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臣  张鑫  孙菊杰 《山东医药》2008,48(39):94-94
患者男,55岁。因右下腹包块于21308年1月4日入院。B超检查示腹腔右侧囊实性包块,钡灌肠阑尾不显影。CT检查示右下腹部长圆形囊性低密度包块,位于升结肠及盲肠后方,边缘光滑整齐,壁较厚约0.2-0.4cm,长径约7.5cm,下部最大截面为3.6cm×4.8cm,内部密度较均匀,其主要成分CT值10~25HU,下部可见条状及小片状高密度影,包块下部前内缘与盲肠、阑尾相邻。手术于右下腹回盲部见一囊性肿物,位于盲肠后部,与升结肠粘连,大小约8cm×5cm×3cm,质中等,囊壁完整,周围部分与肠壁粘连,未见正常阑尾组织,  相似文献   

2.
桑桂莲  邵利 《山东医药》2008,48(47):113-113
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5-FU局部外敷加注射治疗尖锐湿疣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5例;年龄21~59岁,平均32.8岁。病变位于阴茎头、包皮口、冠状沟及系带处17例,位于阴束及肛门周围6例,位于外阴及肛周5例。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尖锐湿疣,疣体≥0.5cm×0.5cm者8例,疣体〈0.5cm×0.5cm者20例,28例患者均为多发,最多达30余个,本组患者有50%为复发者,其中用疣委平治疗后复发者5例,激光治疗后复发者4例。  相似文献   

3.
冯云娟 《山东医药》2001,41(10):62-62
1996年 1月~ 1998年 12月 ,我们应用上颌窦穿刺置引流管并药物冲洗治疗化脓性上颌窦炎 6 5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6 5例中 ,男 32例 ,女 2 3例 ;年龄 13~ 45岁 ;病程 2周~ 8年。其中急性上颌窦炎 2 3例 ,慢性上颌窦炎42例。双侧上颌窦炎 15例。治疗方法 :采用 1%地卡因麻黄素行粘膜表面麻醉。首先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 ,并以直径为 5 mm的上颌窦穿刺针 ,经下鼻道行上颌窦穿刺 ,拔出穿刺针针芯 ,经套管置入直径 4m m的塑料管 (为一次性输液管 ) ,该管在窦内留置 2~3cm长 ,外端在鼻阈前端处剪断 ,固定 ,以免置管脱…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13岁,未婚。12岁月经初潮,4—5/24~25d,经量中等,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平素体健。因下腹痛2h,阴道出血1d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外阴发育好,可见处女膜环,肛查可触及阴遭内囊性包块约8.5cm,张力较大。超声检查:盆腔内见两个子宫体,左侧者大小:4.7cm×2.8cm×3.2cm,形态规则,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均匀,厚0.6cm;右侧子宫体内积液宽约1.8cm,并与下方一囊性包块:相通,包块大小10.2cm×8.0cm,张力大,内透声差,可见弥敝点状回声,有分层改变,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双侧卵巢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没有特异表现,1例表现为高血压病。肿瘤大小分别为13cm×12cm×10cm和8.0cm×6.0cm×5.5cm。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无粘连。切面为灰黄色,光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2例免疫组化Inhibin-α、Melan-A、CgA均阳性。1例诊断为良性肿瘤,1例诊断为恶性潜能。行患侧肾上腺全切术后均随访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多无功能。肿瘤生长迅速。可行患侧肾上腺全切术,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2月~2007年4月,我们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28例高龄周围型肺癌,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28例高龄肺癌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75~84岁,平均78.7岁。术前胸部CT考虑周围型占位,肿瘤体积4cm×3cm×3cm~1cm×1cm×1.5cm,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左肺下叶8例,右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5例,右肺上叶6例,右肺中叶2例。  相似文献   

7.
周红爱  秦芳  孙梅玲  刘辉 《山东医药》2007,47(15):13-13
患者46岁。因阴道异常排液8a,阴道大量流血伴头晕3h于2005年3月15日入院。查体:T38.0℃,BP120/70mmHg,精神差,贫血貌。心肺无异常。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大约0.8cm×0.8cm×0.6cm。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发育正常,宫颈失去正常形态,形成菜花状肿物突于阴道,10cm×7cm×5cm,触之出血,表面有脓苔样物质,穹窿消失,穹窿周围质硬,肿物不活动。子宫平位、质硬、大小正常,双附件及宫旁组织略增厚。  相似文献   

8.
例1 患者男,56岁。因“腹痛伴排便不尽感2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于降结肠见一枚3.4cm×4.0cm带蒂息肉,尼龙圈套蒂部结扎,圈套器电凝切除,创面无出血。病理结果结肠绒毛管状腺瘤。术后2d发热,体温38.5~39.4℃,伴畏寒,寒战,左下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肠鸣音1~2次/min。血象:WBC8.49×10^9/L,中性粒细胞(GR)0.96。腹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血培养未生长细菌。舒普深抗感染治疗。术后5d体温降至正常,血象正常。  相似文献   

9.
李振秀  张玲  甘敏 《山东医药》2004,44(11):53-54
上颌窦恶性肿瘤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采用综合疗法(放疗、手术、化疗)。1996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共为32例上颌窦恶性肿瘤患者施行手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因进食有异物感至我院就诊。行胃镜检查,于食管距门齿23cm处,见一0.6cm×0.5cm×0.4cm大小卵圆形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质地稍韧,固定,界清。内镜下予高频电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诊断:食管腺淋巴瘤。术后2年内镜复查,原病灶处创面光滑,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朱玉辐  兰青  虞正权 《山东医药》2008,48(35):22-23
目的观察两种改良微创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效果。方法对26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行微创手术,采用改良Poppen入路手术11例,其中横窦矢状窦夹角处约3cm×2cm的小骨窗7例,2cm×(4—5)cm跨矢状窦的横行骨窗4例;采用Krause入路手术15例,均经松果体区、帆间池进入三脑室。结果手术均顺利,行肿瘤全切除术21例、次全切除术3例、大部切除术2例,无死亡、感染及术后出血;术后并发小脑肿胀1例,行后颅窝减压,术后7d小脑肿胀消退;出现一过性缄默1例。结论改良Poppen入路和Krause入路用于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具有微创性、有效性、实用性,其中后者风险更小;肿瘤位于幕上、部分幕上兼幕下且向侧方生长较大者宜采用Poppen入路,幕下、长入三脑室和幕下兼幕上者宜采用Krause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不同入路处理上颌窦病变的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245例上颌窦病变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犬齿窝入路上颌窦开窗术、鼻腔外侧壁切开术、鼻腔外侧壁切除术不同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45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发生。185例慢性鼻窦炎合并上颌窦炎患者治愈144例,好转39例,无效2例;上颌窦囊肿、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癌变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单纯行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可处理绝大部分的上颌窦囊肿、上颌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累及上颌窦的真菌性上颌窦炎及慢性鼻窦炎,而对于累及上颌窦前内的病变,可适当将上颌窦开窗口向前扩大。当上颌窦发育较大,齿槽隐窝较明显时,采用中鼻道、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联合犬齿窝入路。泪前隐窝区域病变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术。广泛侵及上颌窦及鼻腔外侧壁(如下鼻甲)的恶性肿瘤,则需要采用鼻腔外侧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8岁,因腹痛、腹胀1周,肛门停止排便、排气3d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右中上腹扪及一包块,质中,边界不清,中、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立位腹部X线平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右上腹囊性占位,15.0cm×13.7cm,内见多条光带分隔,符合肠系膜囊肿声像图。腹部CT显示:胆囊内下方见15cm×13cm低密度影,有包膜,其前内方见一向囊内的脊状突起,CT值10~13Hu,考虑系肠系膜囊肿。B超引导下行肠系膜囊肿穿刺抽液并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术。抽出淡黄色囊液200ml,送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术后腹痛、腹胀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术后1周复查B超示囊肿6.0cm×5.3cm。术后1个月复查B超,囊肿位于右中腹,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0岁。两个半月前开始自觉疲乏无力,持续约10余天后好转。两个月前开始左侧耳前面部发现一个约黄豆大小(0.5cm×0.5cm)肿块,两个月来,肿块增长迅速,达鸡蛋大小(5cm×6cm),伴随疼痛逐渐加重,经抗炎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门诊考虑腮腺肿瘤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消瘦、盗汗,无体重减轻,食欲、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0岁。因皮疹3年,发现抗-HIV阳性7d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皮疹,以外阴及肛周为主,伴瘙痒,多方就诊疗效差。15d前外院病理提示为鲍温样丘疹病。7d前,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抗-HIV确认试验阳性,转入我院。体检:全身皮肤多处色素沉着,有丘疹及结痂,见抓痕,并有溃烂;上腭见1cm×1cm白膜,可刮下;冠状沟及外阴可见扁平褐色丘疹,最大0.2cm×0.3cm,有破溃,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62×10^9/L,中性0.40,计数0.65×10^9/L,淋巴0.19,计数0.31×10^9/L,血小板66×10^9/L。各型肝炎标志物阴性。巨细胞病毒抗体、弓形虫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EB病毒-IgM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抗.HIV确认试验阳性。T细胞亚群:CD4T细胞3个/山(正常值706—1125何山),CD4/CD80.01,病毒载量56000拷贝/ml。上腭白膜涂片:见疑似酵母菌。皮肤病理报告:表皮呈乳头状增生,棘层增生,棘细胞大小不等,核大小不一,可见核小固缩的细胞,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表皮棘层细胞内可见异型核分裂和角化不良细胞,符合鲍温样丘疹病改变。  相似文献   

16.
内镜诊断回盲袋套叠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患者女,56岁,因右下腹痛1个月,解血便半天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右下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卫.未及包块,麦氏点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6~8次/min,入院后予抗炎输液对症治疗,次日结肠镜检查于升结肠近盲肠处见一约3.5cm×4.0cm大小半球状肿物,表面尚光滑,充血水肿明显,局部糜烂溃疡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多见于中青年人,老年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临床报道较少。本文总结我科1997年1月至2006年4月18例老年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8.
肺放线菌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咳嗽、咳黄色黏痰6个月,咳痰带血2个月入院。无发热、盗汗,有时胸闷,反复间断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症状无缓解,且加重来诊。X线示右肺下叶团块影,胸部CT示右肺下叶背段5cm×6cm团块影。门诊以右肺癌收入院。入院后行右肺探查术,术中见右肺下叶背段及上叶后段有一肿块约5cm×6cm×8cm,叶间裂不清,肿块质韧、硬,表面部分灰白色,累及中叶,肺门、隆突下及下肺静脉旁数枚肿大淋巴结。行右肺中下叶及上叶后段切除,清扫肿大淋巴结。术后切开标本,见肿物中央有腔,腔内含有黄灰色黏稠物,  相似文献   

19.
患者,杨某,男,56岁,因“右侧背痛2月,查体发现右肺占位5d”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仅右肺呼吸音略粗,余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右肺中叶团块状影,约5cm×5cm大小,密度均匀,边缘欠光滑。CT:右肺中叶约5cm×5cm×4cm软组织团块影,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欠均匀,CT值20~25HU。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口被黄色光滑肿块堵塞。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右肺切除术,术中探查:右肺中叶一约6cm×5cm×5cm大小质硬肿块。与肺上下叶关系紧密,与右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无粘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芦二永  张超  曾伟 《山东医药》2006,46(14):45-45
随着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有上升趋势。1999~2004年,我们于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0例,效果较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男7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34岁。病程6个月~15a。其中病变局限于单纯上颌窦12例,同时侵及筛窦6例.仅累及蝶窦2例。均单侧发病。表现为涕中带血6例,鼻塞、脓涕等10例,头痛4例。鼻内镜检查示鼻中隔偏曲2例,中鼻甲息肉变6例,钩突肥大4例,中鼻道灰褐色干酪样物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