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46例.所有病例均做了MRI检查,其中26例同时做了CT检查.结果 46例54个肿瘤,囊腔型42个,典型表现为囊腔大、结节小及结节显著异常强化;实质型12个,肿瘤信号强度在T2WI明显升高,增强后显著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 CT和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尤其是MRI的多轴位成像及增强扫描可避免肿瘤及壁结节的漏检.  相似文献   

2.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管母细胞瘤的MR影像特点。材料与方法:9例(1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均行MR检查。结果:血管母细胞瘤的直接征象(如囊肿型的瘤结节,实质性、混合性肿瘤的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瘤内出现血管流空信号)及间接征象(肿瘤实质部分邻近软脑膜或与软脑膜有粘连)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论:MR对诊断血管母细胞瘤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星形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方法对1例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性,5岁。影像学特点为左颞顶叶边界清楚的囊实性结节。组织学示肿瘤细胞伴短粗胞质突起,放射状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假菊形团样排列,瘤细胞异型性显著,瘤巨细胞及核分裂象可见,易见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示GFAP和vimentin(+)。电镜下肿瘤细胞表面见微绒毛突起。完全手术切除后未行放、化疗,术后随访22个月无复发。结论星形母细胞瘤是罕见、来源未明的神经上皮肿瘤。组织学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预后比低级别星形母细胞瘤差,手术完全切除肿块是主要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5~1998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2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发生于小脑。29例行 CT 检查,囊性肿瘤25例;6例作 MRI 检查,囊性肿瘤4例。瘤结节及实质性肿瘤全切除38例,部分切除4例,其中加放射治疗2例。结论:MRI 检查对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手术切除程度和病变呈多灶性与肿瘤复发有关;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5.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均行MRI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小脑者占88%。囊性者23例,除1例囊腔与结节大小相近外,均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壁结节邻近软脑膜并异常对比强化;实性者9例,除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外,其余8例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2例实质内见囊变区。14例肿瘤实质部分见血管流空信号影,10例瘤周见异常强化的血管影,5例为多灶病例,10例瘤周轻~中度水肿。结论:多数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经CT检查26例,经MRI检查22例。结果幕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25例(96.2%),幕上大脑半球1例(3.8%)。18例呈大囊小结节型,3例呈实质型,3例呈混合型,2例呈单纯囊型。结论CT与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MRI更能较全面地显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和疗效。结果:全部显微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时间6个月-5 a,治愈14例,肿瘤复发2例,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充分认识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正确运用手术处理原则和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瘤MRI影像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结核瘤MRI表现,均行抗结核治疗,MRI影像学动态观察联合手术治疗.结果 MRI所见颅内结节状异常信号和水肿区,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18例,其中17例呈现中心小结节样强化的“环靶征”.4例均行结核瘤摘除术,另17例经抗痨治疗,复查MRI显示大部分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 MRI检查是早期诊断颅内结核瘤精确工具,采用标准剂量的抗结核药有效.  相似文献   

9.
高山  游潮  蔡博文 《华西医学》2003,18(2):157-158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9—2002年收治的198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肿瘤常见发病年龄为20-45岁,多见于后颅窝,囊性152例,实质性46例,绝大部分行CT检查,57例行MRI检查,5例行DSLA检查。囊性瘤全切147例,死亡3例;实质性肿瘤全切38例,部分切除8例,死亡6例。结论:CT、MRI和DSA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手段;手术切除肿瘤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术前栓塞供血动脉、术中控制性降压和术后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是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膜瘤早期诊断和提高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83年至2000年11月收治的129例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结果等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脑膜瘤全切除术86例,次全切除术20例,大部分切除术12例,部分切除术11例。治愈84例,好转28例,加重6例,无变化3例,死亡8例(6.2%),治愈及好转率为86.8%。结论:早期诊断、争取完全切除脑膜瘤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磁共振在显示颅底脑膜瘤及肿瘤与矢状窦及颅内重要血管毗邻关系方面优于CT;体积较大、血运丰富的脑膜瘤必须行脑血管造影或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刘敏  李嵩  李红玲 《临床荟萃》2009,24(16):1398-1401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PDGF—BB)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脑组织和血管网织细胞瘤中的表达及PDGF—BB与VEG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对32例人血管网织细胞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管网织细胞瘤组织中PDGF—BB和VEGF高于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表达,PDGF-BB灰度值为101.2±15.7VS180.2±14.6,VEGF灰度值为104.4±15.8VS181.5±14.6(均P〈0.01),并且血管网织细胞瘤组织中PDGF—BB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42,P〈0.01)。结论血管网织细胞瘤可分泌PDGF—BB和VEGF,这两种因子在作用机制上可能有密切的联系或存在因果关系。检测PDGF—BB和VEGF。可以为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抗PDGF-BB及抗VEGF联合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及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997年5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23例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效 果,其中囊性19例,实质性4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本病好发于小脑半球,多表现 为颅高压及共济失调。MRI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19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1 例,加重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预后良好,治疗首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通过6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分析,对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做一总结。方法:6例术前均经MR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经CT检查。结果:单发肿瘤3例,肿瘤呈短T1短T2信号1例,短T1长T2信号2例,肿瘤信号不均匀,边缘清。多发肿瘤3例,短T1长T2信号2例,等T1等T2信号1例。注药后肿瘤可见均匀增强。肿瘤内可有坏死。结论:黑色素瘤因含有顺磁性的黑色素而具有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常见于中颅凹底,小脑,额叶脑膜。应与出血性的脑膜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MRI、CT及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三维重建病灶,术中实时导航进行手术切除;其中17例在颅底附近贴附6个MARK,分别于开骨瓣前及切除病灶后检查是否发生移位,评估术中实时导航的精确性,并对后组颅神经进行全程电生理监测,保护相关颅神经。结果:多模态神经导航对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结构定位精确;在结合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全切除19例(73.1%),次全切除4例(15.4%),大部分切除3例(11.5%);对全部病例进行术后随访6~32个月,远期生活质量行为状态(KPS)评分80~100分,其中3例复发。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可为术者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术前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和入路及预判大脑功能结构提供指导,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结合电生理技术能够最大化地切除病变肿瘤组织,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MRI特征性表现,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及脊髓成血管细胞瘤的MR表现,术前均经MR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26例中实体性肿瘤7例,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为主,瘤内可有小囊变区,瘤周多有增粗血管征及脑水肿;囊性肿瘤19例,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较小的壁结节发现较难;增强扫描示实质性肿块及壁结节呈明显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及囊腔无强化。结论 成血管细胞瘤MR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00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方法 200例HIE患儿均作头颅CT扫描,并分别在病灶部位测量CT值。结果 200例HIE患儿头颅CT改变主要为脑白质低密度,可合并颅内出血或透明隔间隙增宽以及脑梗塞。其中轻度118例,中度67例,重度15例。合并颅内出血87例。结论 根据新生儿宫内窒息缺氧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表现,一般脑损害的诊断即可成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睾丸内胚窦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10年8月和2011年9月分别收治的2例睾丸内胚窦瘤诊治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行患侧睾丸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分别随访3个月和1年,无局部复发及处转移。结论甲胎蛋白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睾丸内胚窦瘤的诊断率;根治术结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能提高治愈率;甲胎蛋白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6年6月至2004年7月收治桥小脑角肿瘤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桥小脑角肿瘤中,听神经瘤28例,脑膜瘤4例,胆脂瘤3例,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本组均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4例。全组面神经解剖保留32例(89%),功能保留27例(75%),术后永久性面瘫10例。结论: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桥小脑角肿瘤,严格按照显微外科技术操作,肿瘤可全切除,并能有效地保护桥小脑角周围的重要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介入法动脉灌注化疗结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疗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对3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行放疗加超选择性食管供血动脉灌注化疗并随访3-24个月,观察临床及放射学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指标明显改善,其中10例行术前放疗加灌注化疗致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病检示癌巢中心明显坏死,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结论:放疗结合经导管直接向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能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和药物效应,减轻全身毒性反应,有效缩小局部肿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严重影响MR成像质量,Propeller技术采用填充模式,以辐射状的叶片用螺旋的方式采集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问题.目的:探讨Propeller技术在头部伪影消除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712007-04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完成.参试者:21例磁共振头颅日常检查中出现躁动或不能自控患者,5例固定义齿致磁敏感伪影明显者.方法:对21例磁共振头颅日常检查躁动或不能自控患者,常规T2FRFSE序列运动伪影明显,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扫描并进行对比;5例常规扩散加权图像序列磁敏感伪影明显者进行Propeller扩散加权图像扫描并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Propeller技术应用后运动伪影与磁敏感伪影的改变情况.结果:21例应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扫描明显减少或消除了运动伪影,5例Propeller扩敞加权图像明显消除磁敏感效应引起的伪影.均生成较满意图像.结论:应用Propeller T2WI及扩散加权图像成像技术可以明显减少或消除患者因运动及磁敏感效应造成的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获得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理想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