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B+M型超声测量不同吞咽任务过程中舌运动参数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在第1天和第3天对平均年龄(50.65±4.25)岁的18名健康个体唾液吞咽和5ml水吞咽时舌运动的超声数据进行采集,包括舌上升期(Ⅱa期)的垂直运动幅度和速率以及整个吞咽时长;比较前后2次测量数据有无差异性,分析超声重复测量信度。结果:唾液吞咽时舌垂直运动幅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78;舌运动速率的ICC为0.817;运动总时长ICC为0.352,5ml水吞咽时舌运动幅度的ICC为0.901,运动速率ICC为0.744,运动总时长ICC为0.881。结论:B+M型超声对唾液吞咽和5ml水吞咽过程中舌上升期的垂直运动幅度及速率测量都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其中,运动幅度具有更高的重复测量信度,可作为今后临床超声在研究吞咽舌运动中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语音分析技术筛查社区中老年人群中的吞咽障碍高风险人群(年龄相关的吞咽功能减退)的可行性。 方法 招募50~80岁社区中老年人215例,用特定语音任务和进食评估工具-10(EAT-10)收集受试者的语音数据和吞咽功能情况,并根据吞咽功能的状况进一步分为吞咽功能正常组和吞咽障碍高风险组。从语音文件中提取162个语音特征。依据性别进行语音特征与吞咽障碍发生风险的关联分析,确定差异语音特征量,用多元回归构建男性与女性受试者基于语音特征的吞咽障碍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评价模型的分类能力。 结果 吞咽障碍高风险组的反映下颌、舌部运动与舌部力量的23个语音特征量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于性别的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反映舌部运动、舌部力量的语音特征量与吞咽功能显著相关。经多元回归预测,吞咽障碍高风险人群中,男性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33、0.86和0.81,女性组分别为0、1、0.97。 结论 吞咽功能障碍高风险受试者的舌部运动与舌部力量发生了显著改变。语音分析技术有助于在社区中早期筛查出合并视力、手部功能、理解障碍中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物黏稠度、性别对正常老年人吞咽时舌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6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 ,分别比较性别、食团黏稠度对受试者吞咽时舌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参数的影响。结果老年男性吞咽时舌骨的运动时间长于老年女性 ,舌骨向上、向前运动幅度大于老年女性 (P <0 .0 5 ) ;吞咽 3种不同黏稠度食团时 ,舌骨向前运动幅度无显著性差异 ;吞咽液体时 ,舌骨向上运动幅度明显小于半固体与固体食物 (P <0 .0 1) ,而吞咽半固体与固体食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舌骨运动时间随食物黏稠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吞咽时 ,舌骨的运动包括向上及向前运动 ,食团黏稠度主要影响舌骨的向上运动 ,不同性别舌骨的运动时间与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相关参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 将其纳入观察组, 另选取体检健康者20例, 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B型、M型超声和剪切波弹性超声, 测量受试者颏舌骨肌的厚度, 空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运动速率、剪切波速度, 比较差异。结果观察组的颏舌骨肌厚度[6.20(5.23, 7.30)mm]、剪切波速度[(1.61±0.24)m/s]均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执行空咽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7.12(5.10, 9.90)mm]较对照组大, 运动时间[1.62(1.13, 2.65)s]较对照组长, 运动速率[4.24(2.81, 7.00)mm/s]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执行吞咽5 ml水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8.05(6.00, 10.53)mm]较对照组大, 运动时间[1.59(1.02, 2.52)s]较对照组长, 运动速率[4.93(3.08, 8.70)mm/s]较对照组小(...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确诊为颈部甲状舌管囊肿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并总结其声像特征及诊断要点。甲状舌管囊肿表现为颈前区圆形/椭圆形无回声区,可随吞咽上下运动,根据囊内回声的多样性可分为四型。高频超声可对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颈部听诊法分析健康青年人在自主控制吞咽时吞咽音的参数变化。方法37 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分别进行3ml 和10 ml 水的吞咽,吞咽方式设定为用力吞咽、正常吞咽以及轻吞咽,利用颈部听诊技术采取志愿者的吞咽声,并将采取的声音进行电脑声学参数分析,主要选择吞咽音间期(SSD)、平均吞咽音振幅(ASA)和平均声谱频率(MSF)3 个参数数据,对不同吞咽方式下以及不同水容量下的吞咽音进行比较。结果用力吞咽时MSF 高于其他两种吞咽方式(P<0.05);10 ml 水吞咽时SSD、ASA和MSF 均明显高于3 ml 水吞咽(P<0.01)。结论健康人对吞咽动作进行主动控制时,吞咽声音的频率体现健康青年人对吞咽方式主动控制的变化,下咽液体容量变化时吞咽声音的声音间期、平均频率以及平均振幅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B/M型超声研究健康成年人吞咽不同体积和黏度食物时的舌体运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定量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前后颏舌骨肌运动改变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接受康复治疗并于2个月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B/M型超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愈后测量吞咽5 ml水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计算其运动速度,比较不同时间点超声参数的差异;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的一致性均良好(ICC:0.854~0.932,P均<0.05)。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愈后患者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速度逐渐增加,而运动时间逐渐减少(P均<0.01)。治疗2周时与治愈后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其余各时间点各颏舌骨肌超声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超声可定量评估颏舌骨肌运动参数,为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常吞咽对于儿童安全有效喂养至关重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 可定性定量评估儿童吞咽运动。利用B型或M型超声可直接观察吞咽过程中舌、舌骨和吞咽相关肌肉等结构的运动, 对其相关运动参数(如时间、距离、速度等)进行定量测量与分析, 协助临床评估吞咽运动、诊断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肌电值(AEMG)与年龄及吞咽模式的关系。 方法选取200名正常成人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将其分为A组(18~30岁)、B组(30~50岁)、C组(50~70岁)、D组(70岁组),4组人数分别为59例、50例、49例、42例。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技术测量受试者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吞咽20 ml水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分析其不同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的情况下,4组受试者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内比较发现,A组及B组受试者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C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28.0±7.8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27.9±7.20)μV]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32.7±9.0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31.6±8.50)μV]与组内空吞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受试者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高于组内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D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均高于组内空吞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 结论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与年龄变化无关,与吞咽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鼻咽癌(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 选取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NPC放疗后患者15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健康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受试者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对2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和峰值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干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4±0.60)s(3.43±0.94)s;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61)s和(3.45±0.92)s]较健康组均显著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亦显著高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肌下肌群表现为强化收缩,可在吞咽过程中发挥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实时B型和M型(B/M型)超声引导下观察食物黏滞度对健康人群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应用实时B/M型超声测量30例健康志愿者(男15例,女15例)分别吞咽5ml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以及布丁样黏滞度食物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每例受试者测量3次取平均值。 结果随着食物黏滞度的增加,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布丁样食物时,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分别为(6.993±1.776)mm、(7.463±1.947)mm、(8.446±2.293)mm、(8.905±2.057)mm,运动持续时间分别为(0.899±0.129)s、(1.019±0.149)s、(1.119±0.111)s、(1.211±0.141)s;各黏滞度间两两比较发现,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在果汁样和薄液样、蜂蜜样和布丁样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在各黏滞度食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相同黏滞度食物时,男性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总是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时B/M型超声可以清晰显像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食物黏滞度可以对颏舌骨肌运动产生影响;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是评价食物黏滞度对颏舌骨肌运动影响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fNIRS探究在吞咽热水和冰水时健康受试者脑血流变化情况,以验证fNIRS对于不同温度液体吞咽任务识别的敏感性,为今后应用fNIRS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中枢诊断及干预辅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受试对象16例,按照随机顺序进行吞咽热水和冰水的任务,并采用fNIRS对任务过程进行记录,配对比较静息状态、吞咽热水和吞咽冰水状态两两之间不同脑区激活程度的差异。 结果 相较于静息状态,吞咽热水和冰水时均有19个通道激活,共同激活的皮质包括S1、M1、PMC、SMA、Wernicke区、体感联合皮质、视觉联合皮质和额叶眼动区,DLPFC仅在吞咽热水时激活,中央下区仅在吞咽冰水时激活。SMA和PMC在吞咽热水比吞咽冰水时激活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性。 结论 健康受试者的多个脑区都有激活并参与了吞咽热水和冰水的调控,且吞咽热水比吞咽冰水能够更好的激活健康受试者的PMC和SMA。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正常人舌体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旨在探讨规范化探查舌动脉血流参数方法和建议。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42例正常人进行舌深动脉血流参数进行测量,同一受试者采取坐位,仰卧位,并分别在吞咽前后测量。检测参数包括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结果仰卧位RI:0.79±0.06,坐位RI:0.83±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仰卧位吞咽前RI:0.79±0.06,吞咽后RI:0.59±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仰卧位吞咽前PSV:(30±5)cm/s,吞咽后PSV:(42±6)cm/s,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仰卧位吞咽后舌动脉RI值明显减低,PSV明显升高,表明吞咽后舌肌完全放松,而后RI值又逐渐升高,PSV逐渐减低,约3~4s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结论建议舌动脉的血流参数的测量应选择于仰卧位,吞咽后(3.56±0.37)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镜像诱导强化吞咽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 of swallowing,MIS)激活吞咽相关脑区的证据。方法:入组健康青年右利手受试者7例,使用青年男女吞咽视频作为刺激素材诱导吞咽运动想象,镜像诱导条件下的吞咽运动想象测次为试验组,无诱导的吞咽运动想象测次为对照组,每组各40个测次。应用脑磁图(MEG)检测不同条件下吞咽运动想象任务在全脑的事件相关同步/去同步(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desynchronization,ERS/ERD)。结果:在0—10s的任务时间窗内,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全脑水平均出现了大范围的ERS模式。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吞咽相关部分脑区在α和β频带呈现更为显著的ERS模式。显著激活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双侧额叶和颞叶,少量出现于双侧枕叶和边缘叶、右侧顶叶及左侧岛叶。结论:与无诱导的吞咽运动想象训练相比,镜像刺激下的吞咽运动想象能够显著激活吞咽相关功能脑区,提示镜像诱导可能对吞咽运动想象具有启动效应,提升了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为吞咽运动想象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构音障碍患者舌尖音的舌尖上抬幅度和速度,探讨肌肉纤维化影响舌构音运动的机制。方法:鼻咽癌放疗后构音障碍患者和正常对照受试者读出汉语构音障碍评估的单词检查表,利用麦克风和电磁发音仪(EMA)同步记录受试者的语音信号和舌尖运动数据。根据检查表中四个包含舌尖辅音词语的音频信号,截取发音前舌尖上抬的动作数据,计算得到舌尖运动的幅度和平均速度,采用重复性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间,以及不同辅音—元音组合间的舌运动特征。结果:构音障碍患者组和对照组舌尖音的舌尖上抬幅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不送气舌尖音/d/后接舌位较高的复元音/ian/时,舌尖上抬的幅度大于舌位较低的复元音/ai/。患者组舌尖上抬的平均速度明显小于对照组;送气舌尖音/t/舌尖上抬的平均速度显著高于不送气音/d/;后续元音为/ian/时平均速度大于元音为/ai/时。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构音障碍患者舌的运动速度先于运动幅度受到肌肉纤维化的影响,送气与不送气舌尖音后续不同舌位元音时具有特异性的发音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属强化健康教育和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1日~2018年2月28日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8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指导;选择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2例为研究组,实施家属强化健康教育和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营养状况[包括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生活质量[采用吞咽障碍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P<0.01),Hb、ALB水平及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属强化健康教育和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改善其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且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B/M型超声研究颏舌骨肌的运动变化规律,评估其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就诊的经综合康复治疗3个月后吞咽功能恢复正常的30例患者(病例组)为研究对象,应用B/M型超声分别于康复治疗前、治疗3周、痊愈后观察患者吞咽5 ml矿物质水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及平均运动速度。招募20例无吞咽功能障碍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超声观察颏舌骨肌的运动。 结果健康老年人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7.798±0.996)mm、(0.897±0.113)s、(8.696±0.915)mm/s。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6.178±0.847)mm、(1.672±0.195)s、(3.719±0.885)mm/s。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3周: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6.833±0.805)mm、(1.331±0.151)s、(5.735±0.684)mm/s。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痊愈后: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7.693±0.422)mm、(0.848±0.294)s、(8.591±0.984)mm/s。 结论B/M型超声能准确定量评估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功能改善情况,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图(s EMG)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了本研究。采用Myo Trac Infiniti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测试,记录受试者吞咽5ml糊状食物时颏下肌群的s EMG信号,分析指标为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分别研究了测试内信度、测试者间信度和重测信度。结果:测试内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7、0.86、0.92;测试者间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ICC值分别为0.89、0.84、0.93;重测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相对信度ICC值分别为0.91、0.97、0.98;绝对信度三个指标的测量标准误(SEM)分别为0.06、1.30、2.93,SEM%分别为4.07%、5.22%、4.07%,最小真正改变量(MDC)分别为0.17、3.60、8.12,MDC%分别为12.40%、14.50%、11.29%;Bland-Altman图形分析显示无系统性误差。结论:s EMG用于吞咽功能评估具有良好的信度,在临床应用中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舌压测定器检测舌肌肌力和耐力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患者组)和正常受试者30例(对照组)。采用JMS舌压测定器检测2组受试者的最大舌压值、维持50%最大舌压值的时间和吞咽舌压值,1周后两组各取10例受试者进行重测信度检测。 结果 患者组最大舌压值、吞咽舌压值较小。重测信度检测发现,最大舌压值的重测信度最高[ICC=0.905,95%CI(0.616,0.976)],50%最大舌压值维持时间的重测信度较高[ICC=0.886,95%CI(0.495,0.974)],吞咽舌压值的重测信度中等[ICC=0.618,95%CI(0.537,0.905)]。 结论 JMS舌压测定器能够反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程度,可用于检测舌肌的肌力和耐力,其中最大舌压值和维持时间两个指标的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