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4岁。因左耳垂红斑、丘疹伴瘙痒20年,于2012年8月就诊。20年前因穿耳洞后,左耳垂出现红色丘疹,自觉轻微瘙痒,皮损逐渐增多融合成斑块,在当地医院就诊,按瘢痕疙瘩给予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欠佳。近1年来,皮损瘙痒加剧,面积增大,左耳后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和斑块。患者及其家族成员中无结核病史及其他病史。皮肤科检查:左耳垂及耳后可见暗红色丘疹及斑疹,融合成3 cm×5 cm大小的浸润性斑块(图1),质硬、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强阳性,皮损组织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肉芽肿性炎,由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中心无干酪样坏死,可见局灶性淡蓝色无定型物,外周绕以淋巴细胞浸润(图2)。诊断:皮肤结核。治疗:给予利福平450 mg/d联合乙胺丁醇750 mg/d口服[1],2个月后斑块变软,颜色变淡。6个月后皮损消退,遗留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头皮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76岁。头皮红斑和溃疡2年,背部红斑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大片状红色斑块,边缘略隆起,皮损内可见粗大分枝状血管、糜烂、结痂及毛发脱落,红斑约占头皮面积80%。左侧腰、背部一浸润性红色斑块,上覆少许干燥鳞屑。头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及Pautrier微脓肿形成;真皮内弥漫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肉芽肿形成;部分淋巴细胞有异形性。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3、CD4、CD5及CD7均阳性,CD8散在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增殖核抗原(Ki-67)约20%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TCRβ及TCRγ重排阳性。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3.
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46岁女性,手足、躯干红斑、脱屑30年,头皮、躯干、上肢结节、溃破2年。检查见头皮、颈、躯干和上肢有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部分皮损表面破溃、渗液、结痂。皮损内穿刺液及甲直接镜检菌丝阳性,培养为红色毛癣菌生长。皮损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上皮细胞样肉芽肿,其中央大片坏死,周围见结节样上皮样细胞团块,伴少许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PAS染色真皮内见真菌菌丝。诊断为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遗留萎缩性瘢痕。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临床少见,伊曲康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麻风复发误诊为假性淋巴瘤。患者男,72岁。面部浸润性红斑伴瘙痒7个月。患者50余年前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经氨苯砜(DDS)治疗临床判愈。1年前左眼睑水肿性红斑,在外院以"假性淋巴瘤"行皮损切除。皮肤科检查:额部浸润性红斑,约手掌大,境界不清,左眶上神经增粗。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弥漫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泡沫样;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诊断:(1)麻风复发;(2)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一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患者发生罕见的大疱性反应.患者男性,45岁,胸部浅色斑进行性扩大伴感觉减退4年.两月前全身突然出现多数红色斑块,整个手、前臂、胫部及面部感觉异常.手足水肿、腕及踝关节疼痛.无全身不适、发热及服药史.检查有许多高起的红色斑块、表面紧张光滑,有些边缘模糊,分布不对称.两侧尺、腓总和桡神经肿大并有触痛.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正常,无浸润带存在.真皮水肿,可见散在的泡沫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较多,神经束膜呈洋葱皮样改变.抗酸染色示颗粒菌5~+.据此,考虑BL麻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81岁。左侧面部红肿2周。体检:左面部、左眼睑、鼻梁、眉间、额部见浸润性水肿性红斑片,界限清楚,肤温高,无压痛,皮疹表面皮肤触觉和痛觉略减弱;左眼结膜充血;余处皮肤未见红斑、色素斑和脱屑等皮疹。眶上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等浅表神经均未扪及粗大和压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和脂肪层见大量结节状分布的结核样肉芽肿改变,神经周围见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并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1岁。因全身起红斑、丘疹、结节6年,左侧眉毛脱落2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核有异形。免疫组化染色示:淋巴细胞CD3、CD5、CD4阳性,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CD68阳性。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8.
枕骨部位有发的头皮发生结核样型损害,至今尚未有报道。头皮被认为是麻风的“免疫带”,麻风患者头皮受累虽已有报告,但属罕见,且主要见于多菌型麻风,大部分侵犯秃发部位。本文报告1例男性患者,45岁。主诉双腿和头皮发生红斑6个月,损害无主观症状,逐渐扩大,家族中无类似发病。皮肤检查示:头皮枕骨部位有一高起的环状斑块,边界清楚,直径1寸大小,色红,表面干燥,感觉缺失,损害部位毛发稀少。右足背和左小腿中侧面各有一较大的类似损害,无神经粗大。皮损部涂片检查未见抗酸杆菌。头皮损害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上部有边界清楚的致密肉芽肿,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少量郎罕氏巨细胞组成,未见抗酸杆菌。患者日服DDS100mg/d,RFP 每月1次600mg,空腹监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 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 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 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的抗酸菌。给予氨苯砜(DDS)5mg/d,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治愈。例2为2个月女婴,因1周前腹部左髂窝部出现一块小皮损而就诊。患儿母亲是1例老的BT 病人(皮肤查菌阴性),已接受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9个月,且在4个月前判为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2岁。四肢反复出现结节性红斑,左肘关节、腕关节疼痛,并伴有发热、乏力6年。8年前在麻风防治机构被确诊为界限类偏瘤型麻风(BL),予联合化疗(MDT)治疗2年。查体:面部散在浸润性红斑,四肢大量疼痛性红色结节,肘、腕关节肿胀压痛;两侧尺神经粗大,无触痛。皮肤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均(+),细菌指数(BI)4.0。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有巨噬细胞肉芽肿,可见泡沫细胞,抗酸染色阳性。诊断:BL伴Ⅱ型麻风反应。终因治疗无效死亡。尸检提示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女性瘤型麻风.患者女,39岁,因多关节痛,面部及上肢酱红色丘疹,斑块半年就诊,伴有光敏,发热及乏力.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强阳性、血红蛋白 97g/L,血小板51 × 109/L,补体C3为560 mg/L(850~1930 mg/L)、C4为103 mg/L( 120~360 mg/L)、ANA 1:160阳性.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条件,给予泼尼松50 mg/d、沙利度按100 mg/d及羟氯喹200 mg/d,治疗后系统症状改善,但皮损进行性加重,两年后逐渐出现上腭及鼻中隔穿孔等病变.最终经组织病理检查及抗酸染色确诊为瘤型麻风.提示瘤型麻风可以出现多系统损害,自身抗体阳性,必须警惕误诊为风湿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儿童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儿男,14岁.自6岁起头皮开始出现脓疱,并逐渐脱发,形成浸润性红斑,近年来耳前及左胸部亦出现类似红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典型的表皮内Pautrier微脓肿、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及真皮内肉芽肿改变.高倍镜下可见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CD45RO阳性.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推荐外用糖皮质激素,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维A酸及α-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报道国内首例慢性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患者男, 49岁, 因皮肤丘疹、结节1年, 口腔黏膜丘疹、溃疡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左足水肿, 左足底多发溃疡, 表面结痂, 左足第3、4趾间及第4、5趾间溃疡, 基底呈颗粒状, 伴点状出血、渗出;左足背、左足内侧及左膝多发丘疹、结节、斑块, 中央溃疡、结痂;左腕部2个丘疹, 上唇左侧1个丘疹, 表面结痂;牙龈、颊黏膜、唇黏膜及上颚可见红色斑块伴溃疡、点状出血, 皮损以左侧为主。浅表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左侧为著。胸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示:双肺弥漫粟粒样结节影及条索状、云絮状、结节状高密度影, 左侧肾上腺明显增粗。口腔、左下肢皮损组织真菌免疫荧光染色, 可见酵母细胞。口腔黏膜、左下肢皮损组织病理:肉芽肿性炎, 多核巨细胞内外可见酵母细胞, 折射双膜, 无芽、单芽或多芽;过碘酸希夫染色、六胺银染色阳性。左下肢皮损组织真菌培养:25 ℃、37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培养阳性, 均为菌丝相。口腔黏膜及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学测序:巴西副球孢子菌。诊断:慢性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予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口服, 1个月后皮肤、黏膜皮...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皮损广泛分布的泛发型穿通性环状肉芽肿。患者男,52岁。腹部、背部、臀部及四肢泛发红色丘疹3个月。组织病理上可见栅栏样肉芽肿及变性的组织经皮穿出。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为泛性型穿通性环状肉芽肿。给予羟氯喹200 mg,每日2次口服,配合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治疗,皮损略有好转,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患者女,46岁。双侧腹股沟红斑、条索状肿块伴疼痛1年。皮肤科检查:双侧腹股沟浸润性红斑,左侧腹股沟可触及4 cm×10 cm条索状质硬肿块,表面皮肤松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真皮内可见散在多核巨细胞。免疫病理示淋巴样细胞CD2、CD5及CD4均阳性;多核巨细胞CD68/PGM-1阳性。弹性纤维染色可见部分区域弹性纤维减少。TCR-γ基因重排示克隆性扩增峰。诊断: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相似文献   

16.
1988年发现一例BT麻风经联合化疗治愈后半年复发。患者男,54岁,1985年8月诊断为BT麻风,行联合化疗(少菌型方案)16个月临床病理会诊认为基本治愈,仍继续用原方案治疗。1988年4月复查发现胸、腹、背腰部出现片状淡红斑,剧痒,知觉尚存,皮肤查菌(—),病理报告未见活动性病灶,故未考虑复发。6月再复查,发现皮损扩大,高起浸润明显,表面呈苔藓样干燥,知觉尚存,查菌(-)。病理报告为BT麻风,抗酸菌(—),即加B663做三联化疗。8月复查见皮损扩大,浸润更严重,斑块高起皮面,有时剧痒,二周前双肘关节酸痛,双踝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是1982~1988年Dhoolept麻风研究中心登记的,面神经损害病期<6个月的27例界线类麻风患者(36只兔眼),其中BT15例、B B 2例、B L 10例。登记时几乎所有病人兔眼侧颧部或眼周皆有红色高起的斑片。强的松龙治疗的初始剂量是25~30mg/d,晨顿服,一个月后每月递减5 mg,总疗程5~6个月。可根据体重、神经炎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治疗在门诊进行、不予监服。同时要求病人锻炼眨眼,每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53岁.全身泛发红色毛囊性丘疹伴瘙痒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互不融合,外观酷似突起的鸡皮疙瘩,触之粗糙.皮损不累及头面部、手掌和足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部分细胞侵入毛囊上皮和表皮,细胞深染.核周有空晕,异形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实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皮损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阳性.诊断: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81岁。左足背复发性溃疡8年,渐累及双下肢。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背红肿,约7 cm × 10 cm范围的皮肤溃疡面,基底部可见肌腱,皮损周围皮肤呈紫褐色,边缘堤状隆起;右足内缘可见数个粟米大小丘疹样皮疹,排列呈环状;双下肢散在暗红色及棕色结节或色素沉着斑,压痛。左足背溃疡及右足丘疹样皮疹组织病理检查:HE染色表皮内见明显的亲表皮性浸润,真皮全层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浸润,有明显异形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3(++),CD45RO(+),CD43(++),CD20(++),PAX-5散在阳性,CD79α(-)、CD19(-);TCR-γ基因重排阳性。诊断:CD20阳性的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治疗:给予改良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0.8 g、长春新碱2 mg、表阿霉素60 mg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泼尼松15 mg每日2次共5 d;每隔21 d为一化疗周期,治疗3个周期后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0.
一例以剧烈瘙痒、疼痛难忍的BT型麻风被误诊12年之久。患者女,32岁,已婚。1975年右肘部起一浅色斑,自觉麻木伴有微痒,后逐渐发展至面、躯干、四肢,经地区医院多年反复检查均未做出诊断。1987年就诊时见多数大小不等的环状浅色斑,小者2×2cm,大者如手掌,呈环状或地图状,境界清楚,表面不高起,无明显干燥及脱屑。肌肉无萎缩,毳毛存在但较稀疏,眉毛未脱落。皮损处无汗,冷热觉、痛觉迟钝,触觉十分敏感。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