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12例透析患者给予防护措施,使用一次性透析器及管路,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污染物处理,定期对患者进行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检测等.结果 本组1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血透过程中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阴性患者99例,随访5年无一例转为阳性,血透室工作人员也未发现阳性者.结论 严格执行各项标准预防程序、加强自我防护,血液透析患者可有效避免HBV、HCV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virus,HCV)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CV的高发生率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ELISA血清试验的推广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广泛应用,输血所致的HCV感染已经明显减少,然而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病例仍然时有发生,院内传播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而确切的传播途径仍未十分明了。只有明确传播途径,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本文就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传播途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血液透析(CHD)患者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方法 通过制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内容、标准、制度,制定教育计划和手册,在医护人员中开展业务学习,针对病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面对面健康教育、宣传板报、印发宣传手册、集中授课、交谈问答式教育及随机性教育,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90%CHD忠者对病毒性肝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健康意识增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下降。结论 健康教育有利于CHD忠者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是对医疗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6.
自50年代首例发现病毒性肝炎后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以来,国内已陆续报导本病近180例。本院最近收治2例病毒性肝炎后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现报告如下。例一:急性乙型肝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后痊愈。患者:陈××,女,21岁,因近10天出现肝部疼痛,厌油、乏力、纳差,有时发热,曾在市二院治疗,肝功能正常,用药不详。继而出现全身黄疽、无搔痒、无头痛,无恶心呕吐,在我院门诊B超示肝、胆正常,以怀疑:①黄疸原因待查2②溶血性黄疸;③急性病毒性肝炎而入院。体检:T38℃,P85次/分,R20次呼,BP15/9kPa,发育营养中等… 相似文献
7.
8.
维持性透析患者严重的感染症之一: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病原学一、乙型肝炎病毒 (HBV)为DNA病毒 ,其直径为 4 2~ 4 7nm的球型颗粒 (Dane颗粒 )。HBV由两层外壳及内核组成。外壳有许多小球状颗粒 ,含表面抗原 (HbsAg)。内核由环状双股DNA、DNA多聚酶、核心抗原 (HbcAg)和e抗原 (HbeAg)。HBV双链DNA的一条为短链 ,为正链 ,含 2 80 0对核苷酸 ,该链不完全闭合 ,有一缺口 ,不完整 ,不含开放读码区 ,不能编码蛋白。双链DNA中另一条为长链 ,为负链 ,含 32 0 0对核苷酸 ,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编码全部病毒蛋白。这四个开放读码区分别是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与消化性溃疡均为常见病 ,二者亦可合并存在 ,但迄今国内专题报告尚为数不多 ,我院自1989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 4 8例 ,现将病毒性肝炎并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及有关问题 ,简要分析如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 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全国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标准。临床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CAH) 2 4例 (其中 4例并发肝硬化 ) ,急性肝炎(AVH) 8例 ,慢性迁延性肝炎 (CPH) 16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sAg、抗-HBs、抗 -HBc、HBeAg、抗 -HBe、HBV ,DNA (PCR法 )。经上… 相似文献
10.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征和临床研究近况丁平,张金铭,丁自然综述丁西满审校(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新疆塔里木石油职工医院江西省丰城市中医药研究所)CharacteristicofViralHepatitisEandItsClinical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感染丙型肝炎与血液透析、输血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用ELISA和PCR法检测242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抗HCV和HCV-RNA.结果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组明显高于非输血组(P<0.01),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组与非输血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透析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输血是引起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量越多,感染的机率越大,阳性检出率则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多中心MHD患者病史、输血史、肾移植史等临床资料,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抗HCV抗体及HCV-RNA。结果 796例透析患者抗HCV抗体阳性176例(22.1%),其中HCV-RNA阳性142例(80.7%)。单因素分析表明,MHD患者的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率、透析器复用率及肾移植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析时间(OR=1.38,95%CI=1.24~1.53,P<0.05)和透析器复用史(OR=10.91,95%CI=5.52~21.55,P<0.05)是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CV感染组和HCV未感染组的ALT水平分别为(25±30)U/L和(12±13)U/L,AST水平分别为(24±20)U/L和(16±1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V感染组和HCV未感染组的ALT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7.0%(30/176)和2.4%(15/620),AST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0.5%(18/171)和4.8%(29/6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HCV抗体阳性的透析患者可进一步检测HCV-RNA以判断其活动性;监测血清转氨酶水平虽不宜作为判断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敏感指标,但可作为了解肝损害的指标;针对MHD患者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HCV的传播,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于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肾移植史、外科手术史及输血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63例患者中,感染HBV的患者18例(11.0%),感染HCV的患者14例(8.6%)。感染HCV患者的透析龄最长,为(79.0±51.6)月,同时,感染HCV的患者肾移植病史及外科手术史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分析HCV及HBV首次发现时间,患者感染HCV多发生在肾移植术后,感染HBV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前,而发生在透析间期的比例不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感染HCV与HBV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感染HCV的患者多继发于肾移植、手术及输血,而感染HBV的患者多为原发。因此,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感染HCV的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血透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方法:收集2003年5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99例,调查其血透史及输血史,检查其血清HBV标志物(HBV鄄M)和HCV抗体(抗鄄HCV)情况,并与患者初始血透治疗前该指标比较,分析血透中HBV、HCV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①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鄄HBs阳性51例,HBV鄄M全阴性者48例;2003年5月51例抗鄄HBs阳性者仍保持不变,但48例HBV鄄M全阴性者中13例各HBV相关抗体出现,占27.1%,其余35例HBV鄄M仍为全阴性;13例出现HBV抗体的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5年,9例有输血史,与35例仍为HBV鄄M全阴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鄄HCV阳性2例,抗鄄HCV阴性者97例;2003年5月上述患者中新增抗鄄HCV阳性51例,新增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相比,血透治疗的时间显著较长(P<0.01),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血透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HCV感染率,可能与HCV有较大的变异性导致对传染源的诊断遗漏以及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6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116例,其中并发结核菌感染的患者共4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与转归的情况.结果 4例(3.45%)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结核菌感染的患者中有1例感染部位不明的肺外结核、1例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腹膜炎各1例.最常见的症状是经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发热,结核中毒症状均不明显.在除外肿瘤、一般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下,给予抗结核试验治疗后4例患者在2~8周内症状明显减轻,经6~9个月抗痨治疗后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症状均缓解.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结核菌感染的症状多不典型且以肺外结核多见,如怀疑合并结核菌感染可尽早行抗结核试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同源性,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为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抗-HCV阳性的MHD患者的HCV-RNA定量,对HCV-RNA定量≥1×103 IU/ml的MHD患者,通过巢氏反转录(RT)-PCR对5’UTR及NS5B区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Sequence Scanner v1.0导出峰图,Muscle进行序列比对,MEGA5.1构建进化树以确定基因分型,bootstrap1000检验进化树可靠性,Blat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183例MHD患者中,抗-HCV阳性13例,抗-HCV阳性率为7.1%。HCV-RNA定量≥1×103IU/ml者9例中,1b型7例,6a型2例。1b型中,PC1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PBC17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8,PC29与PBC31间的遗传距离为0.035,PC32与PBC34间的遗传距离为0.102;6a型中,PC11与PC20间的遗传距离为0.068。PC1与PC2的同源性为100%,PC2与PBC17的同源性为99.23%,PC29与PBC31同源性为96.63%,PC32与PBC34的同源性为90.64%,PC11与PC20同源性为93.63%。9例患者的平均感染时间为(67.4±26.3)月,平均透析时间为(81.5±38.1)月,4例(PC2、PC11、PC29和PBC31)为输入性HCV感染者,另5例(PC1、PBC17、PC20、PC32和PC34)是在本中心接受MHD后的8~77月间发现HCV感染。在本中心感染的5例患者中,2例(PC32和PC34)有输血史及更换透析单位,3例(PC1、PBC17、PC20)无输血、更换透析单位、肾移植等感染HCV危险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同源性的病例PC1和PBC17与感染源(输入性感染者)PC2患者有多次同班或邻班、相邻机位、同一护士操作的血液透析记录。结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抗-HCV阳性率为7.1%。1b型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最常见基因型,其次为6a型。其中3例1b型患者(样本PC1、PC2和PBC17)HCV感染为同一流行株,同源性达99%以上,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1例患者(PC2)为输入性传染源,与之同源感染的PC1和PBC17患者的可能传播途径为,因当时未对HCV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区治疗、同一护士同时操作HCV阳性和阴性患者、护士未规范手卫生、护士操作不同患者未更换手套、共用肝素等不规范操作。近3年,本中心将抗-HCV阴性及HCV感染、HBV感染者实行分房间(分区)、专用透析机治疗、专人管理阳性患者、严格实施卫生部《血液净化标准化操作规范》管理,未再发新的感染患者,表明上述措施可有效防止血液透析中心内的交叉感染。本研究为血液透析中心HCV医源性感染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预后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18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辉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15):127-129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8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46例,慢性重型肝炎129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9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同时检测心肌酶谱,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心电图显著异常,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Q-T间期延长、QRS波低电压等。观察组肌酸激酶(CK)明显升高的患者,其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CK正常者,尤其是重肝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合并ST和(或)T波改变时,CK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心电图可以作为重型病毒性肝炎心脏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临床应密切关注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