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103只眼)水平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者,在行内、外直肌缩短或徙后手术同时,将附着点上下移位。结果 56例(103只眼)中,30例垂直斜度5-7△,将单眼水平直肌垂直移位5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5.78±0.57△,疗效较好。21例垂直斜度8-20△将水平直肌垂直上下移位6-7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6.69±0.91△,其中6例垂直斜度15-20△,欠矫。5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者,垂直斜度为7-20△,将双眼外直肌徙后并同时向上移位6-7mm,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水平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及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29眼)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15例(17眼)行下斜肌单纯切断术;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4眼)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垂直斜视度在20△以上者5例(5眼)行下斜肌切断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术前没有下斜肌亢进者3例(3眼),行单纯下直肌后徒术。合并内外水平斜视者同时行水平肌的缩短或后徙术。结果治愈22例(25眼),治愈率86.21%(25/29).有效3例(3眼)。其中2例(2眼)行单纯的下斜肌切断,术后残留垂直斜视度6△~10△;1例(1眼)合并DVD者,术中将下斜肌切断并前转位于下直肌旁,术后仍残留有10△的垂直斜视度。无效1例(1眼),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40△的垂直斜度,术中将下斜肌前移位,同时行内外直肌的手术,术后仍有20△的垂直斜度。患者放弃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实施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07/2011-11期间我科收治的6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和牵拉试验等。采用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的治疗原则。综合分析其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25△,可同时伴有内斜或外斜,患眼外下转和内下转均明显受限,常以健眼为注视眼,以患眼注视时可表现为健眼假性上睑下垂。经6~24mo随访,6例患者,1次术后眼位矫正5例,1例经第2次行水平肌手术获得外观显著改善。结论:眼球运动检查是诊断双下转肌麻痹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斜视度和牵拉试验结果是手术设计的重要依据;手术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外观上的改善;合并水平斜视者手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手术原则是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5.
单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称双上转肌麻痹 ,其临床表现为健眼注视 ,则患眼下斜视 ,伴有假性上睑下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关于双上转肌麻痹的文献较少。我们对 1 6例双上转肌麻痹进行手术治疗 ,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6例双上转肌麻痹病人 ,其中男性 1 0例 ,女性6例 ;年龄 1 6~ 32岁 ;单纯双上转肌麻痹 4例 ,双上转肌麻痹合并外斜视 6例 ,双上转肌麻痹合并内斜视4例。检查方法 :视力、眼球运动和眼底常规检查。主要检查如下 :( 1 )检查提上睑肌和额肌的功能 ,健眼和患眼交替注视 ,区别患眼上睑下垂是假性…  相似文献   

6.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以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其治疗方法为早期手术矫正,手术设计以原在位垂直斜角≤1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手术,垂直斜角≥2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和健眼的下直肌后徙术[1].本文总结原在位垂直斜角在15△~25△之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2例12眼行下斜肌转位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98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垂直斜度≤15△时行单纯下斜肌切除术.垂直斜视度大于>15△时,如健眼为注视眼,则行下斜肌切除联合患眼上直肌减弱术;如患眼为注视眼.则行下斜肌切除联合健眼下直肌减弱术.结果 62例单纯下斜肌切除术:治愈46例,好转11例,无效5例.27例下斜肌切除联合患跟上直肌减弱术: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9例下斜肌切除联合健眼下直肌减弱术:治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均无过度矫正者.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加强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垂直斜视度大小和注视眼别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上斜肌麻痹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上斜肌麻痹手术76例(78眼),并对术式选择进行了探讨。其中先天性53例、后天性23例。行下斜肌减弱术56眼,其中联合健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后徙术34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15眼;健眼下直肌后徙术3眼;患眼上直肌后徙术4眼。治愈61眼(78.2%)。提出有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先天性麻痹首选下斜肌减弱术,以外旋转偏斜为主的后天性麻痹首选患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二种方法均需酌情联合健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9.
单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其主要表现为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时,健眼下斜视合并假性上睑下垂。眼球外下转及内下转均受限,有代偿头位,部分患者有复视。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诊断和治疗也比较困难,现将我科所见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各种手术方法与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分别行患眼下斜肌断腱、下斜肌部分切除、下斜肌后徙转位、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的术后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月(7~36月),下斜肌断腱术22例,术后满意率86.36%,下斜肌部分切除术16例,术后满意率87.5%,两者治疗效果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下斜肌后徙转位54例,术后满意率88.89%;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20例,术后满意率8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应根据术前垂直斜视度的大小选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且应该早期治疗。下斜肌断腱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2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25~△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Ⅱ型 Duane 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例Ⅱ型 DRS病人,外斜视-30△--110△,均有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其中1例内转时有上转和下转现象。2例患者行患眼外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健眼内直肌缩短术。结果6例患者术后眼位均有明显改善。5例术后眼位正位,1例术后欠矫,6例患者术后代偿头位和内转时上转和下转现象消失或有明显改善。结论患眼外直肌后徙可以有效地治疗Ⅱ型 DRS,如斜视度数大,可同时行健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  相似文献   

12.
一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病因不清,是临床少见的眼外肌疾患。临床表现原在位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时健眼下斜视并合并假性上睑下垂。眼球外下转及内下转均受限,有代偿头位,部份患者有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上睑提肌缩短加上直肌提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所致下斜视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月应用上睑提肌缩短加上直肌提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9例(10眼).结果 术后双眼睑高度基本对称,下斜视矫正效果良好.结论 上睑提肌缩短加上直肌提吊术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对中、小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35^△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69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注视6m和33cm的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定量行7-10mm单眼外直肌后徙术。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采用Worth四点灯检查中心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立体视锐度。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0^△为正位;第一眼位与侧向注视的斜视度相差≥10^△为非共同性阳性。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3d和≥6个月随访正位率分别为81%和62%,欠矫率分别为12%和36%。斜视度为30^△、35^△(外直肌后徙9.5-10mm)者欠矫率较高。术前与术后远期随访比较,具有正常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P〈0.01;X^2=14.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远期随访未见眼位非共同性阳性者。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25^△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治疗上睑下垂的方法较多[1,2].我们自1995年开始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治疗上睑下垂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在我院接受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30例(38只眼),男性18例(22只眼),女性12例(16只眼);年龄8~32岁. 2.手术前徙量的确定:测定提上睑肌肌力达2 mm以上者可接受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手术.单眼患者以对侧眼为对照,双眼患者以瞳孔中心为标准测定上睑下垂量.平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方2 mm者为正常,达瞳孔中心者上睑下垂量为3.5 mm (5.5 mm减去2 mm),以此类推.38只眼中,上睑下垂3~4 mm者12只眼,5~6 mm者20只眼,7~8 mm者6只眼.根据前徙(或截除)提上睑肌4 mm可矫正1 mm上睑下垂量,以及提上睑肌前徙量应≤28 mm的原则,计算手术前徙量.其中6只眼因提上睑肌前徙量>28 mm,手术中需附加截除提上睑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患者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假性上睑下垂伴垂直斜视患者12例,对其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结果设计不同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的上睑下垂和垂直斜视变化.结果 术前CT检查,75%(8/12)患者的眼外肌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受累眼上直肌-提上睑肌群最大截面积为(15.11±7.11)mm^2,明显小于对侧眼[(24.93±6.43)mm^2,P<0.01].全部患者经个性化斜视矫正手术,垂直斜视均得到治愈;斜视术后上睑下垂治愈10例,好转2例.结论 上直肌-提上睑肌群萎缩性改变是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的影像学特征之一;伴有假性上睑下垂的垂直斜视需要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眼外肌CT检查可为临床分析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眼位的变化。方法手术治疗43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病人,探讨其手术方式并观察术后1周、6周、6个月和1年的眼位变化情况。结果单眼内直肌前徙7例,单眼内直肌缩短4例,单眼内直肌前徙+单眼外直肌后徙20例,双眼外直肌后徙5例,单眼外直肌后徙3例;4例外斜视度数≥50△行3条肌肉的手术。术后1年35例眼位正位(81.3%),其中单眼内直肌前徙或缩短11例术后8例(72.7%)正位,外直肌后徙8例(5例为双眼,3例为单眼)术后6例(75%)正位,单眼内直肌前徙+单眼外直肌后徙20例术后18例(90%)正位;1周~6周斜视度数变化-5.2△±0.4△,6周~6个月变化-1.2△±0.4△,1周~1年变化-6.4△±2.1△。1周~6周有25例患者(58.1%)有外斜视漂移,变化-8.0△±1.4△,其中术中过矫组的10例继发外斜视患者,术后6周内均出现了外斜视漂移,平均为-8.3±2.0△。结论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徙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术中5△~10△小度数过矫可提高远期的术后正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睑提肌缩短并上横韧带徙前固定于睑板的方法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 对11例(17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上睑提肌缩短合并上横韧带徙前手术治疗。结果 上睑下垂矫正满意11眼(64.71%).矫正良好5眼(29.41%),矫正不足1眼(5.88%)。结论 借助上横韧带的力量增加上睑提肌缩短的作用达到提上睑的目的,手术成功率高,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方法:对8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眼位、双眼视功能、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斜视手术以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为主设计。术前有一级视功能患者如术后欠矫则进一步在同视机下行双眼融合功能训练。术后随访6~12(平均8)mo。结果:术前视远平均外斜度为-35.6△(-15△~80△),视近平均外斜度为-56.5△(-30△~-95△);术后视远平均外斜度为-6.5△(+11△~-19△),视近平均外斜度为-13.2△(+9△~-20△),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与术前视远视近斜视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双眼视功能和术后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远期视远视近外斜度的差值明显降低,平均斜视度差值从术前的19△下降到术后的5.5△(P=0.000)。结论: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如双眼视功能进一步恢复则术后远期效果较好,回退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作者2年间收治7例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并综合国内文献中的18例共25例27眼。上斜度平均≥50~Δ,合并水平斜视者以外斜多见,外斜度≥2~Δ,眼球不能下转。可合并眼睑、角膜、葡萄膜和视神经等眼部发育异常,术中可见内外、上直肌附着处增宽,移位或眼肌部分纤维化等。应用现代显微血管分离技术加内外直肌部分肌束交叉移位术一次矫正双眼下直肌缺如1例,随访半年,无眼前段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