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阐述代谢组学技术的优势,促进代谢组学技术在体质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介绍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与代谢组学及其研究优势,论述代谢组学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方向及代谢组学方法应用进展。结果:拓展中医体质研究思路和方法,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结论:代谢组学技术原理与中医体质理论和诊疗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整体观及动态变化状态上具有相似性,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体质可分、体病相关等中医体质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为探索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旨在阐述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优势,促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况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论述单细胞测序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可应用方向。运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进行"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体质关键科学问题和"禀赋遗传"等中医体质基本原理的研究,拓展中医体质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探索中医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从中医体质学论治甲状腺结节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依据中医学体质学说,查阅近现代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报告、甲状腺结节患者体质的调查研究,从病因、病机、治疗3个方面探讨体质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结果:在甲状腺结节患者中,体质和证型二者之间在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结论:辨体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甲状腺结节的防治上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医学研究正出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中医体质学说自 2 0世纪 70年代确立以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重点已由整理古人有关认识转为社会调研及体质分类理论模型的建立 ,并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 ,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其学科分支亦将相继出现 ,它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兼容性为发展模型 ,作为跨世纪的学科研究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对近 30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了展望与提示。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方法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实验研究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免疫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实验方法被应用于中医体质学研究。但目前体质基础研究仍存在报道数量较少,实验数据缺乏深入分析等不足之处。今后中医体质实验研究在思路上仍然应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指导,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学上则应当充分借鉴表观遗传学、免疫组库等现代科学新的研究理念和实验技术。并且应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介于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之间的新兴学科。中医未病先防实质上就是通过纠正、改善体质,实施疾病三级预防。大肠癌作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减少大肠癌死亡的因素中,大肠癌癌前病变(大肠腺瘤)的早期诊治、综合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肠道腺瘤局部炎性反应微环境与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将中医体质学说与中医治未病有效结合是中医预防大肠炎-瘤转变、腺瘤癌变的切入点和有效手段,将为大肠腺瘤的进一步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依据,利用系统生物学所具有的整体研究思路来开展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将中医治未病、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基础实验研究成果有机的结合,建立融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生化检测、现代遗传免疫研究、肠道微生态于一体的现代技术平台,实现由未病先防向临床转化应用,为中医药防控炎-瘤转变提供技术示范。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中医体质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体质类型决定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研究表明湿热体质现患率居偏颇体质的第二位,并且与痤疮、湿疹、便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热体质的危险因素,对于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防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结合中医古籍和现代研究等文献,探讨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饮食结构、运动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是影响湿热体质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体质的判定来指导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调理湿热体质的偏颇状态,有利于亚健康状态和相关疾病的防治,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的一门新兴学科,体质能够反映人体不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固的特质。多组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可体现生物系统中多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与中医思维在多个方面相契合,都具有重整体、重联系、重恒变与重关键的思维特性。中医体质学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多组学研究中均有涉及,推动了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当坚守中医的本体地位,紧扣中医科学问题,提升研究深度,积极借鉴吸收现代科研方法,走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9.
综述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中医体质学在临床、实验及生物学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题开展系统的可视化分析,探索中医体质辨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相关文献,并将所得数据文件导入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得到相关知识图谱。结果 共纳入1099篇文献,通过CiteSpace共现分析找到中医体质辨识领域研究的高产机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以及高频关键词。研究发现各个研究者及机构缺乏沟通合作,研究热点主题有体质研究、治未病、健康管理、与现代生物医学相结合。结论 中医体质辨识领域的研究逐年增加,知识图谱揭示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与现代生物医学相结合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体质是指受先天的基因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习惯所影响而表现在形体上、生理上和心理上相对稳定但也存在可变性的状态。现代中医体质理论是由历代医家对体质的论述结合现代学者对体质的研究整理后发展而形成的,如今已成为一个较成熟的理论体系。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医体质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目前全球医学界的方向已渐渐从疾病医学转移到健康医学,中医体质研究未来的重点应是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预防医疗体系。中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被取代的特殊性。其辨证论治系统是可以在相当范围内弥补目前西方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盲点和难点。中医体质学说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完善体质辨识系统使它的覆盖范围更完整,以及探讨各种体质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生理、病理特征,使其能真正结合临床发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谈建立中国医学病名及其系统的紧迫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中国医学病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现代科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整理和建立起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中医病名命名方法。方法:学习中医学传统著作,分析历史上中医病名存在问题,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和辨证唯物观点提出命名法则和方法。结果:中医病名的整理,一要保持中医特色,注意继承传统精华之内容;二要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及新疾病谱的涌现,其整理和描记初步提出可用继承、充实、撮合,语言、现代、中西医通用等9种方法。结论:中医病名一定要改革,而且要规范地建立起来,并形成有序而严谨的系统,本文对此作出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胆石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晰,手术治疗该病带来了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并发症,在此情况下运用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胆石症的病因与治疗成为一项新的课题。中医体质辨识目前虽不能肯定是胆石症防治的一项有效手段,但是作为一项辅助手段,应用中医体质理论未病先防和指导该病患者的日常调理都将有深远的意义。以下笔者对中医体质与胆石症的关系作一浅显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收集整理近十年来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和在高血压痛防治领域的研究以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从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高血压多发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医体质学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干预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标准化、个体化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功能,以lncRNA为靶点的中药研究主要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相关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用于探讨中药作用机制、中医证候或体质的差异性等。lncRNA在中医药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lncRNA或可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相关代谢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及其与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改善偏颇体质,恢复个体健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与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偏颇体质占患病人群的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兼夹体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痰湿兼血瘀质为主。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是平和质的偏离因素,BMI是痰湿质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是痰湿质的偏离因素,舒张压是湿热质的危险因素,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是血瘀质的危险因素,BMI、舒张压是血瘀质的偏离因素。结论: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是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主要偏颇体质,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同步降低BMI、舒张压、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改善MS患者体质、恢复健康生理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存在耐药性问题,且现代医学尚无可行的防治办法。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药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将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用药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并已进入推广应用过程。考察后发现,该标准的建立未能统一执行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体质分类特征交叉重叠,界限不清;单一体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关联性较差。故建议不宜将中医体质学说拔高到中医体质学的高度;《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尚不成熟,应慎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溯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别体质是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对目前比较公认的中医体质学说的溯源、分型及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