梗死面积小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水平亦低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结论TIA发作可以提高脑细胞对严重缺血的耐受性和脑循环的储备力 ,限制梗死范围的延展 ,缩小梗死范围 ,进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的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进行前瞻性的探讨与研究。结果TIA患者共62例,按病情分为两组:TIA症状于60min内缓解为A组(34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脑梗死发生为B组(28例)。所有病例均于起病后24h内,第7、15、30天检测血清CRP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同时对所有病例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TIA患者血清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B组又高于A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B组脑梗死发生率(7例,25%)高于A组(4例,12.5%)(P<0.05)。结论CRP升高是TIA的危险因素,尤其在TIA反复发作者,CRP持续升高是TIA可能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以为TIA的治疗及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高敏 -C反应蛋白 (hs -CRP)的水平 ,并探讨hs -CRP与其他危险因子的关系以及预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3例TIA患者按照病程发展划分为 3组 ,即TIA在 6 0min内完全缓解者为A组。TIA持续 6 0min以上但最后完全恢复者为B组。TIA起病后发展为脑梗死为C组。所有病例在起病 2 4h内首次测定血清hs-CRP ,同时测血压 (BP) ,血糖 (BS) ,血小板 (PTL) ,血小板体积 (MPV) ,纤维蛋白原 (FIB) ,血脂参数如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 -I(ApoA -I)、载脂蛋白B 10 0(ApoB 10 0 ) ,并观察 72h内头颅CT或MRI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 ①B、C组hs -CRP高于A组 (P <0 0 1) ,而B、C组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P <0 0 5 )。②B、C组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s -CRP与SBP、BS、TC、LDL -C、LP(a)显著性相关。③纠正年龄后 ,血清hs-CRP与SBP、BS、TC、LP(a)的相关性仍存在 ,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消失。结论 ①hs -CRP水平的升高与脑组织受损有关。②SBP、BS、TC、Lp(a)是CRP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③hs-CRP升高对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峰  杨文婷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168-117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78例TIA患者,采用ABCD2评分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度进行分组评估,随访2、7、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578例TIA患者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37例(6.40%)、47例(8.13%)、61例(10.55%);单用ABCD2评分法对TIA后发生脑梗死危险分层研究发现,高危组(35例)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15例(42.86%)、18例(51.43%)、21例(60.00%);ABCD2>3分且DWI阳性者(51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8例(54.90%)、31例(60.78%)、38例(74.51%);ABCD2 >3分且MRA脑动脉狭窄者(36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2例(61.11%)、24例(66.67%)、30例(83.33%),ABCD2>3分且CDFI颈动脉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者(35例)其结果为21例(60.00%)、23例(65.71%)、28例( 80.00%);三种方式对高危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法对TIA后2~30 d内脑梗死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仅为临床简单评估方法;对ABCD2评分>3分的中、高危患者可结合DWI、MRA等检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识别脑梗死发生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LDL)(简称ABCD2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按ABCD2和ABCD2L评分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65例TIA患者分组、评分,观察各组2,7 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分法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 d时为13.33%;7 d时为20.0%.预测2 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和0.80;预测7 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和0.79.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 d时,1.9%,14.9%,30.8%;7 d时,3.8%,21.8%,46.2%(P<0.05).按ABCD2L评分危险分层,三组脑卒中率2 d分别为0%,7.8%,31.1%;7 d时脑卒中率分别为0%,12.6%,44.4%(P<0.05).结论 ABCD2L改良评分较ABCD2评分更具预测准确性.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危险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脑脊液(CSF)乳酸(LA)浓度与CT及临床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发病3天以内的24例基底节出血患者、9例脑叶出血患者、1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以2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采用等速电泳法测定CSFLA浓度。按CT检查结果及多田公式计算出(缺)血量、按Glasgow昏迷观察量表计算入院GCS积分、按改良Edinburh-Scandinavia卒中量表计算入、出院RESSS积分。结果 在基底节出血组,CSFLA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及对照组(P<0.05或0.01),入院GCS积分较低,入、出院RESSS积分较高,有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FLA浓度与血肿量,入院GCS积分及出院RESSS积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455、-0.577、0.547(P<0.05);CSFLA浓度≥2.50mmol/L患者的血肿量,入、出院RESSS积分较高,入院GCS积分较低,其中出院RESSS积分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脑叶出血、脑梗死患者未发现特殊规律。结论 测定CSFLA浓度对基底节出血患者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对脑叶出血、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检测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LPA)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5.39±1.32mol/L,脑梗塞组溶血磷脂酸次之4.31±1.13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2.13±0.67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疑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D-二聚体(DD)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61例TIA患者(TIA组)、42例糖尿病(DM)患者(DM组)血清MMP-9和血浆DD水平,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和DM组血清MMP-9与血浆DD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但TIA组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MP-9和血浆DD水平增高与TIA具有相关性,对TIA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