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脾胃探讨治失眠的证治分型,根据中医证治进行探讨,了解其分型主要包括:心脾两虚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痰湿困脾证;腑气不通证。对失眠患者需要根据其证治分型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正> 半夏治失眠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灵枢·邪客》“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令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读壅塞,经络大通,阴阳行得者也,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  相似文献   

3.
虚寒型失眠的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医辨治失眠的常规思路是从“热”着眼.其实阳虚内寒也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辨识和治疗虚寒型失眠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有效途径。虚寒型失眠的病机是阳气虚微,阴寒内盛,逼阳外越,阳不得入于阴,以失眠、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等为临床特征,干姜附子汤、桂枝甘草汤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治疗虚寒型失眠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4.
张艳 《西部中医药》2012,25(11):43-45
从半夏安神治失眠的作用原理、常用配伍、用法用量几方面对半夏的安神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半夏治失眠常与秫米、薏苡仁、夏枯草、夜交藤、茯苓、百合、百部配伍,一般需用30 g以上方效,必要时可用生半夏,但用时宜先煎至少30分钟。  相似文献   

5.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是复杂多样的,但当中"心肾不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临床中也很多见.以下将就"心肾不交"所致失眠症,结合相交资料阐述笔者的两个观点:  相似文献   

6.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人寐为特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是复杂多样的,但当中“心肾不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临床中也很多见。以下将就“心肾不交”所致失眠症,结合相交资料阐述笔者的两个观点:  相似文献   

7.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也每时每刻都在适应着自然,这便是天人相合的现象和观念,而其中表现得最突出的,便是睡眠,人和动物概莫能外。太阳出来,天际放亮,人和动物都苏醒过来,开始了一天的活动,而太阳下山,大地暗寂,人和动物都进入了睡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是历经千万年而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重剂半夏失眠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和  钱英 《中医研究》2010,23(9):66-68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为历代医家所熟知习用,然其镇静安神治疗失眠之效,却多为人所忽视。蔡光先曾对1994—2005年国内期刊发表的失眠文献中所用药物进行统计,结果半夏的使用频率仅为15.4%,  相似文献   

9.
项镇新 《新中医》2014,46(1):240-241
<正>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中医学属不寐范畴。《内经》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引起失眠的因素很多,可继发于躯体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精神疾病等。《内经》以后的历代中医学著作都认为,失眠是多种疾病的伴发症状之一。现代医学治疗失眠主要是依靠安眠药物,或辅以物理、心理和行为治疗。2 000多年来,我国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辨证论治作了不懈的探索,有从气血阴阳及营卫之气论治失眠,有从血瘀、痰浊、湿热论治失眠,更有从脏腑论治失眠,其中尤以气虚、血虚与脏腑受邪论治最多。历代  相似文献   

10.
半夏治失眠验案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德 《新中医》1994,26(8):17-17
半夏治失眠验案4则杨树德半夏治失眠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灵枢·邪客》云:“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治之奈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充分阐明了半夏治失眠的效...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秦昌遇所著《症因脉治》认为,外感失眠证的主要病因是风、寒、热等外邪侵袭,或是失治、误治使真气损伤;内伤失眠证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或素体虚弱,禀赋不足等。治病当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因、脉辨别证型,分证型进行治疗。在《症因脉治》中秦氏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将失眠证分为13个证型论治。  相似文献   

12.
郑齐  王加锋 《河北中医》2006,28(5):363-363
茯苓泽泻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第十八》:“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条是因胃中停饮,气机失和,上逆而吐。渴欲饮水是因为水饮困阻脾阳,脾不能输津上承,同时呕吐伤津也加重了口渴,患者因渴复饮,饮邪更盛,遂成更吐更饮,呕吐反复不止之  相似文献   

13.
失眠始载于《黄帝内经》,描述为"不得卧""目不瞑"。感受外邪、情志内伤、气血亏虚、饮食不节、阴阳失衡、心神失养、脏腑不安等,病分虚实。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郁则气不通,血凝则神不得安,肝胆火盛上扰心神,神不得内守,故不寐多与肝脏有关,从肝胆论治,分为肝郁血瘀、肝胆火盛、心脾亏损三型,分别使用血府逐瘀汤(柴胡、桃仁各9g,枳壳12g,川芎15g,红花、桔梗各6g,牛膝15g,当归10g,生地黄、赤芍各15g,磁石30g,朱砂冲1.5g,生甘草6g);半夏厚朴汤方(柴胡、白芍各10g,黄芩12g,陈皮10g,生龙牡30g,半夏、桂枝各9g,茯苓15g,青礞石30g,远志10g,党参12g,甘草炙6g);六君子汤(黄芪24g,茯苓18g,远志炙16g,法半夏10g,党参24g,陈皮、枣仁、谷芽炒各10g,甘草3g)。根据不同证型分而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从痰热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中医文献对失眠的论述主要有营卫阴阳、神主睡眠、脏腑失和三方面,以阴阳消长睡眠理论为指导,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痰为百病之母"、"人之诸疾悉出于痰",痰热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病机。痰热内扰、心神不安可致失眠,痰热致阳不入阴而失眠,痰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失眠。故失眠均可从痰论治。温胆汤经历代医家临床应用及现代实验及药理研究也充分被证明了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失眠一证,其因肝气郁滞者临床亦不鲜见。兹举验案如下。杨某,女,20岁。1987年9月初诊。心烦,失眠。寐则恶梦不断,难以自醒,家人唤之亦不易知,梦中常与人发生口角。头晕,多汗,疲乏无力,纳少,大便干燥。曾服补心丹未效。叹息,舌红苔薄,脉弦细数。证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而致。以丹栀逍遥散加味: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2g,茯神10g,白术10g,薄荷2g,生酸枣仁20g,丹皮10g,栀子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相似文献   

16.
失眠当从肝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一症,病因繁多,临床最常见者为情志刺激,“七情致病.肝郁为首”,情志为病.无不伤肝.肝郁气滞,以致形成“气”、“火”、“痰”、“淤”等,扰乱神朗,魂不安藏,病发不寐.故情·唐容川云:“人寐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笔者临证从肝辨治者颇多,且收效良好.今不揣简陋、介绍于下.不当之处敬请诸师斧正.  相似文献   

17.
失眠与半夏     
李今庸 《新中医》1991,23(3):15-16
失眠,古代称作“不寐”,又叫做“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乃人体“神不归舍”或“魂不舍藏”所致。治疗上,多用“安神”、“镇心”、“养血”类药物,如酸枣仁、茯苓、茯神、柏子仁、远志、党参、合欢皮、夜交藤、麦门冬、硃砂、龙骨、  相似文献   

18.
程松  赵珍  张子涵 《河南中医》2021,41(9):1311-1314
失眠发生与肺密切相关,肺宣肃功能失调,则卫气失和,卫气不足、内伐太过、营阴衰少均可导致失眠;肺职失司,卫气运行失常,留于阳则阳跷盛,卫不和则卧不安;肺与营卫气血的生成、输布以及心功能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肺功能失常则发为失眠.过忧伤肺,肺气闭塞不行,致精神活动失常,发为失眠.故失眠可从肺辨治,肺气郁痹证,治以开郁宁神,降...  相似文献   

19.
从心肺相关论冠心病的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法 《光明中医》1999,14(4):12-13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之范畴。一般认为其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与肝、脾、肾诸脏密切相关。然而冠心病无论“本虚”或“标实”都与气血息息相关,《内经》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诸血者,皆属于心”。可见气与血的关系,实可谓之心与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会导致患者注意力下降、抑郁、焦虑等神经心理异常,而此类神经心理异常又会反过来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该病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关注。中医学认为,百病生于气,气郁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气血津液的布散失常,形成痰阻、食积、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神魂失养,进而引发失眠。若失眠经久不愈,肝郁会愈加严重,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李润东教授临床观察发现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为肝郁,主张以疏肝解郁为主要治则,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李润东教授以中医脏腑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治疗失眠当从肝入手,兼顾他脏,并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调摄,叮嘱患者进行适度的锻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定时就寝,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治疗时,李润东教授擅长运用药对,充分发挥药物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文章从肝的生理功能出发,从肝主疏泄,肝藏血、血舍魂,肝开窍于目三个方面阐述肝与睡眠的关系,以治肝为中心,兼顾调理其他四脏,以求阴平阳秘。心静神自安,则失眠可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