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环境改造工程灭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2008年黄山市共查出螺点117个、面积31.91 hm2,共实施环境改造灭螺工程43处、面积11.44 hm2,消灭钉螺面积11.42 hm2。43处环改工程中,损坏的有8处、杂草生长且适合钉螺孳生的有13处。损坏的环改工程中,水泥浇注硬化3处、单纯水泥沟壁抹面5处;累计监测面积78.28 hm2,均未查到钉螺。结果表明,环境改造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残存钉螺。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世行贷款环境改造工程灭螺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环改工程灭螺效果,为优化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60项环改工程制定统一调查方案并进行连续5年观察,掌握螺情变化情况。结果:环改工程实施5年来钉螺面积、易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降低54.0%、91.0%、98.0%和98.0%。7种环改方法以土埋吹沙、沟渠硬化灭螺效果最佳。结论:环改工程是消灭钉螺、阻断传播的一种长效灭螺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石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城区有螺江滩面积92.47万m^2,滩面为高低不平,坑洼积水,杂草从生的荒难,1996年江滩活螺平均密度为0.8875只/框(0.1m^2/框架,下同),活螺框平均出现率19.81%,钉螺感染率0.42%,1996年冬季对城区江滩实施了工区,加上长江汛期被淹,上游钉螺随漂浮物下移,造成残存钉螺的孳生地,为消灭残存钉螺,于1997-1999年对城区江滩工种治理后的残存螺区,采取局部五改与药物灭螺的方法进行灭螺,现将灭螺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是消灭钉螺、巩固防治成果的根本措施。我市1994~1996年采用“灭螺为主、结合开发”走效益型路子的方法,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消灭了1813010m~2的钉螺,占全市历史有螺面积的98%上。1998年经省考核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我们的做法是。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天长市于1980年被定为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防治时间较短,疫区干群对环改的灭螺作  相似文献   

5.
1 概况傅家洲、玉龙洲位于长沙市区湘江中 2个自然小洲 ,历史上为非血吸虫病流行区 ,1997年发现钉螺。两洲有螺面积 10 4.5 6万 m2 ,玉龙洲及傅家洲东侧洲滩 ,树木茂盛 ,杂草丛生 ,土质肥沃 ,很适宜钉螺孳生 ,平均密度为 5 .5 4只 /框(每框为 0 .11m2 ) ,最高 340只 /框。桔子洲尾及位于西岸河沿的龙王港口也发现钉螺 ,密度较低 ,1998年实施环境改造(以下称环改 ) ,取得了较好的灭螺效果 ,现报告如下。2 灭螺方法采取环改灭螺方法 ,对傅家洲抬洲降洲、玉龙洲普挖取土 ,桔子洲尾沙埋灭螺 ,龙王港口水泥硬化的环境改造方案 ,具体实施如下 :2…  相似文献   

6.
皖南山区残存钉螺的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残存钉螺分布、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和消除残存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5年黄山市螺情监测数据和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分析残存钉螺分布特点、相互关系;选择有残存钉螺环境现场观察螺口消长和钉螺繁殖状况;选择2001~2005年施行药物灭螺的20个螺点,现场观察土表、土内钉螺分布情况和药物灭螺对残存钉螺的作用。结果1994~2005年螺情资料显示,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历史疫情较重的区(县)和复杂环境,查出的有螺环境数和有螺面积与历史有螺面积分布密切相关(r点=0.984、r面积=0.962,P均<0.01);年降雨量和3~5月降雨量对逐年查出的有螺环境数呈负相关(r年降雨=-0.618,r3~5月降雨=-0.590,P均<0.05);残存钉螺交配率最高达13.18%;药物灭螺对土表、土内残存钉螺杀灭效果显著。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螺情回升与历史螺情及环境有关;残存钉螺繁殖能力较强;加强历史有螺区药物灭螺可有效控制钉螺回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控制策略。方法每年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灭螺,同时进行钉螺调查,分析钉螺面积消长趋势和灭螺覆盖率变化。结果2000~2007年灭螺面积和巩固性灭螺面积分别为2027.24hm2和351.99hm2。加强灭螺措施后钉螺面积的上升被有效遏制并开始趋于下降。药物灭螺覆盖率和总灭螺覆盖率相关(r=0.996,P=0.000),而环改灭螺覆盖率与总灭螺覆盖率间无明显相关(r=0.624,P=0.098)。钉螺分布现状主要在江滩和湖滩,其中有螺环境以湖滩为多,有螺面积则以江滩为多。结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采取以药物灭螺为主的钉螺控制策略效果显著,但在加强灭螺的同时还需注重防控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8.
余杭县南湖草荡类似湖沼地区的草滩,原有钉螺面积107万m~2,1967年开展水利、围垦、灭螺三结合工程后,消灭了大面积钉螺.但由于该地仍是东苕溪的一个蓄洪区,环境复杂,残存钉螺时有发现,且因蓄洪排水造成钉螺扩散,1988年查出钉螺面积6.9万m~2.自1988年起,在应查环境普遍建立钉螺图帐的基础上,采取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的查螺方法,开展单位自查,区、县复查与普查,对当年发现钉螺地区,应用土埋与药物灭螺2—4次,并普遍进行巩固性灭螺.4年后,钉螺面积下降99.8%,1991年秋季普查再未发现钉螺.其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10年来残存钉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观察了福建省1987年消灭血吸虫病10年来残存钉螺的消长动态。1987-1992年,随着血吸虫病宣布消灭,思想放松,经费削减,机构人员精简撤并,查灭钉螺力度不足,致使残存钉螺呈迅速增长态势,至1992年时,有螺面积已超过1987年的162.4倍。为此,引起了政府和分管部门的重视,加强了查灭残存钉螺的工作,初步抑制了残存钉螺增长的势头。但自1995年来,由于没有持之以恒,残存钉螺又呈增长态势,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环境改造消灭山丘内陆钉螺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县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全县17个乡(镇)、125个村(其中山丘内陆村40个)流行血吸虫病,至2002年底全县尚有钉螺面积2 953.56 hm2,其中山丘内陆44.98 hm2,占1.52%.为消灭山丘内陆钉螺,根据安徽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关于实施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意见>精神,在农、林、水、路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有计划地对山丘内陆钉螺进行了环境改造(环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钉螺面积从历史累计3 267万m~2,下降到1983年的4.17万m~2,下降了99.8%以上,剩下的钉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的一些复杂环境,呈残存状态。为了解山丘地区残存钉螺的繁殖能力和螺口消长,于1983~1989年进行了有关观察。 方法:一、每年在春季,对经过五氯酚钠反复灭螺1年以上,仍查到少数钉螺的螺点,捕捉全部土表钉螺,鉴别死活,活螺在解剖镜下检查性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湖北省四湖区域渠系增设防螺设施综合治理效益。方法 选择该区域的荷花村以渠系增设防螺设施、环境改造、工程灭螺为主的综合治理血吸虫病措施,运用卫生经济学费用-效益分析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钉螺面积和居民感染率均明显下降,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和新发晚血病例;(CBA)费用效益比为1:9.62,净效益费用比为8.62:1。结论 增设防螺设施,实施环改灭螺综合治理,是渠网地区控制并消灭钉螺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环境改造灭螺控制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评价通过环境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环改工程)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7个观测点57项环改工程连续5年监测病情、螺情变化,周围7岁以上人群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病情调查,环改处采取10m框距查螺,捕获钉螺全部解剖。结果:实施环改工程5年后,人群患病率、急感患病率、钉螺面积、易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降低64.1%、100%、71.7%、90.5%、96.5%和95.9%。结论:环改工程是消灭钉螺、降低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纵向观察山丘型地区控制感染性钉螺效果,为制订有效控制和消除感染性钉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2005~2011年石台县大演乡感染性钉螺的调查数据。对感染性螺环境点采用GPS定位,绘制出感染性钉螺分布图,根据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特点,制定各年度的化学药物灭螺方法和综合环改灭螺的实施方案。结果 石台县大演乡从2005年的7个感染性钉螺环境点的村,下降到2011年只有1个行政村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环境点,感染螺面积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明显。资料显示:有1个行政村已连续7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村已连续5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4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行政村已连续2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对已控制和消除感染螺环境仍应加强查、灭螺的质量与监测,并全方位做好传染源控制。对一些复杂的钉螺环境点,适时的与小环境改造灭螺相结合,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15.
药物灭螺与环境改造相比,具有省人工、费用少、见效快、适用范围大、可反复使用的特点[1].因此,药物灭螺是控制和消灭钉螺的重要措施之一[2].在大理市血防工作中,连续开展多年的药物螺工作之后,钉螺面积不断压缩,一些易灭的有螺面积逐步消除,剩下的多为复杂环境,灭螺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灭螺的效果,我们选择了有自然坡度的灌溉沟群,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施药方法灭螺,连续实施4 年,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消灭血吸虫病的一种重要措施[1]。我国多年的血防实践还表明,消灭钉螺要坚持以环境改造为主,以药物灭螺为辅的原则,不仅能提高灭螺效果,也减少药物污染,节约灭螺费用[2]。因此,我市自“九五”初期执行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由单纯的以防治传染源为主调整为灭螺与防病并重的防治策略以来,在城区有螺江滩实施大面积环境改造,使江滩有螺面积大幅度下降,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城区“九五”期间实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工作进程。现报告如下:1 螺区概况受长江流域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我市城区外滩1…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基本控制阶段的灭螺经验,我们在安凌镇琅田村采取填埋与开垦种植的办法,消灭残存钉螺取得了显著效果。l概况本县属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全县历史有螺面积1227498m’。琅田村累计有螺面积为441587m’,占全县历史有螺面积的13.7%。防治初期钉螺最高密度162只/框(O·tim2),平均密度为34只/框,钉螺感染率为3.8%,入群阳性率为10.27%。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特别是经过1958年和1970年两次群众性防治运动,于1972年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随着大面积钉螺的消灭,残存钉螺由片状、线状分布…  相似文献   

18.
歙县溪头镇于1978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3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转入巩固监测工作.由于该地区群山环绕,水系交错,水沟、石磅多,给彻底消灭钉螺造成一定的困难.从基本消灭到1985年,共查出残存螺点372处,面积50034m2.呈现点多、面积小、密度不高的状况.县水利部门从1986年到1988年每年下拨专款,当地农民投工投劳,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兴修水利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配以药物灭螺,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垸内钉螺控制策略与措施,为控制与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资料,对1998-2017年君山区垸内钉螺指标变化与钉螺控制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君山区垸内钉螺面积由1998年的1 496.66 hm2减少至2017年的23.48 hm2,累计减少了98.43%;活螺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003年最高的20.61%和0.45只/0.1 m2下降为2017年的2.06%和0.03只/0.1 m2;感染性钉螺面积最高的为2001年,共发现了79.36 hm2,2007年以后则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1998-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到君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经费共39 885.7万元,其中用于垸内药物灭螺8 177.09万元、垸内环境改造灭螺21 350.00万元。结论药物灭螺结合环境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控制并消灭垸内钉螺效果显著,但要加强对历史有螺区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建立的数据库,描述全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有螺环境中钉螺空间分布和感染性钉螺在1950-2016年聚集分布情况。结果1950-2016年,安徽省共发现钉螺孳生环境22757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5004个,分别呈单峰和双峰状变化,1970年是变化拐点;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共14.10万hm^2,其中88.08%于1950-1979年首次发现;共消灭11.45万hm^2有螺面积,77.17%的历史有螺环境在1970-1999年消灭。截至2016年,全省现有螺环境4830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1051个;78.12%的现有螺环境已存在40年以上,65.75%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在10年内消除了感染性钉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Moran’s I=0.196,Z=139.63,P<0.001);局部热点分析显示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在空间上呈聚集性,长江以南呈高值聚集,长江以北呈低值聚集;2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活螺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于长江沿线及支流水系。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现有螺环境中感染性钉螺在4处区域存在时空聚集性。结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存在时间长久,仅靠药物难以消灭,必须结合环改灭螺。现有螺环境的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聚集性,部分聚集区也是近年的高风险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的历史上感染性钉螺聚集分布的区域中,部分环境流行因素和人畜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还需将其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