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志高 《临床医学》2009,29(6):55-56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快速心律失常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应用胺碘酮组、胺碘酮与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组,比较两组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起效时间、血压、心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与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组窦性心律转复率和有效率高于胺碘酮组(P〈0.05);起效时间短于胺碘酮组;胺碘酮与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压下降显著(P〈0.05),胺碘酮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与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组治疗后心率下降程度大于胺碘酮组;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明显、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组(治疗组)48例,治疗3mo,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9%,对照组总有效率79.4%,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治疗组32例)与美托洛尔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好转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抗心律失常有效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小剂量美托洛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21%,高于对照组(63.16%);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6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R、LVEDV分别为(67.26±21.08)次/min、(128.67±22.58)ml,均低于对照组;LVEF为(42.36±5.54)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胺碘酮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辅以小剂量美托洛尔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在我科住院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3例。在常规抗心衰的基础上21例已使用美托洛尔(25~50mg/d),在此基础上加服胺碘酮用法0.2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g每日2次;再1周后改为0.2g,每日1次,以后每日0.1~0.2g。另42例同时服用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胺碘酮用法同上。美托洛尔12.5mg每日2次。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满8周总有效率为82.5%(52/63),治疗前后比较:LVEF值略上升(P〉0.05)无统计学意义,QTc延长(P〈0.01)。但QTcd减少(P〈0.05),不良反应轻。结论: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疗效较好,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剂量胺碘酮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用胺碘酮治疗,试验组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均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基础上,实验组给予胺碘酮、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d后QTd、P.R间期和LVEF值进行比较,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93.02%(40/43),对照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心律失常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QOL以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QT期间以及QT离散度(QTd)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QOL方面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心功能指标方面,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最大分数比例、左心室舒张极限内径长度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长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结论应用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电图某些指标与临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住院的629例AMI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I组),无LVH组(Ⅱ组)和血压正常组(Ⅲ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分析3组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I组心电图指标Ptfv1(心房张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对应性导联ST段压低振幅,QTc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前壁或复合前壁AMI发生率明显增高,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临床并发泵衰竭AMI扩展和住院期间病死率与Ⅱ、Ⅲ组比较也明显增多(P<0.05,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多项心电图指标异常则其临床近期预后险恶,应积极采取综合措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50%),有效15例(37.5%),无效5例(12.5%);对照组显效13例(32.5%),有效17例(42.5%),无效10例(2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较单用胺碘酮更加有效,为临床治疗阵发性房颤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硫酸镁(MS)对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UK组(MU组,52例)和UK组(48例)。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P<0.01,P<0.05);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SA)、心力衰竭(HF)及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P均<0.05);休克、再梗塞(RI)及梗塞延展(IE)的发生率也均低于UK组(但P均>0.05)。结论:在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MS,可提高UK溶栓疗效,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与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5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表现分为A、B两组。结果:A组心肌梗塞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而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意义有:①使再次缺血的程度减轻。②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室颤阈。③缩小梗塞范围。④维持梗塞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倍他乐克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用药组与倍他乐克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心功能、梗死后心绞痛、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死亡等临床事件发生率与血糖、血脂变化情况。结果:倍他乐克治疗组死亡、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等发生率较常规用药组均显著下降(P<0.05);倍他乐克治疗组一般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等发生率以及血糖、血脂变化情况与常规用药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可以降低死亡率,而不提高一般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低血压、房室传导等发生率或干扰血糖和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对9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结果: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前壁再通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短于前壁未通组(P均<0.05);而下壁再通组与未通组LAD、LVED和LVEF无明显差别。再通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通组,再通组的运动耐量明显高于未通组(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对改善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远期心功能疗效显著,对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改善不明显;但静脉溶栓对前壁或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在减少远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强运动耐量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性心绞产能(UAP)组(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4例)、对照组(20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浆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其中AMI组罗UAP组升高更为明显;S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该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概况,以便提高AMI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1993年1月~1995年12月的全部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MI共46例,占同期住院各种心脏病患者的1.0%,平均年龄71.3岁。使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者共41例(89.1%)。所用中药制剂近20种。中医证型有胸痹(58.7%)、脱证(17.4%)、真心痛(15.2%)等。病死率:溶栓组26.7%,非溶栓组45.2%(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9.0%,西药组40.0%(P>0.05)。结论:本组患者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及预后差等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共同特点,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在于预防并发症,解除某些西药的毒副作用,缓解治疗矛盾等,但其临床疗效有待大宗病历分析证实和全国性协作研究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与血清铁,血脂含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血清铁、血脂浓度变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对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5例心绞痛(AG)患者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清铁和血脂〔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测定。结果表明:AMI及AG两组患者的血清铁及TC、TG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表明,血清铁与T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5),血清铁与HDL的含量呈负相关(r=0.62,P<0.01)。提示:血清铁的升高可能是冠心病易患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变化与冠心病(CA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疑为CAD患者84例,分别行生化检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46)、稳定型心绞痛组(n=9)、急性心肌梗死组(n=20)、阴性对照组(n=9),对比组间血脂指标与NEFA是否存在差异分析,CAD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风险与造影特点。结果 CAD组NEFA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NEFA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NEFA≥0.415mmol/L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NEFA0.415mmol/L组的2.61倍,95%CI:1.33~5.02,P0.05;不同水平的NEFA患者GENSINI积分、狭窄冠状动脉支数与3支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D患者血浆NEFA出现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升高明显,但其与病变程度相关性未明确。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检测AMI早期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丙二醛(MDA)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探讨AMI早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家兔AMI即刻及AMI后1、3、5、6小时与结扎LAD前相比,血浆ET及血清MDA均升高(P<0.05或P<0.01)。ET峰值与MDA峰值呈正相关(r=0.7925,P<0.01),与心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9097,P<0.01),MDA峰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7915,P<0.01)。提示AMI早期ET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加重心肌损害、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